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中默默度過了3年,一直覺得自己在虛度光陰,每天過的和自己當初想象的大學形同陌路,其實雖然你很厭倦這種生活,但是由于懶惰你還是默默的接受啦這種生活方式,一天又一天,直到你感覺到畢業(yè)離你越來越近,你開始慌了,你開始思考人生,你在回想小時候你對自己未來的遐想,你會感覺到離自己當初的夢想好像越來越遠,你也開始變成當初自己當初最討厭的人,最近看過一篇博客,標題很打動我。title=【最可憐的事,就是一生碌碌無為,還要安慰自己平凡是福】人之所以認清自己才會認清世界,才會開始進步!
我們都不想做一個碌碌無為的人,都想在有限的時間里發(fā)光發(fā)熱!所以更加應該努力學習,多充實自己,多增加自己的思想見識,不要到社會上讓別人覺得你很沒有文化,雖然你上過大學,但是你真正的文化水準又是怎樣的呢?一直都很羨慕那些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人,盡管有些事情他不是很清楚,但是他絕對不會說自己不知道,什么事情都能有自己的見識和理解,可以想象他們平日里有多么用心的去豐富自己。人就應該在有限的時間里多去嘗試新鮮事物,多去學習知識,不為了別的,就為了不讓別人在交流的時候你竟然發(fā)現(xiàn)你一句都插不上話。
初學Python幾周,其實我之前都是對編程抱著神奇的思想去看待的,我認為能會這些東西的人都是大神,這種編程是難于登天,所以我一直都恐懼去接受他,我告訴自己別學了你一定學不會,何必浪費時間,就這樣我荒廢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直到我真正“被迫”去認真的去學習他,我才發(fā)現(xiàn)其實并沒有我想象的那么可怕,雖然他有自己的困難之處,但畢竟是給人學的,既然別人都能學得會,為什么你不行呢?你和他們差在哪?我想并沒有什么差距存在,唯一存在的是人家比你優(yōu)秀還比你用功!
今天學習了面向對象和類,之前聽別的同學都說從這兒開始進入Python的困難階段,說實話當時慫拉一下,然后就鎮(zhèn)靜下來了,我相信只要跟著老師好好用功應該會度過這個困難階段,但是我還是沒底的去預習了一下,大致了解啦什么是面向對象?什么是類?面向對象和類有什么區(qū)別?所以,在今天老師的授課中,覺得還是很好理解的概念(可能是還沒進入深層次)其實面向對象就一種編程思想,Python中把所有的東西都看做對象,這也是他區(qū)別其他語言的很大一個特點。面向對象就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思路,將我們生活中那些不同的數(shù)據(jù)全部封裝成類型來方便我們進行使用,Pyth on中通過類和對象以及對象之間的相互調用來實現(xiàn)一定的一些功能。類,顧名思義,就是一類,例如汽車是車的一類,人也是一個類。。。具體來說就是類就是數(shù)據(jù)類型的簡稱,是從實際存在的具有相似的特征和行為的實物中抽象出來的一個概念,相比較對象,類是對象的抽象概念。對象是類的實例。其實理解起來并不是那么難,就是具體到我們怎么運用到函數(shù)里面是怎么調用和定義的。首先我們可以通過class關鍵字來定義一個自定義類型,然后我們會通過__init__()函數(shù)來初始化類的屬性數(shù)據(jù),最后通過以前我們學習過的普通函數(shù)來定義類的行為。這是我們創(chuàng)建一個累的方法,就是例如定義一個類”汽車“,然后輸入”汽車'的屬性,類似“輪胎”,“方向盤”。。。最后通過定義一個函數(shù)例如“行駛”,來讓這個類的行為可以實現(xiàn)。當然這是我個人的理解,可能不是很成熟。接下來就是怎么創(chuàng)建對象了,其實就是和執(zhí)行函數(shù)一樣直接通過類的名稱來創(chuàng)建對象例如u=Users()。創(chuàng)建完對象之后就是怎樣使用對象的屬性,可以直接通過對象的引用變量.屬性名稱來使用,例如u.username。最后就是怎樣讓創(chuàng)建的對象去使用對象的方法,通過對象的引用變量.方法名稱()來調用,如jack.marry(rose)。
這就是我對今天面相對象和類的理解,也是我第一次在網上寫一下東西,當然不包空間和朋友圈之類的東西,大體來說還是不錯的,多寫寫自己一天學習下來的理解和領悟,還是對自己很有幫助的,希望能堅持下去,不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當然這要取決與老師留的作業(yè)到底多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