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歷,起源于黃河流域,古代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秋分(autumnal equinox),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太陽在這一天到達黃經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地球絕大部分地區這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而在北極點(北緯90°)與南極點(南緯90°)附近,這一天可以觀測到“太陽整日在地平線上轉圈”的特殊現象。
秋分之“分”,義為半,有晝夜平分之意。秋分之后,北半球各地晝短夜長,南半球各地晝長夜短。南方的氣候由這一節氣起才開始入秋。
按我國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四季開始的季節劃分法,秋分日正秋季90天之中間的日子,所以“秋分”名字中又包含了平分了秋季的特別意思。
據考證,我國很早就以“秋分”作為耕種的標志了。漢末崔寔在《四民月令》中寫到:“凡種大小麥得白露節可中薄田,秋分中中田,后十日中美田。”秋分,正是收獲的大好時節。秋季降溫快的特點使秋收、秋耕、秋種的“三秋”大忙顯得格外緊張。(維基百科)
(2016年9月22日16時21分,太陽到達黃經180度,秋分至。)
月缺終有月圓,知我能得幾個?面對無盡江山,與誰平分秋色。
這一年又一年的時光啊……每到秋天都會期待一場遠行,就算風景如常也會念念不忘路過我們的每縷陽光。流浪,屬于秋天……今年的計劃又擱淺了,沒有遺憾只會增添更多的愿望!期待某年某月某日的那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