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慢下來,
我們才會有時間去真正思考;
靜下來,
我們才能看到自己的內心,
感受到生活的歡樂與真諦。
人生,要學會沉淀。沉淀不是消沉,是用一顆淡然的心審視浮躁,是在寧靜中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
一位學僧問禪師:“師父,以我的資質多久可以開悟?”
禪師說:“十年。”
學僧又問:“要十年嗎?如果我加倍苦修,需要多久開悟呢?”
禪師說:“得要二十年。”
學僧很是疑惑,于是又問:“如果我夜以繼日,不休不眠,只為禪修,又需要多久開悟呢?”
禪師說:“那樣你永無開悟之日。”
學僧驚訝道:“為什么?”
禪師說:“如果你只在意禪修的結果,又如何有時間來關注到自己呢?當你只看見結果,無法靜下心來,那反而永遠也無法得到那個結果。”
當我們太過注重結果的時候,行走的步調會紊亂。我們的眼睛只盯著結果,迷失了自己,也迷失了在生命的道路上一切值得我們去感受的幸福。
越急,就會越慢。
相反,慢下來,才會讓我們更從容、更專注的做好那件事。
為此,禪師才勸誡學僧,凡事切不可急躁冒進,戒除急躁,真正靜下心來,看清自己的內心,看清自己真正想追求的是什么。
世間美好的東西實在多得數不過來,我們總是希望擁有盡可能多的東西,于是心浮氣躁、汲汲營營地追求。
求得這個,丟失那個,心中滿是憤懣,求不得、舍不得,懊惱不堪,生命就這樣在擁有和失去之間流走。
其實,生活中諸多的壓力,都是自己給自己找的坎;生命中諸多的痛苦,都是自己和自己過不去。
當你放下心中的攀比與欲望,
讓自己的身心都慢下來,
細細地品味生活——
你會發現:
原來自己還是以前的那個自己,
快樂,而不缺乏夢想。
慢了,才能保持生機
《道德經》中說:不知常,妄作兇。人不能妄動妄作。世上許多人鉆營忙碌了一輩子,究竟為誰辛苦為誰忙?到頭來自己都搞不清楚。
《道德經》又言:“孰能安以久動之而徐生?”真正的動,是明明白白而又充滿意義的“動之徐生”,心平氣和,生生不息,建立在心靜基礎上。
在靜到極點后,要能起用、起動。
動以后,則生生不息,永遠長生。
“徐生”的涵義,也可說是生生不息的長生妙用,它是慢慢地用,這個觀念很重要。等于能源一樣,慢慢地、儉省地用,雖說能源充滿宇宙,永遠存在,但若是不加節制,亂用一通,只是自我糟蹋而已。
“動之徐生”,也是我們作人做事的法則。道家要人做一切事不暴不躁,不“亂”不“濁”,一切要悠然“徐生”,慢慢地來。
態度從容,怡然自得,千萬不要氣急敗壞,自亂陣腳。社會上,幾乎每一個人都是分秒必爭,忙忙碌碌,事事窮緊張,不知是為了什么在拼命玩命。
每當夜深人靜獨處時,就會倍感自己的生活焦慮空虛迷茫。
為人態度從容,可以怡然自得,
和諧處眾,以智化怨;
做事不暴不躁,可以不亂不濁,
冷靜就難,淡定受喜。
這對于普通人而言,
尤其是這個時代的人,尤為需要。
少就是多,慢就是快
《道德經》有云:“少則得,多則惑”,“大器曼(慢)成”。不論游戲,還是人生,少就是多,慢就是快。
據說曾國藩少年時乘夜讀書,恰有一小偷在梁上,想等著曾國藩睡了偷竊。
想不到,一篇文章反反復復的誦讀,曾國藩就是背不下來。最終,小偷一怒之下跳下房梁,將這篇文章給曾國藩背了一遍,并且揚言:你這腦子,就不要讀書了!
可見曾國藩資質之平庸,但正因為他自知自己非聰明人,所以讀書做事不求捷徑,用最扎實的方法慢慢來!讀懂上一句,讀下一句;讀完這本書,摸下一本書;完成一天的學習任務,再去睡覺!
他自知沒有智力優勢,因此比別人更虛心;他從小接受挫折教育,因此抗打擊能力更強;他做事不懂取巧,遇到問題只知硬鉆,因此不留死角。
所以曾國藩考秀才考了七次,但是一旦開竅,后面的路就越來越順。
中了秀才的第二年,他就中了舉人;又四年,高中進士。這才有他一生出將入相,沒有起伏蹉跌,實屬罕見。
相反,那些有小聰明的人往往不愿意下苦工,做事總想找捷徑,遇到困難繞著走,基礎松松垮垮,結果平庸一生!有些方法看起來慢,其實卻是最快,因為它扎扎實實、不留遺弊!
慢是一種境界,慢的不得不快!
現在年輕人最大的問題是:所有人都想做老板,沒有人靜下心來好好做事;都認為“站在風口上豬都能上天”,沒有人扎扎實實提升自己的能力;都認為機會來了,所有人都想一夜暴富,沒有人想到成長也是需要時間的!
所有的成長都不是一天兩天,
三年樹一品,十年磨一劍。
要想成為一棵大樹,
首要的條件是時間的積累!
緩而圖之,則為大利
急而成之,則為大害
孔子講:“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說話做事,該慢下來的事情,就必須慢下來,扎扎實實地做好。
而養心與求知,恰恰是人生種種修行里,最急不得的事情。心如若隨著權與利跳來跳去,不過徒然心煩。
孔子一日曾與幾位侍坐的弟子閑談,讓他們談談志向。子路性子急,孔子話音未落,他就洋洋灑灑地講了一大套。
可子路萬萬沒想到,他這一通情感流露,卻讓孔子轉身就賞了他一聲冷笑,這熱臉可是大大地貼上了涼屁股。
孔子事后也解釋了冷笑的原因——“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不是說你講得不好,而是你這沉不住氣的勁兒,太不像樣。
孔子一直強調“敏于行而慎于言”,遇事須機敏麻利,雷厲風行。講話最忌“搶”,一定要思慮清楚,等時機恰當,再慢條斯理地說出來。
急著發話,本就易失之慎重。即便話本身沒什么毛病,若說話的時機不成熟,好話多半也成了壞話。
試想,即便子路說破大天,師尊話音未落就搶將上來,任誰見了,不會先皺皺眉頭,怪他失禮?
宋代神童方仲永年少時業藝驚人,家家羨慕,可他父親偏偏圖他早賺名利,不讓他靜心學習,終日帶他出席各種名流聚會,博取名聲。
方仲永的學養日退五尺,最終沒能避免“泯然眾人”的命運。
大涵養的積淀遠非一朝一夕的事情。
無論心智的歷練,還是知識的學習,都不能急功近利,揠苗助長。唯心神寧定,厚積薄發,才是收獲大涵養,大格局的正途。
在墨西哥,有一個有趣的寓言:一群人急匆匆地趕路,突然,一個人停了下來。旁邊的人很奇怪:為什么不走了?
停下的人說:走得太快,靈魂落在了后面,我要等等它。
我們都走得太快了。如果走得太快太急,你就會忘了當初為什么出發。
不如,讓我們試著從當下開始,慢下來。
慢不等于懶惰,不等于停滯不前,慢是將自己內心與頭腦的焦慮與浮躁放下來,活在當下,在每一刻認真、耐心、從容的去做功課,去努力——最終,匯聚成一條奔騰如海的江流。
慢是一種難得可貴的品質,也是我們每個人今生修行的境界。
越慢,越快。少了幾分掙扎與恐慌,多了一些平靜和從容,最終,得到平靜、成功與幸福。
穩而思進、慢而有為,才是慢生活的真諦。
只有慢下來,
我們才會有時間去真正的思考;
靜下來,
我們才能看到自己的內心,
感受到生活的歡樂與真諦。
在紛繁忙碌的生活中,我們的心漸漸遺失了對美好的想象。但事實上,美好的事物一直都存在于我們的生活當中。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讓自己慢下來,靜下來,讓靈魂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