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中國歷史悠久,遺留下兩千多年的傳統美德作為世人的思想行為準則,哪怕是新中國也繼承延續著這份德。可是否有人對這份德產生過質疑?對新中國的新有過探索?我們尊孔孟為圣賢,奉孔孟之道為主流,但我們是否想過這份視作傳統的“道德”與新中國的“新”會不會矛盾?
就如他把她捧在手心呵護,給她想要的生活,卻未想她要的生活里沒有自己,他覺的自己受欺騙了。她要自由,要愛情,卻被道德里的倫理綱常所絆。最后,兩個人走上了悲劇,這場悲劇的根本是什么呢?
? ? ? ? ? ? ? ? ? ? ? ? ? ? ? ? ? ? 下一章
故事開始于一個偏遠村落,那里的人們重男輕女的思想特別嚴重。好多女孩一生下來就被送了人,當了人家的“童養媳”。若家里有兄弟的女孩直接被用來“換親”,就是將女兒當做兒子娶親的財禮,兩家女兒一換就變成兩家媳婦了。令人驚訝的是沒人覺得這有什么不對的地方,說到底造成這種局面的就一個字“窮”。
(一)
1984年春,一場細雨過后,全村的杏花都開了,她也出生了,父母氣的差點背過氣去,因為她是家里的第六個女孩。父母沒有文化,看到漫山杏花就叫她“杏兒”。
她出生時他已3歲,叫慶年。兩家既是近鄰,父輩們又是老戰友,所以兩家的娃娃親是鐵定的。本來兩家想著等過幾年,她家生了兒子兩家就換親,把她五姐給慶年作童養媳。誰承想,生了她這個漂亮的女娃。
在杏兒3歲的時候,家里終于盼來了第一個男娃,于是她成了這個男娃日后娶親的財禮。都說生的兒子是個寶,生的女兒是根草,在那里可是至理名言。
在弟弟周歲宴上,年過40的父親就像是翻身農奴作了主人,抬起腰桿子請了全村老少吃酒。當然他也來了,在大人們吃酒猜拳的時候,七歲的慶年翻了桌子,指著四歲的杏兒喊:
“我要杏兒當我媳婦。我要娶杏當媳婦。”
此時杏兒正坐在小板凳上大口大口的吃著碗里的橋面饸饹,聽到有人說“杏兒”,抬頭傻傻笑了下繼續埋頭吃。眾人怔愣了幾秒后,哈哈大笑,調笑間周歲宴成了訂親宴,五姐和她,還有周歲的弟弟都訂了親。
從此杏兒便成了眾人口中慶年的小媳婦,住進了他家。他對她很好,舍不得她受一點委屈,有活他搶著干,有好吃好穿的都先給她,有什么好玩的也都帶著她。
上樹掏的鳥蛋都讓給她,打蜂窩時絕不會跑在她前面。她說想上學,他第二天就帶著她一起上學去,學校很遠,她一喊累,他就背她走,而且為了和她一個班,他留了兩級。
杏兒還小,她沒有覺得慶年對她好有什么不對的地方。她只曉得自己從4歲起就和慶年住在一個屋,躺在一個被窩里,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就好。
在她幼小的心里,慶年就是自己的親哥哥,比親哥哥還親。可慶年不這么想,他從小就認定了杏兒是他媳婦,對媳婦好是天經地義的事,他要他的杏兒過好日子,過和其她女人不一樣的生活。
杏兒學習很好,每次都是班里第一名,小學畢業的她要升初中了。因為“杏兒”在方言中不好聽老是被同學們笑,慶年就給杏兒起了個大名——青梅,這個名字也是有來由的。
那時,村里集資買回了一臺大彩電放在村委會,每天農忙后的飯點,全村老少便端著飯碗聚集到村委。在電視里慶年知道了什么是“青梅竹馬,兩小無猜”,他認為杏兒就是他的青梅,所以他經常對人說
“我的青梅是杏兒”
模棱兩可的一句話,杏兒可不就是青梅,青梅可不就是杏兒。誰也沒有在意這句話里還有另外一層深意,杏兒自己也沒讀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