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對他說:“你既然求這事,不為自己求壽求富,也不求滅絕你仇敵的性命,單求智慧可以聽訟, 我就應允你所求的,賜你聰明智慧,甚至在你以前沒有像你的,在你以后也沒有像你的。列王紀上3:11—12
這是一本關于大學百科全書。作者覃彪喜也是一個成功的企業家,當過大學老師,企業策劃,再到自己創業。不得不說,充滿冒險色彩。文中沒有過多說教,更多地是對于大學的觀點和無數的例子。就像作者說的,這是一本你愿意就能看到亮光的書。
關于專業:
大學來了一個自己不喜歡的專業?你有兩種途徑:要么趕緊換專業、要么找到這個專業令你刮目相看的一面。前者的話,你可以在大一的時候努力學習,轉專業興許沒有你想的那么難。如果已經過了轉專業的最佳時機,你還有第二步:作者舉了很多例子,關于畢業跨行的例子。這些例子告訴我們,很多時候專業不一定會成為我們的標簽。前提是,你身上有其他更閃亮的標簽。這也是很有實質性的一點:我們可以去探索自己熱愛的領域,在系統的學習和探索中培養成自己的技能。至于第二點,那就適合更多群體。很多人無法第一年就清晰自己的職業規劃,當你不知道自己是否應該繼續從事自己的本專業的時候,不要太憂慮。盡自己努力把這門專業學好。
顛覆大學傳統
大學都有所不同又都近乎一樣。書中的很多觀點都直指大學心臟,顛覆了很多被大家奉為金科玉律的傳統思維。比如:大學逃課、兼職、大學戀愛、考研、就業等等。雖然不一定每個觀念都適合我們,但我感受到作者想要表達大學的那一份包容性。大學,會包容各樣的思想和各樣的人。在這里,我們可以不用收起自己的翅膀,盡自己的最大力氣去飛的更高。
關于考研:
書中很有意思,把考研比喻成痛苦的安樂死。仔細一想,真的很有道理。書中作者一直認為考研的目的應該僅僅是對于專業的熱愛,是對于科研的追求。而事實上,大部分考研的大學生只是為了逃避就業壓力而已。興許讀完研之后,他們依舊沒有什么改變,只是學歷更高,學會寫科研論文而已。當他們畢業,就業的壓力依然存在。他們以為選擇一條更為順利的道路,但很多時候選的變成了一條更漫長的道路。
木力口微評
本書很多觀點都有很有指導意義。當年出版的時候引起一股讀大學意義探究的熱潮,今天也同樣值得每個人去仔細讀一讀。大學里,最佳的生活狀態就是自己做著自己喜歡的事,對未來不覺得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