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最好的時代,我們想要什么樣的資料,無需苦苦尋求,只要動動手指,一切資料觸手可及。這是最壞的時代,信息之海龐大無比、駁雜不堪,知識、價值觀云集,卻可能相互矛盾,互相攻擊。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有太多太多的信息,太多太多吸引我們的故事、觀點,可是,太容易迷失方向。
關于如何讀書的書也看過不少,可瀏覽過是一回事,真正實踐起來又是另一回事。明明知道,讀書要帶問題去讀,可是讀著讀著就開始往后翻,看看要看完這一章還有幾頁。書本上確實做了記號,可是讀完之后,那些記號僅僅告訴我,我讀過這本書。如果寫了章節小結,過幾天再翻,根本沒心思看自己的筆記。就算對書上的內容有自己的想法,把想法寫成自己的文字,過幾天去看——咦,這是我以前寫的嗎?
如果有幾天沒有看書,再拿起書來,就只想劃記號了,任信息在腦海流過,如風過無痕,只能用“書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來安慰自己。
太多讀書的規則,等若沒有,不如養成一個好的習慣,即思考。
一篇文章,由內容和形式組成。獲取信息時,我們通常只瀏覽文字,即內容,而忽略了作品的形式。內容,直接就可以獲取,而形式,是需要思考來獲取的。
一篇文章,由一個又一個的段落組成;一個段落,由一個又一個的句子組成;每個句子,又有自己的中心詞。中心詞構成句子,很多個句子一同為同一個意義段服務,幾個意義段從各個方面為文章的關鍵詞服務,這就構成了一篇文章。那些關鍵詞、中心詞便是一篇文章的重點,抓住了重點,我們對這篇文章就有了大致的了解。能夠根據文章的結構、形式,用自己的話講述作者的觀點,便可以說,我理解了這篇文章??梢?,想要真正把看過的文章變成自己的東西,就必須要將內容與形式相結合。
這還不夠,讀書是讀者與作者的對話,只有參與其中,才是在主動的閱讀。知道了作者說了什么后,結合自己平時的經驗,想必你也有自己的看法。你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對作者的觀點表示贊同或反對,并說出理由。這便是常說的“輸出”的來源。
當然,如果看一篇文章,沒有什么感想,其一,說明你對作者的觀點沒有深刻的了解;其二,可能是因為你對這一方面的知識沒有自己的體會,這個領域對你來說,是一個新的領域。
為何思維導圖會那么火?因為思維導圖遵循了人類思考問題的規律。我們知道,人的神經元像一棵樹,由一個中心向外延伸,然后不斷分叉。人認識一個事物,也是如此:不斷向周圍延伸,不斷細化,人對事物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入。文章承載知識,人如此認識知識,文章也必然是用這樣的形式去傳遞知識。
讀書學會了思考,有自己的想法,便不至于在信息之海中迷失,能夠分辨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壞的。
好的書很多,可是我們的精力有限,如果東看一本西讀一本,沒有中心,這不符合我們思考的規律,便很難在一個領域有建樹。
壞的書不要去看,會污染我們的視聽,還浪費我們的時間。
愿在這浮華的年代,我們能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并于心中留存一方凈土。這是讀書人所獨有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