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1—50頁,用時一個小時。2019-5
誰不是一邊想改變,一邊不斷回到過去。
創傷試圖用幕帳遮蔽我們的雙眼,我們在成年后會再次經歷那些童年創傷性體驗。比如如果童年時常常被忽視,那等你成年后,你會發現,如果他人沒有及時回復你的短信,電話或者是郵件,你的焦慮瞬間增長,覺得自己被忽視了。
在創傷是如何影響我們的一章中,作者舉了一個例子,是關于十多歲的時候有個異性男孩評價了她的腿,以至于她成年后還是會選擇長點的衣服遮擋自己的腿部。
我的腦海中立馬呈現出了我的初中班主任,他說我以后沒有啥出息,跟我爸爸說,讓我上個中專,早早的嫁人好了。所以我的學生生涯一直都是自卑,孤僻,沒有朋友。因為在我的內心自我認識就是我是一個無用的人,別讓別人看到我。這會讓我很難堪。
現在自己經過這兩年的自我看書療愈,自我肯定暗示,不再像以前那樣,我記得特清楚的是,自己大學時候學習是不錯的,班級的前幾,寫作業不錯,常常發表文章。可是我卻不敢讓任何人知道那個筆名后面的人是我。我也沒有勇氣在發成績的時候微笑或者環視四周。
本章還講到了我們對于他人的依戀關系。
焦慮型依戀是小的時候需求沒有達到充分重視和滿足,這類人成年后就會表現出從外部得到肯定來證明自己的價值,兩性關系上喜歡黏著對方,卻又很霸道,無法容忍另一半的忽視,覺得他的忽視就是對我的不愛。
我從小似乎沒有什么需求是能夠在愛的回應下被滿足的,媽媽一輩子都覺得嫁給爸爸是受苦,事實上媽媽年輕的時候是很苦。所以當我們有需求出現的時候,都是被斥責或者是忽視。
所以我覺得自己對于另一半就是焦慮型依戀,現在好多了,至少在《心的重建》和《愛的五種語言》中我學會了將自己的愛箱填滿,并且自己源源不斷的愛自己。
回避型依戀,此類人群是在兒童時期的所有需求都是被漠視的,他們長大后都是“被迫型自立”比較冷漠,看法消極。就是為了不受傷害。
? ? ? 這一類的多見于父母將孩子放到爺爺奶奶家帶,或者父母性格不好,很少和孩子互動的家庭。
恐懼型依戀,對于如何滿足自己的需要不確定,所以忽冷忽熱。
安全型依戀是比較溫暖的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勇敢,積極,不會自我批判,能接納自己的所有狀態。
童年創傷對成年后的影響有多深?
你可以恐懼失敗、拒絕、孤單、不夠好、被遺棄、不被愛、失控,以及許多未知因素。我們的恐懼即可能固話我們,也可能促使我們出現不適應性行為,例如,適應不良型完美主義,取悅性強迫行為,以便獲得掌控感。
我們走在街上看到的人似乎沒有什么區別,可是他們的內心世界確是千差萬別,有消極,強迫自立,羞恥感,恐懼,個人中心主義,低情緒調控能力,沖動行為,害怕別人憐憫或靠近,低自我同情,不健康關系等。
看到這些詞的時候,我心里有一陣子緊張,似乎過去的自己經受了其中的至少六條以上。特別是低情緒控制能力,自己過去因為這樣的事情傷害自己許多次,每次發生后就會有嚴重的羞恥感出現,是一個惡性循環。
自己進行自我療愈也有將近兩年,就像剛才開篇里的那句,又不斷的回到過去,這幾周的進步是最大的,也許是不間斷的自我療愈的結果,也有可能是無戒老師的這種讀書,寫讀書筆記的方法能更深的走入內心,能夠更好的安撫自己的內心的小孩,我可以面對和接納曾經自己的一切過往。
我知道每個人都不容易,都有一個心路歷程,我的心路歷程不是我的錯,是讓我了解自己的一個重要手段,這樣我才能有機會改變,接納放下對自己的苛責,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接納生活的一切饋贈。這樣的自我成長讓我遇見了越來越好的自己。
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有過童年的創傷,畢竟每一顆心都會有機會受傷,人生來這里就是一個療愈和修行的過程,修行中修心,讓我們越來越恬靜淡然,這就是生命該有的模樣了。
我是熱愛家庭教育的洋爾媽,記得關注加點贊,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