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事情成為潮流的時候,便自然會促生出怪相。“雙創”也是如此。
對于創業模式,此前曾有過的概括是,To?B、To?C、To?VC、To?Gov(為了騙政府各種名目的補貼)。在“雙創”大潮下,后兩者自不少見,但與其伴生的另一種模式則更值得警惕,即“創業圈創業”。為什么?且聽思達派(Startup-Partner.com)專欄作者一一道來。
“創業圈創業”是種什么病?
“創業圈創業”并非一種創業“模式”,它只是一種現象。
如果說To?VC、To?Gov是創業者有意為之的話,“創業圈創業”是創業者無意中掉入的陷阱,但是因為其中帶來的錯覺又讓創業者欲罷不能。它主要表現形式有:
1、跑會當明星
整天活躍于各種創業、投資圈活動,或當嘉賓、或拜大神,甚至開始扮演起創業榜樣和明星的角色,憶苦思甜、各種勵志。
2、過多混在創業圈,把創業圈當成派對
跑會在臺上,臺下就是混跡創業圈。成天與創業者們在一起,參加各種主題聚會、圈子社交。
3、對創業圈的熱愛超過創業項目
今天見了哪個投資人,明天和大咖喝茶,后天和人聊又有新收獲……其他創業者根據自身的推廣運營需要出現在特定的場合,而有的創業者則熱衷于每一個場合。除非你是做創業服務的,否則長期扎堆在創業圈里,有害無益。
4、關注創業媒體而非創業所在行業媒體
做健身的創業者應該關注健身雜志或者健身類論壇,專注親子活動的創業者就應該找媽媽扎堆的地方。但有些創業者置自己所在的領域于不顧,不論是To?B還是To?C項目,關注和在意的媒體,除了36氪,就是創業家、虎嗅、鈦媒體,對其他媒體嗤之以鼻,對行業和地方媒體毫無概念。
“創業圈創業”的病因在哪兒?
既然不是出自創業者的本意,那么掉入這個陷阱的根本原因在哪兒呢?思達派專欄作者認為,受限于自身條件,很多創業者為了獲取資源,或者尋找機會時,被熱鬧的“創業圈”迷失了初心。
從創業者自身來看,不諳世事的初期創業者和職業創業者最喜歡在“創業圈”里。
比如沒想好自己要做什么,被“雙創”氣氛整激動了,就帶著發財夢湊熱鬧出來創業了。最開始混在創業圈是為了學習和加油、互相鼓勁兒;慢慢的就在其中生出一種滿足感而欲罷不能。
所謂職業創業者,和連續創業者不是一個概念,這個群體以創業為生活選擇,并不一定是為了追求實現什么結果。他們做的項目方向一般都很熱鬧、很取巧、有概念,因為熟知創業者和投資人的規則,所以一般活得很滋潤,在創業圈里混著臉熟,當著嘉賓,講著什么初心啊規則啊愿景啊成功的要素啊獨角獸啊之類的創業故事。
從外部環境來看,被炒熱的“雙創”和洶涌的投資熱潮是外在病因:新崛起的創業服務機構(眾創空間、小飯桌、以太以及各大創業媒體等等)需要聚攏創業者的人氣,頻繁舉辦各種創業活動吸引人氣;新投資人崛起導致VC競爭激烈,各位投資大佬走下神壇與創業者面對面,讓創業者如沐春風;新一代創業新銳們(如傅盛如柴可如陳華等)希望借此奠定自己的江湖地位,獲取行業的話事權也紛紛為創業站臺,與創業者親切交流。這一切都容易讓參與其中的創業者忘了自己的初心。
但是,熱鬧終歸是別人的。創業本身就是一場孤獨的修行。別人在創業圈都是有他們的目的的,創業者若沉迷于熱鬧,就會失去未來。
“創業圈創業”這病怎么治?
毫無疑問,這種自嗨式的“創業圈創業”現象,應該避免。
“大姨嗎”創始人柴可分享過一句話,大概意思是,創業做事的節奏非常重要。如果創業者自診時發現陷入了“創業圈陷阱”,那么以下方法可以幫你調整好你的創業節奏,回到正軌:
1、明確創業初心,聚焦創業項目本身
在時間分配上,要把絕大多數時間放在內部。多關注團隊建設、產品進程、企業文化建設、員工生活等,如果產品沒做好,外面所有的熱鬧都是假的。(注:很多創業問題,思達派就能幫到創業者——思達派創小二)
2、跑會不如見客戶,雖然不熱鬧,但關鍵時候卻能救你一命
當然也要拿出一定的時間走出去。但不是打著“見世面”的旗號去參加各種會議,無論多么高逼格的會,你能從中學到的東西都有限,你都只不過是對方的觀眾而已。就算你去了烏鎮,和大佬合了影,對你的項目也沒什么卵用。
創業者要多和客戶、合作伙伴溝通。你的業務的客戶、合作伙伴,用戶的需求和反饋,才是作為創業者最應該關注的問題。多去研究他們,多和他們在一起泡著,才是正途。
3、有人問,那我遇到問題怎么辦?
想知道怎么打破運營困境、想結識投資人、想知道自己的創業方向有沒有前途,不跑會怎么辦?
答案是,跑會是不可能解決任何創業的實質問題。遇到任何實際問題,有針對性的求教于身邊的高人,勝過會場的三言兩語;遇到常識性的問題,問問知乎或者思達派,總有些收獲;至于能夠和投資人換名片這事兒——還是那句話,項目靠譜,在微博上都能找到投資人;要是不靠譜,換100個投資人的名片都沒啥用。
而更核心的問題,不是別人教給你的,而是要你來解決的。任何一個創業都是要解決別人沒能解決的問題。你才應該是唯一的解答者,不要把責任推到外面去。如果你不能想辦法解決問題,就不要創業!
4、什么時候可以跑會、找媒體呢?
可能有創業者會問,如果沒有用,為啥大家都會熱衷于跑會?客官你誤會了,北京創業者千千萬,每家有一次出來講,市場就火爆非常。但熱鬧是別人的。
當你的產品上線以后,你需要為你的產品站臺;當你準備啟動融資,希望能夠針對整體的投資人做一個公開的Pitch;當你想要在行業發聲,宣告你的品牌地位;當你想要招人,需要獲得一定的聲量……時,你可以有選擇的走出去,不是為了熱鬧,而是要幫助你解決問題。
平臺選擇上,先考慮對創業產品有幫助,再權衡你的宣講效率,最后選擇出合適的“創業圈”。一定要記住:你的合作伙伴在哪,你的客戶在哪,你就要在哪兒。除了專門做創業服務的公司外,36氪這些渠道,并不是應該被主要關注的,而可能是某個生澀的行業媒體,或者你從來不看或者覺得low的地方媒體、垂直網絡社區才是你應該打入的核心圈。
一定要清楚為什么要做,怎么做才最好。這一點,喬布斯是我們的榜樣。喬布斯在世時,從來不湊熱鬧,只專注蘋果自身。但是,一旦到了新產品發布,他就會有選擇的接受媒體的采訪,或者出席特定的大會,以達到為產品銷售推波助瀾的作用。
因此,不讓創業者跑會,并不是說應該悶頭在家里,而是要選擇好恰當的時機做恰當的事。掌握好創業的節奏,適當的出現在市場里,不僅可以事半功倍,創業者甚至可藉此起到冷啟動,獲取部分前期客戶。
思達派(Startup-Partner.com)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鏈接及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