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一檔新節(jié)目《謝謝了,我的家》,是中央4臺周六晚黃金時間播出的一檔傳承家風的節(jié)目,主持人:敬一丹。
很好看的一檔節(jié)目,可能是因為父親過早的離世,自己總在搜尋著父親足跡,特別著迷于家中能有一位偉岸父親的身影。這檔節(jié)目文風上跟2017年的《朗讀者》節(jié)目有些相似。
節(jié)目邀請偉人文人軍人的后代,同臺聚在時光瓶前,回憶祖輩父輩的過去,弘揚家風正氣,共享精神財富,使我看到了他們家庭中的平和與樂觀,使我了解到他們家庭中的艱辛和樸素 。
【1】
第一位來的是朱和平,朱德之孫。他談到爺爺三次要求降薪,最后交納黨費的發(fā)票,爺爺臨終前將自己一生的積蓄交給了黨,敬畏感動之心油然而生。
朱德同志過世后,家人找遍了柜子居然都找不到一件新衣服,身經(jīng)百戰(zhàn),為中國人民拋頭顱曬熱血的好領(lǐng)導就這樣穿著舊衣服走了......
他掛念的百姓生活,惦記的國家發(fā)展,這一切的一切都在穩(wěn)步前行著,中國科技日新月異,人們追求文化品質(zhì)生活。中國人民也會將您的家風“立德豎人,勤儉持家”,永遠的傳承下去。
【2】
第二位來的是周令飛,魯迅之孫。他從后臺走向熒幕前時,感覺太像魯迅了,八字胡,高大威武。當他談到魯迅只有1米6的個子時,真讓人感到驚訝。
身為魯迅孫子的周令飛感嘆自己從小就背負著祖父的名聲,無論走到哪里,都有祖父名字的影響,他想逃離與祖父有關(guān)的一切,找回真正的自己。他談到他的父親從小也是在魯迅的光環(huán)下長大,不敢大膽表露自己的興趣愛好,直到有天周令飛將他父親的攝影照片收集起來,跟他辦了一次攝影展,父親才出魯迅的光環(huán)......
“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尚不,那真是糊涂蟲”,魯迅留給后輩們的話語。
周令飛如今已經(jīng)能以平常心來面對“偉大的祖父,他站在時光瓶前留下了對他后代的寄予:希望孩子們堅守自己的使命感責任感。
【3】
第三位是汪朗,作家汪曾祺之子。汪朗談及父親的在自己記憶中印象最深刻的話就是“老頭兒”站在陽臺的那句“吃飯啦”。汪朗笑著說他父親一直貫徹自己在文章所的“沒大沒小”,無論子女還是孫子輩,都能直呼他“老頭兒”。
而對于后輩們的寄予,汪朗直接照搬了父親的個性,期望女兒把“沒大沒小”的風氣傳承下去。
挺溫馨的一家人,長輩與孩童們嬉戲,他們的家風感覺很輕松,其樂融融,有著很強的感染力。
【4】
第四位來的是張旭雷,開國元勛張玉貴之女。張旭雷談到父親這位普通的邊防軍人,說他父親如何在最高的邊防檢查站克服困難,帶來了很多感動。
我第一次真正認識了紅其拉甫,帕米爾高原腹地的紅其拉甫,塔吉克語稱為“紅墻”“血溝”、海拔5300米,正常含氧量的48%,最低氣溫為零下42度,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生命的禁區(qū),讓游人望而生畏,卻而止步,但在這里我們的國門、國旗、國徽由我們最可愛人守護,他們心中裝著的是祖國和人民的安寧。
張玉貴:堅忍、擔當、忍耐、正值的家風,深深的打動著我們。
他們的精神在無形的綻放著,影響著我們世世代代,一代一代傳承下去,向他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