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在讀日本MBA導師野口真人的《學會花錢》這本書,內容細膩充實,專業性高,因此只能把閱讀速度慢下來認知品讀。本書第一章就開門見山地點明了理性人花錢的理由:價格小于價值。但反觀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基本上做不到遵守這一判斷。因為我們連價值和價格的判斷標準都無從得知。所以,本文就借該書作者的智慧,把價值價格的思考框架分享給大家。
一、三種錢包:消費、投資、投機
在金融世界里,我們錢包里的錢有三種走向:消費、投資和投機。如果我們想要做到每筆花錢都花得劃算,就要學會有意注意自己的花錢模式。而想要做到這樣,我們就要先來了解一下這三者的判斷標準和各自的價值判斷。
1.消費
所謂消費是指“為了滿足欲望而消耗財產、服務”的行為。
典型的消費給我們帶來享受,比如一頓美餐滿足我們的食欲,一本好書安慰了我們的求知欲等等。
而書中給出的消費的價值判斷的標準就是“是否獲得了足夠效用,而效用的判斷取決于感情上的滿足程度。”所以對于我們的消費而言,價值的判斷是主觀性的。所以往往,一旦我們感情得到滿足,不管該服務和商品中凝結了多少無差別人類勞動,不論價格如何,我們都會情愿消費的。
2.投資
投資相比消費而言,同樣能夠滿足我們的欲望,但是并非一味消耗我們的財產。
投資意味著“為了增加將來的資本(生產能力),而投入現有資本。”
其實,拋卻抽象的概念,我們對于投資其實很熟悉。比如說房地產投資、股票投資、各種證券,甚至再擴展到平時的學習和培訓,都是投資的表現形式。
而投資價值如何判斷呢?既然投資的主要特征在于將來收獲額外資本,所以它的價值判斷也要從此出發。在金融世界中,這些將來獲得的金錢,被稱為“現金流量”。所以,判斷投資的價值就要看現金流量的價格。
3.投機
投機這種花錢方式,相比前兩者而言,更為有趣。投機作為經濟學術語,是“在恰當時機投入資產,買入商品。”
但后來就逐漸演變成了“冒著虧損的風險,也要冒險博取遠高于付出的回報。”
投機的典型例子就是賭博,作者在書中把買彩票、購買貴金屬和藝術品保值,也歸為投機。
投機和投資的關聯性在于,兩者都希望以小博大,受益于將來;同時,兩者也都存在成本損失的風險。而從這點看來,兩者的差別就在于風險的大小。隨著風險的增加,在某一刻,投資的行為就變成了投機。但這條界限并不清晰。
但跳出風險的視角,投機和投資的本質區別在于,投機并沒有在價值總量上制造新的回報。比如說,我買彩票中獎,雖然我得到的回報遠大于我的付出,但是彩票的總獎金是固定的,是商家依據購買量提前確定好的。也就是說,如果十萬人都去投資,可能十萬人都獲利。但是十萬人去買彩票,只有少數人中獎,差別就在這里。
在我看來,投機的價值和投資的價值是一樣的,也是將來的現金流。但書中說,購買貴金屬和繪畫作品并無法產生現金流,這一點我尚存在疑惑。
二、變幻莫測的價格
既然我們了解了三種花錢的方式,以及相應方式價值的判斷,那么我們只要能夠了解價格,就能夠通過兩者的比較,來判斷是否要掏腰包。
價格的確定方式多種多樣。按照三種錢包來區分的話,價格確定也不一樣。
消費錢包中的商品和服務的價格,在作者看來,是綜合了成本和效用兩方面考量,從而確定的。在這里,傳統意義上的供需標準,也被納入了效用的決定因素。也就是說,如果供少求多,那么效用就會提升,價格也會因此提升。
投資錢包中的商品或服務,其價格主要取決于現金流。但是在市場交易時,由于供需關系和投資者的考量,價格會在價值的基礎上發生偏離。
而最神奇的就是投機錢包,其價格既并非由效用決定,也非由現金流決定。彩票、馬券等價格是基于事先定好的獎金數決定的。而黃金鉆石等保值品,價格主要取決于其稀缺性。甚至,像是鉆石和黑珍珠這樣的珍寶,價格是由特定人士操縱烘托出的,定價機理并不透明。
知道了價格的確定方式,我們就能判斷定價是否合理。而知道了定價,我們就可以結合價值判斷,我們要不要買買買。
三、結論
平時無意識地花錢,就會造成金錢無法升值,甚至流失浪費的窘境。而要改變這一狀況,就需要我們認識三種花錢的渠道,判斷三者的價值,并且根據三者的價格,來決定自己是否要消費(這里的消費是廣義的)。
就像稻盛和夫提出的理論,如果我們生活中缺少了有意注意,錯誤和損失就會增加。如果我們不注意自己在花錢上的判斷話,自然也就會大手大腳,失意后悔。有了野口真人提供的這種“價值—價格”思考框架,我們在金錢意識上,就又種下了一顆讓我們正確成長的種子,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