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人眼里,酒是“天賜之美祿”。
距今約36.5億年前,最原始的生物在地球上誕生了。原生生物經過許多億年的進化,地球上出現了真菌。最晚在四、五億年前,地球上就大量存在著酵母菌等真菌。生物的進化繼續進行,從真菌到裸子植物,再到被子植物,一億年以前,出現了像谷物和水果那樣含糖豐富而集中的高等植物的果實。酵母菌可以將糖分解成為二氧化碳和乙醇,即可以通過生物化學的途徑,產生出酒精來。蔣英炬先生在《釀酒起源辨》一文中說:“野生水果含有發酵性的糖類,遇到酵母菌會自然發酵成酒。空氣塵埃或水果皮上也有酵母細胞,故成熟野果自然發酵成酒的現象是比較普遍的。”酒始于自然,這是毫無爭議的結論。即便是人工釀造,也與水、土、氣、溫度、濕度等自然條件密切相關,才有“好山好水出好酒”、“大自然就是最好的釀酒師”等說法。由此可見,酒始于大自然的造化,是上天賜予人類的美味。
酒的釀造調制與詩的醞釀都是“神來之筆”
美妙的詩句總會給人巧奪天工之感。李白詩云,“黃河之水天上來”,如果將詩句中的每個字單獨看,都是我們熟悉且慣用的漢字。但這七個字經過李白的精妙組合,就呈現出大氣磅礴的絕佳意境。再如耳熟能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詩句中的“綠”字,王安石曾考慮過“入、到、滿、過”,最后確定用“綠”,一個“綠”字,點綴出了別致而動感十足的江南美景,堪稱經典。
酒的調制與詩人作詩如出一轍。調酒是指將不同香氣、口味、風格的原酒,按照不同比例進行調配,使之符合一定標準并保持成品酒特定風格的專門技藝。它是酒的釀制過程最精妙之處,在此過程中,原酒任一組合的改變都會影響酒的風格和檔次;調味酒萬分之一的比例調整,都會顯現出畫龍點睛般神奇效果。調酒如同作詩,天壤之別,只在毫厘之間。
酒是藝術殿堂的奇葩
酒是什么呢?就是喝完了你會暈乎乎的東西。喝酒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就是你有醉中有醒、醒中有醉、似醉非醉的感覺。看似踉踉蹌蹌,實際上你是不會摔倒的;看似找不到北,實際上你是知道南北的;看似胡言亂語,實際上你是掏心窩的話。這就是人們通常說的“酒醉心明白”。在這樣的狀態中,你看見的是一個真實的世界,又是一個恍惚的世界,是真實的“是”,又是無限接近真實的“像”。這時候,酒就是詩一樣的藝術了,它讓你的世界成為了詩。
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酒既是天賜美祿,更是抒情的飲料,讓我們在抒情中與世界和他人水乳交融,那是一種詩性狀態,人們沉醉在酒中,不知不覺就成了詩人。這一切之所以可能,恰恰是因為酒是液體的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