1、
經常聽別人說,自己的微博莫名其妙關注別人,微博CEO @來去之間 對此是這么解釋的,我理解后翻譯如下:
在歷次拖庫中,被拖庫帳號的郵箱與微博注冊用戶重合,數量有大幾千萬。如果這批微博用戶沒改過密碼,那么帳號已經被盜了,用于“偶爾關注幾個人”“偶爾發幾條廣告貼”。
被盜的意思,是對方用你的帳號來做一點雞賊的事情,但并不占用。
如果該用戶長期不登錄,整個帳號都會被占用。包括死者的號。
遇到這種情況,先改密碼,改個從來沒用過的密碼。被拖庫的次數太多,只要是用過的密碼都有可能被撞出來。
但盜號僅僅是“莫名其妙關注別人”的解釋之一。在我的微博評論里,同行還提出了多種解釋,總結如下:
比如說,微博幾個月前上了個特別雞賊的,頭條文章“關注后繼續閱讀”的功能,你以為點擊查看全文,其實無聲無息就關注了文章作者。
比如說,在微博領紅包會自動關注PO主(一以貫之的雞賊)。
比如說,微博運營策略有可能針對關注數較少的用戶,在登錄時推薦一批大V,一不留神點“下一步”就批量關注上了。
比如說,你用微博賬戶登錄第三方產品后,授權可能被濫用,自動關注賬戶(技術遺留問題),自動發帖等等。
比如說,使用公共WiFi,有可能被別人拿到cookie,偷偷幫你關注一下。
莫名其妙關注別人,可能的途徑很多,可能是盜號,可能是產品運營的茅招,可能是代碼漏洞被利用,可能是你被黑了。還有不少人堅持認為,就是新浪偷我的號。就算不是官方偷我的號,也是員工私底下偷我的號。這個可能性是否存在呢?當然存在。但是在“莫名關注”有多種可能時,不少人堅持認為官方及員工盜號是“主要途徑”,分析其他可能性就是“洗地”。
我猜,這樣的人也容易相信羅斯柴爾德家族在幕后操控全世界,思路上一脈相承,用一個簡單的答案(往往和陰謀相關)來概括復雜的原因,所有糟糕的結果都起源于糟糕的道德。然而我厭惡陰謀論,將一切歸咎于“有陰毛”是智力上的懶惰,將多樣化的途徑歸納為一種:“道德敗壞”,以無招破有招,用動機揣測替代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正是做產品的樂趣所在。
2、
很早之前,微博閱讀數的統計是極不精準的,員工私底下跟我說,×3×4都有可能。
又有員工私底下跟我說,最近一年修正了排重算法,統計比以前精準許多。
我最近發了一篇招聘貼,特意留心看微博閱讀數和頭條文章閱讀數的比例。因為對頭條文章的統計應該是精準的,一次點擊算一次閱讀,再用它來反推閱讀數的水分有多大。
這個比例,最高時達到了42%。也就是微博閱讀數的42%點擊了頭條文章。由于并不是每個人都會點開看我的招聘貼,我腦補了一下,猜測閱讀數的大約60%是真實閱讀者。
有人說:“不對,我的微博只有很少人關注,無人轉發,但閱讀數也能到幾千。”
這個原因很可能是爬蟲——每天都有成千的爬蟲在抓取微博數據。
又有人說:“不對,我個人就點擊了好幾次那篇文章,你要計算單人多次點擊的情況,真實的閱讀數遠低于閱讀人數。”
然而統計數據是這樣的,最近7天,我的微博主頁平均每天只有2500人訪問。就算他們每人點擊2次頭條文章(這不太可能),也才多帶來每天2500個點擊,相對于7天60萬的文章閱讀數,并不足以改變我的推論。
講這些廢話,是想說幸存者偏差。一個經常訪問我的微博主頁,多次點擊那篇招聘貼的人,可能會認為自己有很多同伴——但數據表明微博主頁的每日訪問者僅占關注者的千分之2.5。當然,外人看不到這個數據,誰都有可能陷入幸存者偏差,遭遇反例時需要及時修正觀點,而不是堅持認為自己有代表性,反例都是個案,這種反省態度是做產品的基本素質。
3、
以上兩點,是典型的產品經理邏輯,熱衷于案例分析而不是篤信“一句話總結”,發現反例時積極修正幸存者偏差。所以產品經理做得不錯的人,做人也不會太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