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吳媛
本文主要解決三個問題:
? ? ? ? ?1.江西海昏侯墓出土的青銅提梁卣所屬時期
? ? ? ? ?2.江西海昏侯墓出土的青銅提梁卣 銘文識別
? ? ? ? ?3.江西海昏侯墓出土的青銅提梁卣器物原主人是誰
? ? ? ? ? ?海昏侯出土青銅提梁卣器物年代考辯
2016年5月在北京首都博物館觀海昏侯墓出土展,看到一件青銅提粱卣,銘牌上只標注西周,在此,對這件青銅提梁?所屬西周時期定位進行分析。
原物如圖所示
學界指西周,是從武王滅殷到幽王被殺之年,共257年,這一時期,周都于豐、鎬,洛邑。
當前,對無法定位到具體年份的西周青銅器可以斷代為:西周早期.西周中期.西周晚期。
西周初期經歷 80年,從公元前武王1027-昭王948年 ,這一時期的青銅器更接近殷式,從殷周并行發展到殷周形式的混合。
西周中期經歷90年,從公元前穆王947-夷王858年,青銅樣式逐漸開始拋棄殷式而創造新的周式,殷代以來的卣至此消失,而周式的盨、簋至此發生。
西周晚期經歷87年 ,從公元前厲王857-到幽王771年,青銅器完成純粹周式。
江西南昌海昏侯墓出土的這件青銅提粱卣,從拼范上扉棱的蟬紋來看以及鳳鳥紋皆屬殷式(蟬紋在商代青銅器比較常見,上海博物館藏一件青銅卣和湖南省博物館藏的一件商代提粱卣)
青銅局部裝飾蟬紋盛行于殷末周初,《論衡·無形篇》里記載:復育轉為蟬。象征死而轉生,靈魂輪回不滅之意。
江西海昏侯墓出土的青銅提粱卣蓋是殷式廡殿狀頂,蓋主體部分的兩面坡大頂。這類樣式源頭均出自殷墟風格。與前面舉例的幾件青銅器同樣可追溯到殷墟。
以皿方罍蓋作對比,皿方罍蓋四面大坡
蓋呈現的殷式風格無疑
西周早期銅器,除了與殷代殷人銅器相同之外,還有一些自己所有的特色,大約可知以下數端:
(1)四耳的簋;
(2)帶方座的簋和獨立的方座或長方座;
(3)某些殷代器類的不存在,如觚、爵和斝的減少;
(4)某些異于殷代器類的組合,如同銘尊、?的組合;
? ? ? ? ? ?海昏侯墓青銅提梁卣器物銘文識別
江西海昏侯墓出土的青銅提梁卣銘文識別
根據提取海昏侯墓青銅提梁卣銘文,如圖
銘文識別
第一個字“子” ,根據前人的青銅銘文已經釋讀,很容易辨識;
第二個字“畯",曾見于大盂鼎、追簋、戎生編鐘、伯刃其盨、南宮乎鐘、此簋、均有此字;
第一種:畯 ,農夫也,從田,夋 聲。----《說文解字》
第二種:方國名
第三種:貴族人名或家族名
最后銘文:父乙,由冉父乙卣、乳丁紋方鼎、觶、小臣宅簋推出海昏侯的這件青銅提梁卣后兩字為“父乙”,如下圖所示
最終確定海昏侯墓青銅提梁卣銘文為:子畯父乙
在釋完銘文之后,便開始著手對銘文信息進行分析,曾提出:海昏侯劉賀所屬年代為西漢,離周朝距離遙遠,海昏侯是如何獲得此件青銅,不得而知(古代有很的貴族階層收藏上古之器) 但是此件青銅 提梁卣的原出土地或者原器物主是誰呢,或許通過對銘文的釋讀,能找到一絲線索。
? ? ? ? ?海昏侯墓青銅提梁卣“子畯父乙” 銘文分析
江西海昏侯墓出土的青銅提梁卣器物原主人是誰?
商代建立之初的統治者,是為“子”姓。子姓也是商王族中的一部,故“子”為姓,“畯”為名,子畯,商遺舊族或商遺方國,器物原主人;“父乙”,在甲骨文、金文出土了大量包含有“父乙”銘文的器物,“父”表示:會使用勞動工具進行勞動創造的人統稱,即奴隸主;“乙” ,《殷墟卜辭綜述》認為古代有十個太陽,名字分別叫: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每天有一個太陽照臨人間,十一順稱為一旬。這十個太陽的名字(日名)就是“十干”,也叫“天干”。“商家生子以日為名” 如果是在甲日生的,取甲名,乙日生取乙名。例如在商代甲骨卜辭中的周祭譜中的商王世系:大乙(成湯)-大丁-外丙-大甲-大庚-小甲-大戊-雍己-中丁……如下圖
? ? ? ? ? ? ? ? ? ? ? ? ? ? ? 圖片攝于中國國家博物館·古代中國
回答了第2個和第3個問題,再回到第1個問題:江西海昏侯墓出土的青銅提梁卣所屬時期 ??器物的原主人是商遺舊族,結合前面分析的蟬紋、形制、這件器物斷為:商末周初即西周早期。西周中期,周人逐漸拋棄殷式而創造新的周式,?類器型的消失就是一大證明。武王伐殷,其中一條罪狀便是殷人酗酒,此件青銅提粱卣為酒器,周人吸取教訓,減少飲酒,從而酒器的鑄造逐漸減少。
題外:海昏侯劉賀是如何從漢代獲得西周的這件青銅提梁卣?
結合銘文釋讀前面得出銘文為:子畯父乙? 。海昏侯劉賀一生背負了從王(山東省巨野)、帝(長安)、民(山東省巨野)、侯(江西省南昌)四種身份的生平足跡。
劉賀是哪一個階段獲得這件青銅 提梁卣可能性大些,西周初建國時的分封政策中,齊國為太公呂望的封國,都營邱(今山東臨淄),周初的齊,是在消滅了商朝殘余勢力蒲姑(今博興、臨淄)的廢墟上封立;
魯國 是周公長子伯禽的封國,都奄(今山東曲阜),魯地為商舊族盤踞,周人滅商以后,采取懷柔政策,并未對商舊遺民趕盡殺絕,而是采取監管統治,以減少被征服者的敵對情緒,其公社組織并未拆散,依舊讓殷民各族保持原來的宗族不變,魯、衛兩國,采取”啟以商政,疆以周索“。魯國除得”殷民六族“外,還”因商奄之民“組成,這些六族不但維持原來的氏族于不墜,連原先的勞動力也未被剝奪,這批舊族,”法則周公,用即命于周”,只要不存心搗亂,依然能分享政權。
以上僅提供兩處山東省封國歷史作為參考。
關于銘文“畯”究竟是方國名,還是商舊貴族人名或家族名,根據商人日名的習慣,銘文乙字提供了有力的佐證,因此,我個人認為此件青銅提梁卣原主人可能為西周早期商遺舊王族?子畯 (僅為個人推測,還待細敲)
此篇寫到這里,已是尾聲,剩下的未解之迷,留給諸位。從海昏侯的考古發現新聞,到去首都博物館現場觀展,偶然間的小發現開始提筆撰文,易稿三次,皆因手中資料不足,導致判斷器物信息猶慮。在此,特別感謝微博網友@鞋楦兒 ?和@溪畔鶴跡 ?提供的資料 和 引導指點,才減少走彎路時間,促使順利完成此稿。
本文參考資料:
《中國古代青銅器》馬承源
《西周銅器斷代》陳夢家
《殷墟卜辭綜述》陳夢家
《兩周金石文韻讀》王國維
《說文解字》許慎
《左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