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4日。
隨著橙橙一天天長大,他的身體越來越來靈活,表情越來越豐富,也越來越喜歡交流。
于是,桐桐的忠實觀眾就出現了。往往在我抱著橙橙和桐桐一起玩耍時,桐桐一個隨意的動作,被橙橙看到了,就咯咯地笑出聲。然后便由桐桐開啟了循環模式:桐桐對剛才的動作繼續各種重復,每重復一遍,橙橙就呵呵笑一遍,直到笑不動為止。今晚睡前,我們仨在炕上玩耍時又出現了這一幕:桐桐拿礦泉水瓶子玩,不小心瓶子掉到枕頭上了,躺在一旁努力側身扭頭的橙橙看到了,一下子咯咯咯地笑了起來,桐桐也高興的笑起來,又開始拿起瓶子扔著玩。每扔一下,橙橙就歡快的笑一下,桐桐被笑聲鼓勵,直接站起來扔著瓶子玩。這樣的場景每天都在上演,桐桐的表演欲大大被激發,一旦開啟簡直停不下來。
這幾天,桐桐姥姥姥爺忙著下地干活,每天早出晚歸,待姥姥姥爺走了,桐桐總會念叨一句:“姥姥和萬爺爺走了,家里就剩下我們仨個人了。”
白天,我帶著桐桐橙橙,主要是陪桐桐扎實地玩一整天,名種游戲都成為每天上演的節目:放風箏、玩沙子、開車、畫畫、賽跑等等。不過事物是螺旋式發展的,看似每天相同的游戲中總有些小變化:放風箏從我放桐桐追,變成了桐桐自己跑著放,我偶爾幫忙或抱著橙橙當觀眾;玩沙子從我陪著桐桐一起玩,變成了桐桐自己爬上沙堆美其名曰“爬山”,然后再從沙堆上滑下來,我繼續當“吃瓜群眾”。各種游戲,我漸漸的從玩伴轉變成抱著橙橙的觀眾,桐桐反而有了更多的玩法,當然,我也被指揮的團團轉。
今天中午玩過沙子,我們進到院子里,我抱著橙橙坐在板凳上休息,桐桐往樹圈邊上的水泥臺子一坐,兩腿叉開、胳膊肘放膝蓋上像個小大人似的。看到我笑著看他,就說:“媽媽,我沒有找到凳子,就坐在這上面休息休息。”邊喝奶還邊歪了一下嘴角,我說:“桐桐,你可真萌呀。”桐桐說:“是呀!”
吃過晚飯,桐桐邊走向扭扭車邊說:“打飽嗝了,我開車消化消化。”惹得還沒吃完的姥姥和我又是一陣笑。收拾完,姥姥抱著橙橙,我和桐桐在院子里賽跑玩,桐桐開扭扭車,我跳繩。他的開車技術越來越純熟,一陣迅猛地劃車后,便撒開雙手,懸空抬起雙腿任車子憑慣性向前沖,看著快到門臺前了手一抓腿一放就剎車了。
夜空晴朗、星辰閃亮,讓人忽而生出“世外桃源”的感覺,現在就是最美好的時光。
下午桐桐玩車時,吊車的吊桿部分折斷了。桐桐很郁悶,我說“沒關系,斷了還可以用手玩呀。”桐桐無精打采地坐在床上,我逗著小橙橙說:“看,哥哥的吊車壞了,把哥哥傷心的。”這一說可不得了,惹得桐桐真的哭了起來,邊哭邊說:“我的吊車壞了,我好傷心呀。媽媽快抱抱我。”我只好抱著他又是一通安慰,但是忍住了再給他買輛新吊車的沖動。桐桐顛來倒去的講吊車的事,一會又說:“吊車被我弄壞了,我哭了。爸爸回來了,就訓我了。”我說:“不會的,你不是故意弄壞的。沒關系,你傷心的時候,我們都會安慰你的。”
這段時間幾乎時刻和孩子在一起,發現三歲左右的寶寶,正是形成自己對事物的認識和觀念的階段。這時候,寶寶身邊的人的引導很重要,尤其是最親近的媽媽,對寶寶而言,幾乎就是權威,因此我也時時提醒自己,不要輕易評判,要注意自己的各種言辭。
這段時間的相處,還讓我認識到了一個以前未曾注意過的現象,將萬爺爺對桐桐疼愛直接展現在我面前,讓我對父親的柔情又有所認識。因為以前很少有這樣長時間相處的時光,萬爺爺也不像姥姥一樣時常表達這種疼愛。前兩天,下了一今年的第一場雪,萬爺爺早晨起來,就帶著桐桐去院里堆雪人,拿來各種工具,沒找到手套就光手堆雪,還是我讓找了只手套戴上。堆好雪人,又陪桐桐在旁邊玩。昨天桐桐愛喝的八寶粥喝完了,萬爺今晚剛從地里回來就開上三蹦蹦去縣城又買回來了兩箱;我和桐桐在炕上玩的時候,給桐桐拿水遞盆的有求必應,還不時和姥姥用被單提起來搖桐桐,桐桐稱之為“海盜船”,每次都要玩好久才盡興……
附記桐桐萌語。
1.橙橙打疫苗那天。早晨還在賴床,我對桐桐說:“桐桐,我們今天帶弟弟打疫苗去。”“壹苗?打貳苗去。”我和姥姥哈哈哈。
2.“媽媽,你抱抱我吧。”
“好的,為什么呀?”“因為我傷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