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時間讀完了馮唐《活著活著就老了》,讀到最后章節最后一句文字的時候,總覺得有所欠缺,意猶未盡??傆X得應該有第二部、第三部……
一本321頁的紙質書應該用多長時間讀完,沒有讀得很快,沒有一目十行,邊讀邊腦補畫面感,以求與作者心神合一,觸碰當時所鳴所想。
整本書大致描寫了北京、上海、香港、美國一些城市,幾個城市來回穿梭,從人文、飲食、環境各個方面描寫,對北京本土文化描寫比較多。
整本書,從開篇到最后,沒有太多的華麗語言修飾,更多的是用粗俗的語言,露骨的文字把人、物、社會詮釋的一覽無余,閱讀起來酣暢淋漓,沒有一點一絲緊迫感,輕松、幽默,略帶一點多污段子。
無論你從哪一章開始看,一兩頁之后總能拿住你的眼球,觸及你的心弦。有時像嗷嗷待哺的嬰兒,有時像英倫灑脫的少年,有時像睿智內斂的企業家。
剛開始讀了幾章的時候,以為是一個三十來歲的小伙子寫的,之前并不了解,沒有刻意查過馮唐的資料。
《活著活著就老了》這是拿起來就不想放手的一本書,當我翻開的時候(準確地說,應該是點開,我看的是電子書),一種深深地力量,像一只巨大的漩渦,瞬間把整個身體吸進去,沒有一點掙扎的余地。
馮唐的文字讓你感覺特別真實,就連他媽媽姐姐,也占據了文章中大部分段落,有幾次我都看笑了。都是這樣的口吻,我媽說,怎么怎么樣,我姐說怎么怎么樣。把他姐寫成那樣,他姐知道會打死他的。
這幾年零零散散也閱讀了一些小說,隨筆,當代文學,也許是閱讀范圍及閱讀量的拮據,這種寫作風格的人還是第一次見到。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鳥大了,什么林子找不著。
讀100本小說跟讀10000本小說的量是不能比的,迄今為止,這五六年間也沒能讀書破百,寫字才廖廖十幾萬字,沒有閱讀的日子,感覺生命被隔離,被消亡虛度,沒有真正意義上存在過。1天1年,幾天幾年,什么也沒有抓住就過了,得過且過,不知為誰而活,不知為什么而活?
生命里帶有困惑,喉嚨里帶著干澀,眼眶里存著淚水。時光無論怎么流失,生命無論如何綻放,你還是你,你始終沒有逃出自己給自己建造的牢籠。
人真是特別奇怪,有時候信心滿滿,壯志凌云;有時候情緒失落,自嘲自諷。
每當我憂郁的時候,寫出來的文字都留著眼淚,即使眼淚干了,也能看見淚痕,很多事情你掩蓋不了,比如,悲傷。
心情不好的時候,也要讀書,哪怕帶著憤怒的情緒,靜靜地無人打擾,用不了多一會兒,心情自然平復。安靜使人變得從容。
寫作的人比讀者更熱愛閱讀,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需求在哪里?讀什么樣的書,讀誰的書。寫作的人一般往往看不上別人的文章,潛意識里總是自己比別人強。
還有一部分作者,他知道自己的短板,也愿意承認別人的文筆,認可別人的優秀,并馬不停蹄追逐,比別人更努力,更愿意為熱愛的事業無限付出。
而我始終沒能說服自己,以至于寫來寫去,文筆還是沒有明顯性的突飛猛進,問題在哪里?苦思冥想,一是沒有技巧,二是沒能持續輸出,三是沒能保持持續閱讀,四是,故事雜亂無章,沒有突出重點,五是第三人稱寫作方法欠缺,六是不善于對話描寫,七是故事情節過于平緩,八是直敘、倒敘混淆視聽。九是文字表達方式過于簡單,十是心不在焉,沒能沉浸其中。
好像是審判自己,法官、陪審團、辯方律師,陪審觀眾,全都是自己,一人飾多個角色,不停轉換、分離、抽身。
配上一張圖,放下手機,放下成見。發出這篇文章,一切是開始,也是結束。
明天是個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