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很多年的書,從來沒想過應該怎么讀書。這不能不說是一種缺憾。直到看了查理芒格的《窮查理寶典》中的一句話“比學習更重要的是學習的方法”,由此想到了應該先找到一個高效的讀書辦法,才能更好的讀書學習。
那么談到讀書,首先講讀書的目的,我認為大致分兩種,一種是消遣娛樂,和看戲劇區別其實不大;一種是增長心智,主要是看類似《幾何原理》、《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或者是《物種起源》等等。但我認為也不能完全把這兩種方法區分開來,以娛樂的目的看書也能引發自己的思考,帶來心智的成長。而區分讀書的目的主要是選擇讀書時的態度和讀書的速度,比如讀《三國演義》用娛樂的方法看,速速地看一、兩遍開心就好;若要研究它的文學價值可就要反復的讀,還要以其為中心,看古今各位的注解與書評。以下主要談的是心智成長類的讀書方法。
??其次講到讀書的具體方法,對于任何一本書我認為都應該先觀其大略,??一去看他的書名,??二去看它的目錄,三去看它的索引頁,??四是讀序章和第一章節,看看這本書的作者講了一些什么?然后是看這本書是哪一類書,通常我們對書分為兩類,一類是虛構類的小說,一類論理的書,論理的書又分為實用性和理論性。要知道讀不同類的書的方法是有差別的。五是找到作者的中心思想,然后用自己的一句話或者一段話概括它,接著在扉頁或目錄頁做一個結構筆記,也就是這本書的核心論點A,分論點A1例子E1,分論點A2例子E2。六是利用網絡(豆瓣、簡書等)翻看本書的書評。最后評估一下到底值不值得自己花時間讀這本書。然后想一想自己讀這本書的主要目標,??思考一下他能不能幫我把心中的問題給解決掉??,??如果這本書能完全解決掉問題,那么只讀這一本書就好。如果只能部分解決,那么我還要些書或資料來做一個主題閱讀去解決這個問題。
其次談的是精讀一本書,第一步應該盡快的將一本書從頭到尾讀一遍,看不懂的不要停,就像看一個人一樣從頭望到腳,看一遍,有一個第一印象。第二步給自己提出以下幾個問題,1、這部書整體講了什么;2、這部書作者是分了哪幾個分論點講的,這些分論點有什么關聯。3、作者在書中提了哪些問題?有哪些作者解決了,哪些作者也沒想清楚的。4、這本書和我有什么關系,我是否同意作者的觀點,同意的依據是什么,不同意的依據又是什么,他幫我解決問題了嗎?第三步嘗試著結合書中的觀點用自己的話回答上面的問題,并且寫下來整理邏輯清晰的概念筆記,可以記一張紙上夾在書里。第四步,可以調查一下作者的背景知識,看一看書評,如果有音頻或者視頻,也要找來聽一聽。最后前往不要忘記,如果看書沒有提出問題一定不是主動閱讀,如果用了很長很長的話才能復述出一本書的核心觀點那一定沒有在智力上獲得這本書。
最后講一講主題閱讀,主題閱讀是就一個問題,或者心中的一些疑惑展開的。首先明確心理的疑問屬于哪一個范圍或領域,就這個范圍廣泛的搜集資料,確定一些淺顯的入門類的書籍,這些書不宜多,兩三本最好了,也不宜太厚,太厚了讀著讀著就沒有興趣了。再讀這些書的目錄、序言和第一章都讀一遍,將觀其大略的步驟先都走一遍,目的一是看看這幾本書是不是在這個范圍類的,如果不是就暫時不讀它;目的二是搞清楚這個領域像知識樹一樣的脈絡,知道這個領域的開創者是誰,他提出了哪些問題,分歧者(或者領域中關鍵的發展者)是誰,他發展了哪些重要的觀點,當今在這個領域最牛的人是誰,就像教育學中盧梭的《愛彌兒》、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和尹建莉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三是將上面關鍵的三個人的書拿出來。依照精讀一本書的步驟,都讀一遍列出和主題相關的章節、概念和例子。最后把各個作者對這個問題的??闡述觀點,在一張紙上按照邏輯順序列出來,讓自己和這些智者召開一場跨域時空的辯論會,將辯論的結果用自己的語言寫成一篇包含了觀點、自己的想法和下一步行動計劃的主題讀書報告中,并存入自己的筆記系統中,用于解決自己今后實際遇到的問題。
??以上就是我讀《如何閱讀一本書》以及聽李源的知識樹讀書法的聽課感受和分享,有不到的地方請大家批評指正,謝謝!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