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多巴胺,追逐內啡肽,這才應該是每個人的人生目標

相信有很多人給自己定下了一些學習計劃。

但是發現計劃卻和現實總有出入。

我們定下的計劃總無法按時實行。

要么是晚上熬夜睡得晚,要么是早上賴床不想起,要么是白天刷劇打游戲,荒廢一天。

就算偶爾能打起精神來執行計劃,但是效率似乎也不高。

越呆越焦慮,越焦慮效率越低。

于是仰天長嘯,為啥我就不能自律一點呢!

都說自律的人生是開了掛的人生,而自律咋就這么難呢?

作為一個積極上進陽光的好青年,為啥對于自律就這么有心無力呢?

其實,開啟自律的計劃并不難,難的是堅持自律。

我們總在計劃的開始信心滿滿,而在執行的中期半途而廢。

如果自律分為前期中期和后期階段,那么前期是最容易的,中期是最難的,等到后期我們就會享受到自律的快樂。

怎么樣度過最難的“自律中期”階段,享受到自律的快樂呢?

答案是:擺脫多巴胺追逐內啡肽。

這篇文章將會為你詳細講述多巴胺和內啡肽與自律的關系,以及我們該怎么做。

01

自律始于多巴胺,敗于多巴胺

1.首先我們來看一下,自律和多巴胺的關系。

什么是多巴胺呢?

多巴胺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用來幫助細胞傳送脈沖的化學物質。這種腦內分泌物和人的情欲、感覺有關,它傳遞興奮及開心的信息。另外,多巴胺也與各種上癮行為有關。



2000年,阿爾維德·卡爾森(Arvid Carlsson)確定多巴胺為腦內信息傳遞者的角色,這項發現使他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

那么多巴胺到底在我們腦海中傳遞什么信息呢?

答案是:做一件事的渴望,也就是驅動力。

為什么多巴胺是驅動力?

人的大腦在數萬年的進化中形成了一種本能:趨利避害。

趨利避害的本能靠的就是多巴胺的作用機制,一旦我們做了有利的事情,或正準備做有利的事情大腦就會分泌多巴胺使我們感到快樂,而我們對快樂的渴望又會使我們產生動力,再次去做這件事情。



小到吃飯喝水,大到探險者攀登珠穆朗瑪峰,所有的動力都是由多巴胺提供的。

它是我們一切行為的驅動力,如果腦內多巴胺合成受阻,我們會對任何事都失去興趣,也不會有動力去嘗試各種事物。

2.那么多巴胺和自律有什么關聯呢?

自律其實一種對于未來快樂和當下快樂的決策,我們對未來的期待和想象,使我們愿意放棄當下的享受,選擇做一些痛苦的事來獲得未來的快樂。

而對目標期待和想象靠的就是多巴胺,多巴胺會在我們想象目標實現時分泌,帶給我們興奮和渴望的感覺,促使我們完成想象中的事。



我們聽到這個建議后熱血沸騰,腦海中開始想象未來自己美好身材的樣子,吸引心目中的男神女神,升職加薪。

這個時候多巴胺就開始分泌了,我們開始產生對跑步的渴望,接著有了跑步的行為。

就算跑步很累,很辛苦,一開始在多巴胺的支持下,我們很容易產生動力。

這就是自律的本質:多巴胺使我們產生對長遠的目標的渴望,驅動我們產生行為。想象長遠目標的畫面越清晰,多巴胺的驅動力越強。

多巴胺的驅動作用,在自律前期是最強的。

自律的前期我們對未來的想象最清晰,也沒有接受到負面的打擊,多巴胺會持續分泌,讓我們保持動機。

但是問題來了,依靠多巴胺的自律并不容易長久,因為多巴胺并不乖,它是個性十足的孩子,需要你去哄它。

它帶來的驅動力有以下三個特點:

1,邊際效用遞減原則:它喜歡新鮮刺激的事物,一直做同一件事,多巴胺的分泌會越來越少。

2,反饋機制:它像一個任性的小孩子,需要你給它糖,表揚它,它才愿意分泌,比如你要減肥,堅持了一周后一點沒瘦,多巴胺就不愿意分泌了。

3,更喜歡即時獎賞:多巴胺是個目光短淺的家伙,更容易被短時高效的獎賞吸引,如短視頻,游戲,美食。



一旦我們渡過了自律的前期,多巴胺就開始鬧脾氣了:

1,多巴胺已經厭倦了我們對未來的想象,每當我們再想用想象刺激多巴胺時,多巴胺的內心獨白:你丫的糊弄誰呢,整來整去就是這一個想象,還不知道什么時候能實現,還想刺激我分泌?

2,缺乏正向的,可見的反饋,通常伴隨著自律中期到來的,都是各種身體上和精神上的痛苦,卻沒有肉眼可見的進步,多巴胺缺乏反饋獎勵,就像一個得不到糖的孩子,不愿意再提供動力。

3,誘惑變得更加吸引人,我們自律期間杜絕的壞習慣,隨著我們一次次的克制,變得更加吸引人,多巴胺會懷念各種能立刻讓我們很爽的事物,不斷慫恿你去做這些事情,如美食,游戲,賴床,刷短視頻,我們很容易將自律拋之腦后,重蹈覆轍。

于是,缺乏動機,缺乏反饋,容易被誘惑成了我們自律道路上的攔路虎,我們的自律始于多巴胺,也敗于多巴胺。



所以,純粹依靠多巴胺的自律并不靠譜,我們應該學會利用大腦中的另外一種快樂物質,內啡肽,來幫助我們度過“自律中期”。

也就是擺脫多巴胺,追逐內啡肽!

02

愛找虐的內啡肽:越虐越分泌

1.前文中我們認識了多巴胺,接下來我們來了解一下另外一種神經遞質:內啡肽。

內啡肽(endorphin)亦稱安多芬或腦內啡,是一種內成性(腦下垂體分泌)的類嗎啡生物化學合成物激素。它是由腦下垂體和脊椎動物的丘腦下部所分泌的氨基化合物(肽) 。它能與嗎啡受體結合,產生跟嗎啡、鴉片劑一樣的止痛效果和欣快感。等同天然的鎮痛劑。利用藥物可增加腦內啡的分泌效果。



內啡肽的分子結構

說起內啡肽,我們可能不太了解,但是提及鴉片和嗎啡,我們或多或少都知道,嗎啡是一種毒品,也是在醫學上使用量最大的一種強效鎮痛劑。

而內啡肽是由腦垂體分泌的一種內源性嗎啡生物化學合成激素,它能和嗎啡受體結合,產生和嗎啡,鴉片劑一樣的止痛和欣快感,所以內啡肽,又被稱之為我們的“腦內毒品”。

內啡肽一旦釋放,我們就會產生一種幸福感,恍惚感,且對疼痛的感知會變弱。



總的來說,內啡肽會為我們帶來3個方面好處。

1),緩解身體壓力,鎮痛

內啡肽是我們身體疼痛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它會在我們身體感到壓力時釋放,這就是為什么馬拉松運動員能在極限狀態下超越自我,且會對跑步上癮。包括我們吃辣椒的快感,本質上是辣椒素刺激身體感知疼痛的神經,從而讓我們的大腦釋放內啡肽,讓人感覺暢快。

2),緩解精神壓力,帶來寧靜,幸福的感覺。

它會在我們精神壓力大的時候釋放,緩解我們的情緒,這就是為什么工作狂人加班到深夜卻不知疲倦。

創業者頂著巨大的壓力,仍然精力十足,就是因為內啡肽對精神壓力的緩解作用。

3),加深記憶力

內啡肽分泌最為活躍的腦區是和學習、記憶有關的大腦區域,內啡肽釋放時,人的學習能力會增強,專注力會提升,且會屏蔽掉一些痛苦的感覺。

可以說,內啡肽是一種讓我們越找虐越爽的物質。

03

為什么自律中期我們要擺脫多巴胺,追逐內啡肽?

羅振宇在他的公眾號說:一個有出息的人應該擺脫多巴胺,追逐內啡肽。

意思是,我們做一件事要擺脫依賴多巴胺快速反饋的習慣,沒有反饋也要行動。

追逐內啡肽就是去專注于當下,沉浸其中,才能實現目標。

多巴胺和內啡肽都是能讓我們感到快樂的物質,但是它們的作用稍有不同。

多巴胺是驅動力,它的作用機制是獎賞和反饋。

以寫一篇文章為例,我們在寫之前想象會得到稿費,得到贊賞,我們覺得這個目標可以實現,于是就充滿了創作的動力。

但是,有一句話叫做: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我們太過依賴獎賞,一直想象自己能得到獎賞,一旦得不到,就會陷入深深的打擊中,失去動力。

現實生活并不是打游戲,不是你按一下鍵盤就會有反饋,打一個怪物就會爆寶物,通一個關卡就能開寶箱。

現實生活你做一件事的反饋周期可能拉的很長,長到一個月,半年,一年才能看到一點點效果。

于是,你對未來的想象越來越模糊,甚至還會受到一些打擊。

我們對獎賞,也就是多巴胺求而不得,就容易失望,容易想放棄。

所以,在“自律中期”我們要擺脫對獎賞的依賴,專心沉入自己要做的事上,繼續去做一些痛苦的事。

如果你能做到,那內啡肽就會為我們帶來補償。

內啡肽的作用機制是補償,它不需要我們有很強的動機,但是它會補償我們為完成一些事所付出的努力,付出的努力越多,內啡肽分泌的越多,我們越能感覺到充實和幸福的感覺。

寒窗4年的學子考上理想的大學,內啡肽的分泌一定爆表。

農民春耕夏種,迎來秋收,內心一定無比充實欣慰。



我們渴望去通過自律改變人生,但是我們總是希望有動力再去行動,卻忽視了經歷痛苦的欣慰感,換而言之也就是內啡肽的分泌感受。

內啡肽不需要我們有很強的動機,但是一定需要我們去付出,無論是精神上還是體力上,你付出的努力越多痛苦越多,越能收獲到更多的內啡肽,也更能體會到內啡肽帶來的那種充實寧靜的感覺。

所以我們在自律的中期,缺乏動力的時候,要去追求內啡肽,將渴望反饋,變成專注于完成,并且去付出痛苦和努力。

越痛苦的時候,越要繼續去做,越要專心致志,心無旁騖,不要再想著獎賞,去沉浸于一件事中,這樣你就會得到內啡肽的補償!擁有充實欣慰的感覺!

03

如何去追逐內啡肽成為真正的自律者

1.為自己設置階段性目標X點。



我們要通過執行計劃來達到階段性成就,從而刺激大腦釋放內啡肽。

馬拉松比賽全長42.195公里。我們把人們跑到42公里的時候的地方叫做x點,因為在這個時候,人能用肉眼看到終點線,這時大腦會釋放多大量的多巴胺和內啡肽,為人們提供能量,加速沖向終點。

也就是說當大腦看到成功不僅是可能的,而且近在咫尺,那么身體就會有強烈的反應。

但是通常我們想實現的目標,都是遙遠的,不會是近在咫尺的。

一旦目標過于遙遠,我們就會感覺終點遙遙無期,意志力強大的人會用理性驅使自己前行,但是大多數人看不到終點就很容易放棄。

這個時候就要讓我們的大腦改變對終點的認知,比如說在工作上,為自己設置一個x點。

去制定每周目標,而不是制定年度目標,再將周目標分解為每天的計劃,將注意力完全放在你當下要去做的事情上。而不是要想著未來遙遙無期的可能。

做一個to do清單。

找一張白紙,列出三個你今天一定要完成的工作,和一個你未來的長遠目標。

在完成你今天所做的三個工作后,同時在你未來目標的那一欄也要打一個勾。

這樣是為了提醒和暗示自己,你所做的工作,是在正確的方向上前行,你離自己的長遠目標又近了一步。

這樣我們就能感受到,自己正朝著所期望的終點前進,大腦分泌內啡肽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2.養成專注的習慣,設定固定的工作或學習時間,死守它。



積極心理學家哈米爾森在《心流》一書中提出了心流的概念。

“心流”是指沉浸當下,做事全神貫注,全情投入并享受其中的一種狀態。

心流狀態的一個階段,就是分泌內啡肽的感覺,它讓我們忘乎時間,感覺安詳和寧靜,高度專注于當下。

如何做到專注呢?

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每天固定一個時間學習。

就像科比養成了凌晨4點練球的習慣一樣,我們同樣也可以為自己安排一個固定的學習時間,如每天早上5點到7點進行寫作,將這個時間設定為自己雷打不動的創作時間。

堅持21天以上,我們的潛意識就會養成習慣,到這個時間自動進入專注狀態,不需要額外的消耗集中力,使自己進入狀態。

同時在執行的時候,就是再痛苦,再沒有狀態也要嚴格按時間表完成,一旦你達到一個臨界點,或養成一個習慣,內啡肽就是持續分泌,形成一個正向循環。

3.運動,每天進行30分鐘以上的跑步鍛煉。



運動是促進內啡肽分泌的最有效的方式。

同時運動會賦予我們強健的身體,使我們在生活中更具有掌控感,在人際交往中更有自信。

運動的時候,腦垂體釋放內啡肽,也會使我們的心情更加平和充實。

如果你經常保持運動,那么你體內高水平的內啡肽可以讓我們輕松的應對思考和決策,包括各種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事物。

而執行運動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跑步。

跑步30分鐘以上,大腦就會釋放內啡肽。在跑步的時候,專注于腳下的每一步,不要分心想著自己跑了多久,多遠,訓練自己專注當下的能力。

4.隨時讓自己保持快樂的心態。



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心理防御機制。當我們面對生活中一些突如其來的壓力或者打擊時,這種機制就像一套鎧甲,防止我們心理失衡

這種“鎧甲”有很多種,有一種就是升華——當我們面對壓力時,我們會把壓力通過去尋找快樂的方式釋放。

這就是為什么工作壓力大或分手失戀的人更容易暴飲暴食,現實生活中失敗的人更容易沉迷于游戲。

大腦如果多巴胺的水平較低的話,就會強制命令你去尋找快樂,如食物,性愛,游戲等能讓你獲得快感的東西。

如果你不想被多巴胺劫持,就要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快樂,去發現生活的美好。

科學研究發現一個有趣的結果,我們在幫助別人時,內啡肽和多巴胺會同時分泌,這種感覺是單純的自我取悅無法比擬的。

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去幫助別人,收獲別人的微笑,或是用心去欣賞日出和日落,在煩悶時可以去散散步,找朋友聊聊天,去看一看喜劇電影。

這些都可以提升我們腦內的多巴胺水平和內啡肽的水平,讓我們感到快樂,也會使我們避免尋找那些短暫無腦的快感。


04

結語

想要做一個真正的自律者,你必須在一定的階段去擺脫多巴胺的驅動力,去追逐內啡肽帶來的補償,這些都是要付出痛苦和努力才能得到的。

但是內啡肽愿意獎勵那些為夢想而付出痛苦和努力的人,經歷過這些痛苦和努力,你就會體會到真正的充實和欣慰。

具體如何去做呢?

1,為自己設立階段性目標x點。

2,設定固定的工作和學習時間,死守它,養成專注的習慣。

3,堅持每天進行運動。

4,隨時讓自己保持快樂的心態。

關聯閱讀:

心流:讓孩子學習漸入佳境,掌握“心流”方法,助力孩子學習

全面認識多巴胺的特性,助你完成自我實現!

什么是內啡肽?和幸福感密切相關,教你方法自然提升!(附音頻)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