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一:孩子吃飯要喂
現在最困惑的就是孩子吃飯的問題,家長喂飯的話要很久,能多吃一點,但是自己累,對孩子也不好。他自己吃的話,就只吃菜,吃一點點飯,而且不好好吃飯,吃很久,一邊吃一邊玩,或者吃了幾口就說飽了,不知道有沒有什么方法能讓孩子吃飯的時候好好吃飯,吃飽了再去玩。
@云香老師答:孩子不好好吃飯,父母的確會很著急,也很無奈。喂飯吧,擔心對孩子不好,不喂,也擔心對孩子不好,所以會有很多的矛盾和糾結。我們之前講課有講過,孩子最怕父母什么?就是怕父母糾結,不堅定。當你糾結的時候,他也不知道該怎么辦好,不知道你的界限在哪里,他會試探界限,會變得很挑戰。
而父母在糾結的時候,也會很容易發脾氣。如果你覺得喂飯挺好的,你喂飯再久也不會很煩;如果你覺得喂飯很不好,不應該喂,可是不喂又不行的話,往往喂不了幾口就容易發火了;或者你喂的時候沒發火,可是你喂了他居然還含在嘴里半天不咽,那火氣就會蹭的上來。
所以解決這個問題的第一步,就是要解決父母的糾結。你要想清楚,你愿不愿意喂?如果你愿意喂,而且覺得喂了也沒事,那就是你們的相處模式,也沒什么關系。可是如果你不愿意喂,喂的時候有很多糾結的話,你最好還是不要喂了。而且確實從孩子的發展來說,長期喂飯對孩子來說并不是一件好事。
不喂飯,孩子又不好好吃,該怎么辦呢?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看如何幫助孩子:
第一,從生理方面找孩子不好好吃飯的原因。
比如,孩子自己吃飯只吃菜不吃飯的原因是什么呢?
是不是覺得米飯不好吃?
是不是他的身體的確不需要那么多的碳水化合物?
是不是我們的零食吃得有點多了?
是不是菜的口味有點重孩子的味覺被破壞了呢?
找到原因,就可以直接解決了。比如,孩子不喜歡吃米飯,那么我們是不是可以讓主食品種多樣化?是不是可以在飯菜上搞一些花樣?是不是可以減少孩子的零食?是不是可以吃得清淡一些?等等。只要你想要解決,總歸是有辦法的。凡事都有三種以上的解決辦法,誰說這個就只能通過喂飯來解決呢?
當然了,這個是從生理的層面進行調整,很有可能你已經改變做飯的方法,可是孩子還是不愛吃飯,吃幾口就跑了,這個時候,我們就要看下孩子的心理需求了。
為什么孩子不愿意自己吃飯呢?喂飯滿足了他什么需求呢?為什么孩子吃到一半就跑了呢?跑走給孩子帶來什么好處呢?
舉個例子,我有一個朋友,他有兩個女兒,大女兒經常吃飯吃到一半就跑去玩,抱回來又跑了,說也說了,罵也罵了,孩子還是經常這樣。
后來,有一天,他聽到一句話說“把自己的腳放進孩子的鞋子里,感受孩子的感受”,他靈感來了,坐到孩子的座位上,感受孩子的感覺,這時候他就明白孩子為什么要在吃飯的時候跑去玩了。
原來,他們家是一個長餐桌,大女兒坐在媽媽左手邊,小女兒坐在媽媽的右手邊。小女兒很小,需要喂飯,媽媽側過身子給小女兒喂飯的時候,大女兒就對著媽媽的后背了。
而玩具區則剛好在媽媽的正對面,而且只要她跑到玩具區,媽媽的注意力就全部在她身上,眼睛看著她,嘴里喊著她回來吃飯,這是多么大的關注!
這是這個孩子吃飯跑走的原因,后來他們調整了座位,讓媽媽喂小女兒的時候,臉是對著大女兒的,從那以后,大女兒再也沒有吃飯的時候跑走了,因為她的心理需求得到了滿足。
這是第二個方面,從心理方面去找原因。
還有第三個方面,就是從父母自身去找原因。媽媽可以看下自己,是否對孩子有很多的不信任?總是擔心孩子這個擔心孩子那個?焦慮的媽媽她總能找到焦慮的地方,不在這個地方焦慮,就在那個地方焦慮,總之就是不斷的焦慮。
當我們在某一件事情上焦慮的時候,孩子就會非常聰明的發現,只要他做那件事就可以得到更多的關注,哪怕這個關注是被罵,那也比被忽略強。所以,你越焦慮,他的行為越會持續。
相反,你不把這件事兒當成事的時候,就啥事兒也沒有了。所以我們常說,焦慮就是吸引,凡是你所焦慮的,都會增加這件事的發生幾率。
比如越怕孩子不好好吃飯,孩子越不好好吃飯;越怕沒錢的人越容易沒錢等等。所以我們需要覺察自己的恐懼和焦慮,調整自己的心態,否則解決了這件事情,還會有無數的事情等著你去解決。
這個是從父母方面來講,可是如果孩子一定要求你喂,不喂就不吃怎么辦呢?那我們看下,這個時候誰在問題區?孩子,對不對,孩子在問題區,我們傾聽就可以了。傾聽他而不是答應他,然后再看孩子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再來一起解決。
總結一下,解決孩子喂飯問題的幾個步驟:
第一,父母要想清楚,自己到底能不能接受給孩子喂飯,不能接受干脆不要喂;
第二,從孩子的生理、心理需求以及父母自身找原因,看看孩子出現這個問題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然后根據需求解決問題。
一般來說,做到了這幾點,孩子吃飯不會有太難解決的問題。
問題二:孩子吃飯喜歡說話怎么辦?
4歲半女孩,吃飯的時候話特別多,爸爸媽媽吃飯時也盡量很少說話,可是依然沒有效果,她吃飯時還是話很多。
一會兒喝水,一會兒菜不好吃,一會兒吃飽了,只吃菜,吃個飯得一個小時,每次好話說盡毫無作用,很苦惱。上幼兒園的時候老師說她吃飯很好,該怎么辦呢?
@云香老師答:孩子在幼兒園吃飯很好,而在家里吃飯卻喜歡不停的說話,那么看起來孩子是有這個自控能力的。可是為什么總是被父母批評,她吃飯的時候還是不停地說話呢?
說明她說話背后是有需求的,這個需求是什么呢?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一個是親子關系,一個是夫妻關系。
首先,親子關系。
很多父母在吃飯的時候,談論的都是孩子沒辦法參與的話題,比如工作怎么樣,哪個親戚又怎么了。孩子想要說話,父母還說:“大人說話,小孩子不要插嘴!”
如果你是孩子,感覺如何呢?這就好比你在公司聚餐的時候,同事談論的話題你完全不懂,你想問一句吧,他們還說:“我們說的你不懂,不要隨便插嘴!”你這時候是不是很委屈,很憤怒,一點歸屬感都沒有?
孩子也會這樣,餐桌上本來是大家平等交流的地方,結果父母非要搞成一個小團體,把孩子排除在外,孩子能不搗亂嗎?他不搗亂,如何得到你們的關注和陪伴?
所以,這個時候我們要做的不是我們都不說話,或者批評孩子,而是陪伴孩子,關注孩子,談論一些孩子能聽懂能參與的話題,比如今天路上看到了花開了,看到小貓怎么樣了,遇到什么好玩的事兒了等等。你要和爸爸談話可以,但是不要在餐桌這種其樂融融的時候兩個人談,餐桌上的談話,一定要把每一個人都納入進來。
有一些家庭會秉承“食不言寢不語”的古訓,不愿意孩子在吃飯的時候說話。那也沒關系,如果真的是這樣,父母自己要以身作則,孩子有情緒的時候傾聽孩子,同時告訴孩子規則就可以了,孩子是很愿意遵守共同的規則的。
第二個方面,夫妻關系。
有時候父母的關系不好,孩子就會想盡一切辦法修復父母的關系。如果父母冷戰,在餐桌上誰也不理誰,可是如果孩子搗亂,父母就會齊心協力批評孩子,也不吵架也不冷戰了。所以,孩子會越來越挑戰,因為他認為這種方式可以幫助爸爸媽媽在一起。
有人說,我們從來不在孩子面前吵架,孩子不知道我們關系不好,這怎么可能呢?我們去朋友家,如果朋友倆口子剛吵完架,就算他們裝出笑臉,你會不會感覺到氣場不對?朋友都這樣,更別說孩子了,他們天天和父母在一起,能不知道父母關系如何?
34課作業:
1、經過一個月的P.E.T.實踐,你有沒有越來越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需求呢?分享一兩件你對孩子深入了解的過程吧!
我和小寶在玩積木,大寶過來也來玩,有把玩具全部拿走的趨勢,我沒有注意,小寶要一塊積木,我就給了,大寶突然就把積木一扔,然后摔門進了房間,額,大約傾聽了一小時,兒子才說你好偏心,什么都偏著妹妹,我說,我只是希望妹妹不哭,我才有更多的時間和你玩,我只是想和你玩啊!
2、今天的“餐桌溝通”,對你有什么啟發呢?
孩子身上的所謂不良行為很多情況下都是關系出了問題,我們可以看下家庭關系中是否有可以調整的地方,然后再來觀察孩子,看看孩子有沒有因此改變,這是處理孩子問題的一個總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