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朋友坐在一起聊天的時候,會有意無意談起讀過的書,看過的電影。形容起來無非幾個詞,寫的好看,拍的牛逼,某某人演的很好。然后回憶下情節,引用幾句網上的評論,就止步于此了。至于究竟好在哪兒,對自己有什么用,似乎鮮有時候會停下來思考。讀過的萬卷書如同行過的萬里路,在朋友圈里po幾張照片,在記憶里貼個標簽,就算是“齊天大圣到此一游了”。
很多人感慨,讀過的書,看過的劇最后都忘了,于我們自身有什么用呢。拋開功利性的抨擊,這個問題的確值得深思。吃飯是為了維持日常生活所需,讀書如果僅僅是為了愉悅身心,完全可以被聽音樂,看綜藝,刷美劇這些更快餐化的娛樂文化工具所代替,而且更具時效性。按照這樣推理,讀書無用論倒是能站得住腳了。
娛樂性閱讀并非不可取,只是在作者看來對于提升閱讀技巧毫無幫助。閱讀的目的有兩種,為獲取資訊而閱讀和為增進理解而閱讀。我們每天打開手機,電腦,大量文字圖片的沖擊目不暇接,然而真正給我們帶來啟發,增進理解的信息有多少,它們又會在我們的腦海里駐留多久。吃完一盤菜僅僅叫聲好,這樣的人不能稱為美食家,只能叫吃貨。
整本書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前半部分講四種閱讀層次?;A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A不用多說,從學拼音認字到參加高考,十幾年的讀書生涯足以培養我們基礎閱讀的能力。但對于閱讀追求僅限于基礎閱讀,那讀書只能作為個人的一項功能,而無法成為提升自己的一個工具。
我讀書一直都很慢,可能因為做事不夠專注,讀書喜歡摳字眼,回想情節。雖然堅持閱讀,但閱讀速度始終停留在一個月一本書的水平上。為這樣的低效率苦惱不已,也經常求助于人,但沒有回音。朋友說那你不妨讀下這本書,尋找下靈感。書中提到的閱讀的第二個層次正是我要找的良方解藥。不怎么愛讀書的人的一個通病就是經常在網上看書單,見到大神就求推薦。書拿到手后,看一眼封皮,隨便翻幾頁,發現趣味有限,就束之高閣了。大部分的時間用來找好書,卻極少去讀書。讀書的種類又是菁蕪雜陳,良莠并蓄。最后什么都知道一點,什么也只能說兩句。沒有系統的編排和架構,再好的建筑材料也是一堆無用的鋼筋水泥。
檢視閱讀就是讓你迅速的了解一本書??磿茨夸洠此饕?,看序,然后翻幾頁感興趣的章節試著讀一下,看看作者的語言風格,敘事邏輯是否符合你的期待,然后判定這本書是否值得你一讀。
作者在書中強調主動閱讀的概念,與之相悖的則是被動接受書中只是洪流的沖擊。躺在閱讀和聽音樂的功用沒什么不同,都是在催動睡意。所以端正心態,正襟危坐才是閱讀的正確姿勢。接著才可以談閱讀的原則和方法。
寫作的目的是作者表達自我,就像女人出門前都要精心打扮一番。讀者就像每個正常的男人,看到每個漂亮的女人只是多看兩眼并不能讓女人多開心。你要能說出她有多美,美在哪里,穿衣風格和發型為什么搭配得這么得體,她才知道你是真的留意她。如果能給出一些不同的想法,那你們之間的距離就更近一步了。閱讀同樣如此,你要像庖丁解牛,一樣摸清書的結構,重要節點,然后行云流水地拆骨解肉,閱讀才有可能成為一件快樂容易的事。
在進行檢視閱讀的時候,重要的是學會粗讀的技巧。粗讀和速讀有所不同,速度一味求快,猶如囫圇吞棗,一目十行讀下來沒有任何收獲。作者提到閱讀的節奏感,即在重要的地方放慢速度去讀,增進理解。但不要為不懂的字詞,語句絆住,可以做標記書讀完后再去統一解決,反而更有效率。一些不重要的章節可以一眼掠過,于你并沒有什么損失。一個字一個字讀過那只能叫啃書??袝苋菀灼v,沒有重點就沒有樂趣。這樣一來,不僅放慢了閱讀速度,而且使得對書全局的把控降低,需要不斷回讀才能使邏輯連貫。這種讀笨書的方法我飽受其苦。作者還介紹了一種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并在一起的指針閱讀法來提升閱讀速度,我試著用了一下,果然有點收不住。
作者在書中提出四個令人深思的問題來指導我們進行閱讀。(1)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么?(2) 作者細部說了什么,怎么說的?(3) 本書說得有道理嗎?(4) 這本書跟你有什么關系?作者教我們去像偵探一樣去摸清整本書的脈絡,作者布局結構的思路。一個優秀的讀者同樣有潛力成為一個優秀的作者。作者同樣強調懷疑,但不是盲目地為了懷疑而懷疑,為了批判而批判,起碼要明白作者整本書所表述的想法,然后提出疑問,看看能不能在書中找到答案。作者帶著問題將你引進這本書,在書結尾的時候你若是作者,你將給出怎樣的答案。關于最后一個問題,我也不時質問自己。讀過的那么多書,究竟對我產生了多少價值。我對科學感興趣,可我連大學物理都沒學好,我仰慕神奇的計算機科學,但我只是聽人描述它的美好。
我看過《歷代經濟改革得失》,《天才在左,瘋子在右》,但這些淺嘗輒止的閱讀只是滿足了我的獵奇趣味,開闊了我的視野,卻沒能讓擁有專業獨立的觀點。和人聊天,處處拾人牙慧,人云亦云,對于別人的見解深信不疑,如此說來,閱讀反而加深了我的偏見。所以作者講到的閱讀的第四個層次于我就大有啟發了。當然是在把握閱讀的第三個層次—分析閱讀的基礎上。分析閱讀兩個值得注意的原則,一是要用幾句話去描述整本書或某個章節的主旨。二是按照順序與關系,列出全書的重要部分。將全書的綱要擬出來之后,再將各個部分的綱要一一列出??催^就以為可以占為己有了,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錯覺。可是試著向他人講述的時候會發現原來讀書讀得很糟糕,講得邏輯混亂,主次不分。能把已經了解到的東西表達出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在我的認識里,讀書就是瀏覽記憶,筆記就是劃句摘抄。其實遠不止如此,能把書里的東西濃縮概括,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再提出自己的理解才算是真正閱讀完一本書了。做到這樣,是在深度上挖掘一本書,如果要求對某個專業學科有深刻認識,就需要主題閱讀了。按照層次和順序,閱讀一系列相關書籍,橫向拓展,遞進思考,才有可能探清一門學科的門徑。讀書是件苦事情,但讀書只是路徑,如果享受求知的快樂,那這些苦也就無足輕重了。
后半部分作者不厭其煩地和你講讀各種門類的書,可以說務求詳盡,但讀起來的確吃力。如果你真正領會了前半部分作者想要表達的閱讀思想,后半部分不讀也罷。
十四歲讀《紅樓夢》時,看的是滿目繁華,熱熱鬧鬧。十八歲看時,癡迷的是寶黛二人間的情感糾纏。二十三歲再讀紅樓,卻看到命運的不可抗拒。作者說,好書是陪著讀者一起成長的。每次翻開它,都能得到新的理解。作者坦言,西方傳統所寫出的幾百萬冊的書籍中,百分之九十九都對你的閱讀技巧毫無幫助。所以要選擇超越自身閱讀層次的書,不斷提升自己的理解力,你的智慧和品位才會水漲船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