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訪談里有這樣一則故事,33歲的女大學生不找工作,在家啃老10年了。女兒給出的原因是她得不到家人的支持,而且從小到大都沒有被父母鼓勵和夸獎過,一直被否定和打擊,這些讓她越來越壓抑,以致于沒有自信找工作。
母親的口頭禪是“你一事無成,如果你能成事了,狗都成事了。”
這個故事引發廣大網友的評論,正方覺得原罪在父母,他們不斷打擊孩子,已經給女兒造成了嚴重的心理障礙;反方認為女兒已是成年人,有辨別是非的能力,這就是為自己的懶惰找借口。
那么,真實原因是什么呢?《孩子,你的天賦媽媽懂》這本書指出是因為父母沒有建立起良好的家文化,導致孩子的生命力日益枯萎。
本書的作者金子謙,是民間家長大學慈善教育的創始人,同時也是中國專業人才庫少兒考評專家,教育部“國培計劃”的特邀嘉賓。她的孩子6歲半就獨自隨旅行團到上海旅游,8歲時已經三次跳級讀了初中,13歲拿到了高中畢業證并被美國唯一的四年制少年大學錄取。作者將她的育兒經驗進行提煉編排,用生活中的實例告訴我們該如何教育孩子,使得這本書實操性很強。
在書中,作者重點強調了“家文化”的重要性,因為不健康的家文化會摧毀孩子的人生,就像故事中的女兒,對生活失去了信心。
否定式的家文化,摧毀孩子的自信心
家文化,是指一個家庭營造的氛圍,可能是溫馨的,也可能是恐懼的,它由你決定。
很多家長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會不自覺地否定孩子。
你太小了,做不了這個。
看看人家的孩子,成績那么好,你怎么那么蠢。
讓你別干這個,你怎么可能完成,到時候又弄得一團糟。
父母的否定,就像一根刺,初次扎只是皮肉之痛,時間長了,這根刺會越扎越深,甚至深入骨髓,造成孩子不敢掙扎,否則就會痛。
綜藝節目《一起出發吧》里面,楊爍對兒子楊雨辰的教育讓不少網友揪心。
有一段是這樣的,楊爍問楊雨辰看了要看的書沒,孩子乖巧地回答“昨天看啦!”
這時的楊爍不僅不表揚還質疑兒子,并讓兒子講內容。楊雨辰自然地分享完內容后,同樣得不到楊爍的肯定,反而遭到楊爍的反問,“這個故事講的是什么?”
此時的楊雨辰已經從開始的自信分享到后面戰戰兢兢復述內容了,但是楊爍仍然不滿意,最后厲聲質問:“看完了,你不知道什么意思?”“重新再看!”
典型的否定式教育,表面上是讓孩子認真地學習,實際上更像在彰顯自己的權威。一味地否定、質疑孩子,終究只會讓孩子失去活力,變得不自信。
心理學有一個暗示效應:父母的否定、打擊、批判,會給孩子消極的心理暗示,并轉化為孩子“內在的批判聲音”,形成強大的“反自我”意識。
這樣的孩子會漸漸認為自己“不行”“做什么都不對”,以致于喪失了對未來的勇氣。就像故事開頭的女兒,一直處于被母親否定的陰影里,最終給自己建起了一座牢籠。
父母的否定式教育,最終會反噬到自己身上。
我相信,每個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所謂“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那么,父母們先嘗試著改變這種否定式的教育,相信孩子,給孩子創建一個充滿生命力的家文化。
相信孩子,他有天賦
孩子都是獨立的生命個體,成長的過程也須順應天性。
金牌數量最多的游泳健將菲爾普斯,是奧運史上的一段神話。但是他從小就被診斷患有注意缺陷障礙伴多動癥,這種病人往往在活動中缺乏持久性,表現出身體活動過度、控制不佳、粗心大意等缺陷,同時認知、運動和語言的發育會延遲。
父母在他9歲的時候離婚了,但是給予他的愛沒有少。他們相信菲爾普斯,并用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影響著他,因為他們相信上帝為孩子關了一扇門的同時,會為他敞開一扇窗。
所以,即使菲爾普斯身體智力有缺陷,但是他的天賦被發掘并得到了最大的發揮。
每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身上依附著許多天賦的精靈。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內在的、天賦的能力得到更多的發展,這樣的教育才符合人性。
怎么尋找孩子的天賦
第一,觀察并發現孩子的天性傾向,包括興趣、性格和智能優勢傾向。
一般,孩子在三四歲左右會表現出興趣愛好,你可以明顯看到他能力上的發展。嘗試與孩子的天性合作,這樣的教育會事半功倍。
在發掘孩子的天性方面,涉及到“智能多元論”,即任何正常的兒童都具有的幾大類型的智能——語言、數學邏輯、空間身體觸覺、音樂、人際關系、內省、探索觀察等。
大部分人的智能發展是不平衡的,比如有人邏輯性很強,擅長理論學習;有的人善于分辨色彩、形象,視覺的沖擊是激發他學習潛力的妙招;而有的人動手能力強,他可以通過各種實驗與操作使其學習效率達到最大化。
孩子喜歡畫畫,你偏給他報奧數班。
孩子想練習跆拳道,你卻覺得上作文班才是正確的選擇。
孩子覺得唱歌挺有意思,你卻覺得那就是在瞎胡鬧。
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很“用心”,但是這種“用心”更多出自“主觀”和“強制”,潛意識中將孩子堪稱我們的“附屬品”,強行“制造”成我們想象的樣子。
我們通常講要因材施教,那么請在“施教”前,好好觀察一下孩子的“材”在哪里。
第二,減少主觀性的判斷,不要過早為孩子定下固定的天賦培養的目標或者方向。
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我們可能會發現孩子具有某方面的天賦,于是開始著重培養這一塊。但是我們忘了一點,家長自身的認知有一定的局限,可能主觀上替孩子做了決定。
我的孩子在畫畫方面特別有天賦,我帶她去繪畫班,老師都會告訴我“你的孩子在畫畫方面悟性不錯”,我覺得我女兒肯定是在畫畫方面有天賦。
這樣的父母就是“主觀”地確定了孩子的天賦。有人說,那我怎么辦?其實可以借助智能類型測試,來統籌了解孩子的天賦。同時,如果要孩子學習某項技能,記得征求孩子的意見,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讓孩子各方面和諧發展,這種和諧發展前提是對每個孩子個性的尊重,讓每個孩子在他的天賦所及的一切領域中最充分地表現自我。
第三,開發孩子強項的同時,要位孩子天性中其他智能的發展提供土壤。
現在講究全面素質教育,如果我們能將孩子其他的潛質激發出來,會為孩子的人生增添不少光彩。
怎么做呢?為他提供多元化的教育經歷、生活體驗,帶他去嘗試新鮮的事物。在視覺、聽覺、觸覺等各個方面有刺激,能更好地幫助孩子去釋放內在的潛能。
最后,我們來用皮格馬利翁效應來總結一下《孩子,你的天賦媽媽懂》這本書,對待孩子,“愛與期待”的力量,永遠比強制與打擊要有效得多。幫助孩子發掘他的天賦,就是對孩子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