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住老屋(二)
母親張羅著燒中飯。我幫母親著火。母親不讓,她怕灶堂的灰沾到我身上。看著母親把樹葉送進灶堂,我問母親,是不是沒有柴燒?咋不用液化氣?買的電飯煲也閑著?母親說,現在不種田了,當然沒有稻草、秸桿、豆莢桿作柴禾了。把收集來的樹葉曬干了,引火快,很好燒。前段時間,姐姐也送回來了幾車木條之類的,都堆在前面的豬圈里,柴禾不是問題。
母親點燃了旁邊專門蒸籠用的小灶,把南瓜和蒸肉放了上去;又把大土灶上鍋里煮的米和湯舀出,放在竹制的燒箕過濾出米湯。這種做法叫“搭飯”,就是把煮得半熟的米和湯分離出來,再把半熟的米放在大鍋里蒸。這樣蒸出來的飯,既香,又能在鍋底及外圍形成一層金黃色的鍋巴。這種做法要把握好火候,既要蒸熟飯,又不能糊了鍋巴。母親說,這樣的大鍋飯比電飯煲做的飯香、好吃,還有酥酥的鍋巴。我知道,母親一輩子燒灶,已成習慣;同時也是為了節儉,不浪費樹葉柴禾。
不大一會,母親已將飯菜燒好,父親也早早收好桌面。一大桌菜端上了桌,南瓜蒸肉、青椒仔雞、白菜豆皮、涼拌黃瓜……就我們三人吃,母親卻弄了一大桌。母親說,你一年也吃不上幾回在老家燒的菜,多吃點。菜的口味,焦黃的飯鍋巴香,全是小時候的味道,全是老家的味道,全是母親的味道……
細細算來,自從離開老家到縣城、后又外出,這20多年來,與父母在一起吃飯的時間不多,每次都是匆匆忙忙;春節時間多一點,但除了除夕及正月初一二那幾天外,其他時間也是花在應酬、走親訪友上了。如今,父親快80歲了,母親也快75歲了。愿父母活到百歲,我與父母在一起的日子也是屈指可數。想起這些,心中十分悲徹!多回家,多陪陪父母,是以后的日子里應該保持的堅守!
老屋院落,庭前園田,全都沐浴在午后的陽光里。從院子里望出去,天空湛藍,秋日的那份空曠與靜遠分外明顯。庭前的樹木已有秋的印跡,葉片略黃,風中颯颯作響,不時飄下一兩片落葉。母親說,這樣的好天氣難得,但是晴得太久了,好長時間未下雨了。人家地里種的油菜籽都沒有生;自己園田里種的白菜蘿卜全靠用水澆出來的。等會太陽西下后,還要再提點水把白菜蘿卜澆一遍,把剛種的菠菜籽也灑上一遍水。
是的,由于干旱,時令的蔬菜白菜蘿卜都還不能上桌,鄉村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集市上的蔬菜,也種類不全。此季,農民們的餐桌并不豐富。為了確保父母能有菜吃,兄長姐姐們就隔三岔五地回家,為父母買些蔬菜肉食送回來,給父母管上一段時間。為給蔬菜肉類保鮮,姐姐專門買了一個冰箱送回來給父母用。說起這些,父母很高興,也很滿足。
但父母也怕給子女們添麻煩添負擔。比如家里明明米不多了,大哥打電話回來詢問,他們還說有;父親則騎自行車去集市買幾十斤拖回來。為此,大哥也“責備”過父親,說那么大年紀了,快80歲的老人了,萬一有個摔傷什么的,那不得不償失么?可父親笑笑說,他自己的身體有數,再說大哥們也忙,他們能動的,就自己動,不給子女們添負擔。大哥孝敬父母,為我們幾個小的姊妹做出了榜樣。他為了父母外出方便、或自己能及時回鄉看父母,專門買了小車。只要父母有需要,他就會及時回來;每過二個星期,他都要回來,帶回父母所需物品,看看父母,與父母一起吃吃飯,說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