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了方軍老師的 14 天知識經濟實戰營,第一次課之后,我對知識經濟有了一些新的認識和思考。
我個人已經義無反顧地跳入了知識經濟這條奔涌的河流中,正在努力學習各種生存技能。在這段不長的時間里,我更關注的是怎樣建立自己的知識圖譜,怎樣把對自己有用的、經過自身驗證的知識形成文章、圖書、課程來輸出給有需要的人。我很少關注這個浪潮會持續多久,都有什么樣的形式,以及,有多大。
但是昨晚聽課后,我開始思考這個問題。
知識經濟的四種角色及其未來
知識經濟中有四個角色:
- 生產者
- 傳播者
- 消費者
- 平臺
生產者提供知識產品和服務,傳播者會傳播他認為有價值的知識產品或服務,而消費者根據自己的需求購買產品和服務。平臺可能會像傳統的市集一樣存在,提供一個場所,讓前三種人在它的上面進行各種活動。
平臺可以分為電商類和社交類。像知乎、分答、微信,都屬于社交類的平臺,像得到、喜馬拉雅,可能更偏重電商。
知識消費者的體量會大于生產者,甚至在不久的將來,每一個生產者都會成為消費者。因為知識產品的更新迭代會非常快,生產者需要不斷給自己尋找輸入,同時還需要不斷優化自己的產出方式,這個時候他就需要向與他互補的知識生產者購買他需要的產品和服務。甚至這個時間已經到來,比如我會購買方軍老師的產品,彭小六也會購買秋葉或者其它老師的產品。
平臺會慢慢集中,只會留下一兩家有影響力的,最多不會超過三家。而且,第一家與第二家的差距會很大,第二家與第三家的差距也會很大,甚至第三家會慢慢消失。
所以,在這樣一種對未來的預測下,作為還有形成強 IP 的知識生產者,現在就需要想清楚:
- 我適合什么樣的平臺
- 我的產品如何與平臺特性結合起來
- 我怎樣才能在平臺上獲得更多的流量
人的精力有限,如果你在不適合自己的平臺上花費了大部分的時間,將來可能很難再有機會切換到更適合你的平臺上并取得好的發展。因為每一個平臺其實都有頭部效應,10%,甚至 5% 的知識生產者會拿走這個平臺上 99% 的交易。
而知識傳播者,可能永遠都會有自己的位置。這一方面是頭部知識生產者需要團隊化運作,需要將其產品和服務規模化地向外傳遞;另一方面,腰部及以下的知識生產者,也需要借助知識傳播者的力量,讓自己的產品和服務能夠抵達更多的人。
知識傳播者未來會演變出知識經紀公司以及知識 IP 孵化組織,這可能也會是一種趨勢。
作為知識消費者,在未來,則需要更加理性的看待自己的消費,識別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樣的知識和服務,找到真正對自己有價值的平臺和服務。
這一點可以類比現在的 IT 技能類培訓,2014 年的時候,作為消費者,你選擇 Android 或 iOS 課程,會很容易就業并拿到高薪,這些服務對你就是很有價值的。現在呢,你再選擇 Android 或 iOS 課程,可能連工作都找不到。
知識消費者要想做出有價值的選擇,需要具備一定的判斷能力,要既能判斷自己的需求,又能判斷市場的狀況。而很多知識消費者可能做不好這一點,所以,這又會衍生出一類專門幫知識消費者做選擇的知識產品或服務。
知識經濟的市場有多大
作為一個非知名的知識生產者,我在思考自己命運的時候,也會琢磨知識經濟這個市場到底有多大。
對比以往教育市場、培訓市場和圖書市場,你會發現,知識經濟并不是新的東西,只是舊的商業形態在新時代產生的新變化:新的詞匯、新的平臺、新的工具、新的思維、新的產品和服務形態。
從這個角度來看,知識經濟的市場,一部分來自現存的教育及泛教育類市場,一部分則從快速崛起的中產階層的焦慮轉化而來(這部分是增量)。但是這個市場有多大?放到歷史長河中,可能就是教育市場在現在社會經濟中的占比的一部分。
對知識生產者來講,這樣的市場體量已經足夠大,況且,個體的知識生產者,服務對象和半徑都有限,再小一倍的市場,也足夠折騰。
對于機構來講,這個市場中能否產生類似阿里、京東這樣體量的公司,三五年內其實都很難。我這么說,是因為我看到了一種關系:知識經濟作為虛擬經濟,因實體經濟的發展而繁榮,最終還是要作為一種促進實體經濟的虛擬經濟形態,所以它其實是伴生市場,是輔助作用。這就像現在的電商和傳統商業的關系一樣。但又因為知識的市場沒有零售大,所以,知識經濟的市場相比電商也會小很多,所以,很難出現超大體量的公司。但一些小而美的公司,會活得很滋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