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為什么總是不說話,你這樣會讓我們做父母的為難,會顯得沒有禮貌。”
“哦,抱歉。”
或者,“我都不知道你在,你怎么一句話都不說,安靜的像個鬼。你嚇死我了”
“哦,對不起。”
相比于語言,更喜歡文字。相比于交際,更喜歡安靜。這有錯嗎?
有!
2
記得小時候,奶奶家總是熱鬧非凡。那時候總是躲在最后,如果是開門,那就意味著家里門庭若市。爺爺永遠在看電視,至于奶奶,老遠就可以聽到她的棋牌嗓門:“三萬。”
親兒子們在端茶遞水,準備飯食。干兒子們和干女兒們勢力大很多,要么在沙發和門口找別人的家長理短,要么聚攏在麻將桌前,指點江山,不知道有沒有觀牌不語,那他們一定不是君子。我怕,他們問東問西,怕他們給我取名字,怕他們和我說話,我感覺到的只有壓力,只想要逃。
我總不說話,也許這樣就不用以我為話題,可以在酒肉臭中找到自己的一點安逸。我只想著,別來管我,而他們的每句話,我都當作“你不用回答我,我腦子有病。”
父親總讓我要學會交際,表達自己,這會幫助你成功。我看了看,這些聚攏在麻將桌前的“成功人士”,遵守著音量和道理是正相關的法則,嘴在如同痙攣的扇貝一樣打開閉合。不知道的人一定以為他們磕了過期春藥,才會這樣的不要命的投入“交際”。和他們對話,我寧可去洗自己累積了十幾雙的襪子,除了嘲諷彼此,看不到什么別的內容。被登記為無業游民,尋找同類的溫暖。這一暖,暖了十幾年。
“我不是不說話,我只是不想和你說話。”
我錯就錯在,沒有和一些人早點劃清關系。
3
剛剛一個孩子對我說:“我感覺這個世界正在壓迫內向的人的生活空間。”
面對這個十六歲的男孩,我無力反駁。但我仍告訴他,你沒有錯,錯的是世界。
如果你是一個內向的人,你應該知道對沉默的偏見往往會引發嚴重的精神痛楚。如果你是個孩子,也許會在無意間聽到父母因為你的羞澀而必須向他人道歉。 即使你是個成年人,你可能也會因為想讀一本好書而謝絕一個晚宴邀請從而感到內疚和痛苦;或者你更喜歡一個人去餐館吃飯而不用擔心自己的打扮會給同行的人丟臉;或者常常有人對你說“你腦子里裝的東西太多了”——這是一種對表現沉默和深沉之人的不滿。 當然,這個世界上還有一個詞是專門給這類人的——思想者。
生活里有即興的表演者,也有安靜的觀察者。并不是所有人都該是寵辱不驚的,哪怕在聚關燈前也可以鎮定自若的表現自己。并不是所有人都終于交際,認識不同的人,展現自己的領導力,成為有魅力的人。
我們在不假思索宣揚外向理想型的同時也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很多偉大的思想、藝術還有發明——從進化論,到梵·高的《向日葵》,再到個人電腦——都來自安靜而理智的人,他們知道如何與自己靈魂深處的思想交流,并在那個安靜的世界里發現寶藏。
正如科技新聞記者威妮弗雷德·加拉格爾在報道中所寫的:“有的人并非一受到外界刺激就匆忙反應,而是先有定力地細察一番。這種性格之所以受人稱頌,是長期受教于學術和藝術浸淫的結果。要知道質能方程或者《失樂園》絕不是在一群動物社交的盛會中誕生的。”
4
小組討論中總是越先表達的人,越可以主導話題。說得越多,好像就越聰明。人們很容易被影響,一旦被帶入一種邏輯,就會順著去思考。談話比例越重,越有能力。
可是一個有經驗的面試官就知道,表現的很好的人,在學術和工作上,不一定有表現局促的那些人好。我們要求個性,卻忘記,安靜也是個性。
安靜是隱秘的力量,讓一個人成就自己。孤獨,會是一個人變的優秀。和那些總是沉默的人成為朋友之后,你就會發現,他們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個偉大的世界。
康德足不出戶,在自己的小鎮里宅了六十年,直到年老,在朋友的鼓勵下才寫出了《純粹理性批判》,回答了休謨的質疑。他不自信,僅一次的求婚也被搞砸了,但是他的思考,給了世界一個答案。
5
閱讀和寫作都是孤獨的事情,其實孤獨是最該去享受的。在我們只擁有自己的時刻,不用去猜忌,不用去顧忌,一個享受孤獨的人,懂得給自己安全感。
安靜很好,只是你不懂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