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時間:2015.3.24-2015.3.31
源泉,亦作“ 源湶 ”。水源,比喻事物的根源。
這是一部被譽為哲學的小說,說實話這是第一次接觸所謂的真正意義上的哲學。文中描述了幾位主人公的人生,抨擊了當前社會的模樣,討論了自我主義與利他主義的多重定義
故事大概:
大學建筑的大學生霍華德.洛克,因為不茍同老師的傳統說教,在三年級的時候被學校勒令退學了。而他“聽話”的同學彼得.吉丁則被視為優秀畢業生,進入該校杰出校友所創辦的建筑師事務所,成為他的競爭者。在他的職業生涯中,洛克離經叛道的行為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對,專欄作家多米尼克在有名的華納德紙報上更是不遺余力地對他進行攻擊。在一次政府住宅的興建中,洛克與彼得.吉丁達成協議----完全按照他的設計來建造。但由于公眾的反對,這一協議被政府機構推翻,而這兩位建筑師沒有辦法訴諸法律----因為他們無權控告政府。由于洛克不甘忍受自己的設計被任意修改,便抗起炸藥包把建到一半的大樓炸成了一堆瓦礫。在法庭上,他也同樣孤軍奮戰,為自己的原創行為自我辯護:“創造是自己的私事,是天賦的權利,維護創造也是同等的天賦個人的權利。”最終,洛克自辯成功而被無罪釋放。
作者在本書再版前言里談到:浪漫主義只是一種“概念性的”藝術流派。它所論述的不是日常的平凡瑣事,而是永恒的、根本的、普遍的問題和人類存在的“價值”。它并不是去忠實地記載或逼真地加以形象化和具體化。用亞里士多德的話來說,它涉及的不是事物實際的狀態,而是事物可能的或者應該所具有的狀態。
《源泉》與蘭德一樣,具有一種挑釁的、咄咄逼人的精神氣質,一種獨特的思想力量,迫使你審視自己的生活,拷問自己的靈魂:你是生活意義的“創造者”還是一個“二手貨”?這種追問會使人困擾、不安、畏懼甚至憤怒!
“在這個世界上,人類面臨著他們最基本的選擇:他只能在兩種方式中任選其一——是依靠他自己的頭腦獨立工作,還是像那些依靠別人的大腦來生存的寄生蟲一樣。創造者進行發明創造,而寄生蟲則剽竊和模仿別人。創造者獨自去面對大自然,而寄生蟲則通過媒介面對大自然。”洛克還說,“真正的選擇不應該在自我犧牲和支配他人之間進行,而在于選擇獨立還是依賴,選擇創造者的準則還是二手貨的準則。這是最根本的問題。”
這是霍華德·洛克在法庭上的長篇呈辭一段文摘,在資料里看到這么一段:在1949年小說拍攝同名電影期間,當蘭德聽說洛克的這段臺詞因為太長(在中譯本中長達8頁)要被刪節的時候,她暴跳如雷,親自跑到制片廠與導演力爭,要確保這段臺詞能原封不動地保留在影片最終完成的版本中。引用這個事件能看出該呈辭之長,作者的行為與主人公同出一轍。好在霍華德·洛克從中取得無罪釋放。 ?留給我們的是無盡無邊的反思,從洛克的話語中,陪審團警醒了,讀者也看到了另一種真實的世界,本該屬于自我的世界。
這樣的長篇大論的對話之多,可以體現在幾位“大人物”的所有對話之中,話語太富有哲理性,導致有許多言論很難理解
洛克與華納德在“I DO”游輪上的思想對話是我印象深刻的,也是那一段交流中第一次提到了“二手貨(second hander)”這個詞語,它讓人沉思、羞憤。
“他們并不關注事實,思想和工作,他們真正關注的只是人。他們不問:‘這是真的嗎?’他們問‘別人認為這是真的嗎?’不是去判斷,而是去重復。不是去做,而是為了給人留下印象。不是創造,而是夸耀。不是靠能力,而是靠友誼。沒有美德,但是有影響力。他們行動的源泉是—分散在每一個別的人身上。二手的幻想—名望”“一個自我滿足的我,除了這一點其他一切都不重要;如果一個人并不尊重自己,那他既不可能愛他人,也不可能尊重他人。”
I DO兩個詞是對華納德對自己的人生做的回答,他們兩的友誼讓我覺得有些不可思議,洛克說他會愿意為了華納德死,但是不能是因為他活著,他只為自己而活!
這本哲學小說里同樣可以看到很多職場生活社交上的手段,
猶如:彼得·吉丁剛剛進入、弗蘭肯·海耶的建筑設計院所做的一切,步步為營的奪走了制圖師帝姆·戴維斯制圖師的位置,也在于愚蠢如帝姆掉進了彼得給他設的浮華圈套里。誘走斯登戈爾、逼死海耶,逐漸代替了設計院海耶合伙人的位置,短短幾年時間成了蓋爾的新合伙人——弗蘭肯·吉丁建筑設計院就此更名。作者對吉丁的設定,這就是一個徹徹底底的失敗的人物,沒有自我的認識,從頭到尾都是活在別人的影子下,形容他初次進入弗蘭肯·海耶設計院、華納德辦公室的一段心理描寫,真是十分形象。我想如果當年他的媽媽沒有讓他選擇建筑,或許他會是一位優秀的畫家。
埃斯沃斯·托黑是一個我沒有讀懂的人物,他是那個提倡“利他主義”的人物。這個人物并沒有經歷太多的情緒起伏,天生的演說家,想要把控他人的權利,一生平穩,不過作者并沒有給他太多的情節,他更多的是起到一個言論引導的作用。我喜歡那段他好不容易贏得勝訴,深夜趕來加班,過了十分鐘華納德對他說:恭喜你,托黑先生,你失業了。對他后來供職的報社的描寫,也算是對他的野心計劃失敗的一種諷刺吧。
蓋爾·華納德,這是一個白手起家的人物,他說:一個圣徒進入寺廟修行,他放棄的是物質,但是靈魂上得到升華,這一點放棄算什么。而他自己出賣靈魂,做人們想要的結果,得到的是物質、金錢。是不是更加偉大的利他主義呢? ?但愿他的金錢買到了想要的東西——洛克/多米尼克。從他人角度來講,他也做了很多壞事,但是似乎作者是偏愛他的,所以我沒有讀懂,他到底是怎樣一個人物。
多米尼克·弗蘭肯,這是一個跟三個男主人公有關系的女人,但是她只愛霍華德.洛克一個人。
這本小說太長了,我才疏學淺,真的寫不出什么來,但是在讀這本小說的過程中我跟著故事情節經歷了一生。
我喜歡這本小說的開頭,對小鎮的描寫,一點一點的露出它神秘的身影。
我記得凱麥隆對洛克從頭到尾的情緒轉變,我記得他對洛克說那是一條地獄之路時帶來的震撼/更多的細節描寫,我只能是只可意會了。
我還喜歡本書對景色的描寫,讀起來好像身臨其境。
晚安。
2015.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