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內第一家共享單車公司,也是曾經的資本市場寵兒,ofo在不足四年的時間里融資了10輪,融資金額超過20億美金,不管是用戶規模還是投放的單車數量,都具有絕對的優勢。
不過致命的是目前ofo還沒有一個清晰的盈利模式,而殘酷的競爭仍在持續,在背靠阿里的哈羅單車和已經被美團收購的摩拜的威脅下,燒錢的節奏并沒有減緩。執著的戴威能否帶領ofo走過這一次的危機,ofo的未來將何去何從,這是現在ofo留給市場的懸念。
ofo在新一輪融資遲遲無法完成,燒錢還在持續,與滴滴和阿里關系錯綜復雜的背景下,為了自救,開始試水商業化,也通過債權融資,裁員等方式延長危機的最終爆發,最終能否扛過去對于戴威來說是一個前所未有的考驗。
一 債權融資
ofo在2018年3月,通過股權與債券并行的方式獲得了阿里 8.66 億美元的E2-1輪融資。其中ofo分別在2018年2月5日和2018年2月15日分別以單車作為抵押像阿里借款總計17.66億元人民幣。2018年2月5日抵押共計444.75萬輛自行車每輛作價112元人民幣,而其制造成本在200-300元之間,抵押價格相對于造價打了4.5折左右;而2018年2月15日以同樣的價格抵押了接近1500萬輛單車,這次的資產抵押基本攘括了ofo目前投放的單車數量。
這次的債權+股權的融資緩解了ofo的燃眉之急,但一定程度也使ofo面臨著核心資產失去所有權的風險。從這次的融資可以看出ofo確實資金鏈繃得比較緊,而與滴滴的決裂加劇了ofo的危機發展速度。而在今年9月,ofo再次找阿里借了6000萬用來給員工發工資。可以說從年初的融資開始,ofo的危機就已經暴露出來,資金困境和融資困難,也是戴威加速ofo商業化進程的根本原因。
二 商業化
2018年5月,ofo開始嘗試商業化,分別是車身廣告和App的廣告,而在這之前,也推出了信息流的服務,來提升用戶的停留時間,為后續的商業化想象空間做鋪墊。而在之后,還推出了開鎖頁面廣告。種種的嘗試,也給ofo帶來了一定的現金流。
ofo官方在今年6月13日宣布其車身廣告和App的廣告總營收已經超過了1億元。但這種稍微有點起色的業務并不能去平衡成本,其對供應商的欠款和公司運維成本,人員開支等金額龐大。在廣告業務初顯成效的時候,又緊跟著推出那個開鎖廣告,對于用戶來說,5秒的等待時間直接影響用戶體驗,而這個市場目前尚還處于三國爭霸,還未統一,在這種忽略用戶體驗,加速盈利的動作,可能會在未來造成用戶的流失。
商業化是為了自救,這也是戴威堅持獨立發展所要承受的代價,但是這個代價有可能讓ofo越陷越深。足夠的現金維持ofo的持續運營已經成為公司的第一要務,所以在商業化逐步推進的過程,公司也開始消減人員支出。
三 裁員
2017年,ofo開始進行激進的海外擴張戰略,分別分布在東南亞,美國和歐洲,2017年底,已經在20個國家布局,但隨著融資難度增加,國內競爭局勢加劇,資金困境等原因,2018年下半年隨著COO張嚴琪離職,由他帶領的海外事業部業解散,同時加速了海外投放國家的撤退,這一定程度上是為了緩解資金壓力,同時收縮戰線,進入防守狀態。
2018年6月,相繼爆出ofo部門開始大裁員,總部裁員比例達到了50%,供應鏈裁員比例達到了47%并且還在擴大,高級管理人員相繼離職。
收縮戰線,裁員,高級管理人員流動性加大,種種跡象標明ofo的危機愈演愈烈,資金鏈斷裂風險正在加大。
四 ofo的未來
摩拜單車27億美金被美團全資收購,阿里轉而支持背靠上市公司永安行的哈羅單車,目前只有ofo在單兵作戰,融資困難,資金鏈繃緊,公司動蕩,供應鏈危機,這是ofo創業以來最大的一次危機。
當初的ofo和摩拜的合并方案被戴威否決,這也是這個領域戰斗一直無法停止的原因。當初的滴滴和快的最后還是在資本的撮合下合并,從而結束了燒錢的局面,合并后的滴滴開始步上正軌,業務開始穩健增長。合則兩利。
現在的戰局開始演變成了巨頭之戰,目前還是單兵作戰的ofo雖然從數據和規模看,仍然具備一定的優勢,不過商業的競爭從來就是資源和資金的匹配,如果缺少這兩個關鍵要素,戰斗的贏面就會非常小。在這樣的背景下,ofo最終可能還是會投入某一方的懷抱,結束共享單車紛爭的局面,進入巨頭之爭。
現在的ofo估值已經連續被下調,對于戴威來說,留給他做最終決定的時間已經不多,商戰爭分奪秒,時間越長,價值可能還會再被下調,局面越不利。ofo的局面表面不明朗,但是在博弈的過程,優勢已經不斷的流失,最終的結果也就不言而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