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一醒來就看到了喬任梁去世的消息。長相帥氣、年僅28歲的一個偶像,就這樣選擇放棄了自己的生命。
好在警方和經紀公司很快給出了回應,“排除他殺”、“喬在過去的幾年中一直深受抑郁癥困擾”,以此杜絕小道消息的擴散和消遣。我對喬的了解不多,對傾城四少也知道寥寥。
伊能靜在悼文中說喬曾問過她,會不會為了世人去改變自己,伊回答說不會。喬又說,他會讓用自己的方式讓大家喜歡他。由此我想生活中的他是一個很單純善良的大男生,如果沒有偶像這道光環,他可能活得更瀟灑。
早在2012年,陳凱歌的電影《搜索》就對網絡暴力進行了一場深刻的控訴。遺憾的是這部電影好像并沒有引起很大的反響。
女主人公葉藍秋知道自己身患癌癥,受了很大打擊。在坐公車的途中因沒給老人讓座言語過激而遭受譴責。公車的上,葉藍秋的行為還有眾人的指責被一個實習記者拍到。實習生的上司為了自己的職業前途利用此事件發酵,最后在身心遭受摧殘,深感絕望的情況下,葉藍秋選擇了跳樓自殺。
影片中的事情并不大,也不足以致人死亡。可怕的是那些沒來由的“語言”,像一把利劍將主人公推向絕望的邊緣。
現實中亦然,明星、藝人無疑是公眾聚焦的熱點。粉絲、記者、群眾都想從他們身上扒出一些消息,我們生活中很平常的事情,或者有一點奇葩的小癖好,頂多也就是有點奇怪。但是在偶像身上,在鏡頭前就被放大,被當成茶余飯后的笑料和談資,甚至拿來分析,來為大眾的生活添點味道。
喬任梁的好朋友陳喬恩現在也因為未發微博悼念而被網友們斥責。誰又知道陳喬恩是不是心中百味雜陳,難以接受,一直不愿意接受事實呢?
不實報道、惡語中傷,發布虛假消息的人只為圖一時一快,看到有人附和點贊還會心有得意。但是殊不知,你只是動動手指,就已經在人心上刺了深深地一刀,甚至足以判了一個人死刑。
壓力大、情緒失落、失眠抑郁都不足以使人死亡。真正致死的是深刻到骨子里的絕望,進退兩難,無路可走。
做的好,有人說就是作秀,肯定是事先準備好的。做的不好,有人說作為公眾人物一點也不注意影響。做出一副無所謂的樣子,還會有人說傲里傲氣的,不就是會唱歌會演戲嘛,拽什么拽!
就像2003年哥哥在愚人節選擇死亡一樣,我們都希望這只是一個謠言,多希望喬任梁能在第一時間告訴我們:“聽別人說我死了,怎么我不知道!”然后,再配上一張他的專屬笑容。
然而,并不會了。
我們總是這樣,只有事情發生了才知道反省,只有失去了才知道那件東西原來如此珍貴。
寫這篇文章,我并不想去譴責誰。只是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要學會讓內心強大。對于公眾人物來說,世上有三種人: 一種是無論你做什么都會懷著善意去喜愛你的人,一種是沒來由的就會看不慣你的人,還有一種是來來回回為了迎合而搖擺不定的人。
不管是有名望的公眾人物還是平凡的普通人,我們都有各自的生活。生活中,只有自己才是最值得取悅的,我們沒有必要為了以上任何一種人去改變自己,更不可能一輩子為了別人的眼光和喜好而活。
喜愛你的人,會一直理解你的苦衷和身不由己,他們的出發點是愛,是由衷地希望你能快樂。
同樣的,生活在網絡時代,我們接觸到很多信息。以前聽到別人這樣說,記者就是唯恐天下不亂,就是天天沒事想找點事兒拿出來寫寫。
最初的心情是很沮喪失落的,因為我們不是為了被別人這樣認為才去學習這門課程,從事這項職業的。人都說隔行如隔山,你不了解我們,憑什么用那種輕蔑的語氣去評判?
很多人質疑為什么明星演幾部戲,唱幾首歌就能掙很多錢。可誰又知道他們還沒有名氣,無人知道姓名時,承受過怎樣的眼光?誰能想象他們曾經克服過怎樣的困難。換作是你,就真能比他們做得好嗎?
如果你能,我敬你是條漢子。如果不能,請收起你的評價。
我們不可能管住每一個人的思維,也不可能堵住每一個傳遞信息的渠道。但是我相信每一個人都有善念,能守住內心,能做到理性。
有時候,不評論才是最大的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