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追根溯源
7月中下旬以來,在我國引起一波新的新冠疫情的罪魁禍首,德爾塔(Delta)病毒,是新冠病毒變異毒株。
該病毒最早于2020年10月在印度發現。2021年5月,世衛組織將最早在印度發現的新冠病毒變異毒株B.1.617.2,命名為”德爾塔“(Delta)變體。該變體被確定為印度第二波疫情的驅動因素之一。
2021年6月15日報道,“德爾塔”變體進一步變異衍生出“德爾塔+”或“AY.1”變體。7月2日,世衛組織舉行新冠肺炎例行發布會,世衛組織總干事譚德塞表示,德爾塔變異株正在很多國家成為主要流行毒株。德爾塔變異株已在至少98個國家和地區出現 且在繼續變異和進化。
2 出現原因
新冠病毒的來源,迄今為止仍然是一個謎。德爾塔變異毒株,又是一個什么樣的情況呢?
據生物學家介紹,這是屬于病毒本身的一個特征。新冠病毒屬于mRNA病毒,它本身就容易發生基因突變。另外,從整個病毒進化、生態學的角度看,這也是病毒的一種選擇性進化,它總是能夠選擇出那種有利于自身生存和自身繁衍的一些特征,在變異之后保留下來。
3 疫情傳播
當地時間2021年6月21日,世衛組織衛生緊急項目技術主管瑪麗亞·范·科霍夫表示,最早在印度發現的新冠病毒變異毒株“德爾塔”(Delta)目前已傳播到全球92個國家。“德爾塔”變種在全球傳播速度很快,令世衛組織感到擔憂。
2021年6月23日,根據總部在瑞典的歐洲疾控中心(ECDC)的數據,在印度首次發現的“德爾塔”變異毒株可能在未來幾個月,占歐盟所有新增新冠病例的90%。歐洲疾控中心主任阿蒙表示,“德爾塔”變異毒株比其他毒株更具傳染性,估計它在8月底占(新病例)的90%。
2021年6月25日,世衛組織指出,全球已有至少92個國家和地區檢測到“德爾塔”毒株的傳播。“德爾塔”變異毒株,是迄今發現的最具傳播性的變種,已經至少在85個國家和地區出現,且正在未接種疫苗的人群中迅速傳播。
2021年7月2日,世衛組織總干事譚德塞表示,德爾塔變異株正在很多國家成為主要流行毒株。德爾塔變異株已在至少98個國家和地區出現且在繼續變異和進化。?
當地時間2021年7月7日,世衛組織衛生緊急項目技術主管瑪麗亞·范·科霍夫表示,新冠病毒變異株在全球多國出現,其中德爾塔變異株已傳播至104個國家和地區,一些國家出現了多種變異株。?
2021年7月29日,世界衛生組織表示,又有8個國家和地區發現德爾塔新冠變種病毒,該變種病毒已傳播至132個國家和地區。
4 毒株特點
1)傳播速度更快
中國疾控中心專家表示,從廣州疫情的病例情況看,“德爾塔”變異株病毒的傳染性和傳播能力顯著增強,特別是潛伏期或者傳代間隔縮短,在短短的10天內就傳了五六代,病毒的傳播速度在加快。
“德爾塔”變異毒株傳播速度加快,主要是指從有效暴露、感染到出現臨床癥狀、發病的速度,發病的時間變短,或者說它的每一代之間,相對于過去的流行毒株,平均潛伏期縮短了一兩天。?
2)病毒載量高。
來自英國的研究團隊發現,與感染英國最早發現的“阿爾法”(Alpha)變異毒株的人相比,感染“德爾塔”變異株的人群住院風險要高出1倍。
在廣州疫情中,患者發病以后轉為重型、危重型的比例比以往高,而且轉為重型、危重型的時間提前。患者的CT值非常低,CT值越低就表示體內病毒載量越高,患者核酸轉陰所需要的時間延長。
3)可能存在免疫逃逸,但疫苗仍有保護作用。
專家表示,從廣東疫情來看,確診病例中,沒有接種過疫苗的人群,轉為重癥或者發生重癥的比例,顯著高于接種疫苗的人,因此疫苗對新毒株仍有保護作用。
4)臨床表現
“德爾塔”病毒的臨床表現和既往毒株導致的臨床癥狀,沒有什么顯著差別,都還是過去大家熟悉的一些感染癥,比如說發燒、干咳、乏力等等。?
5 未來展望
2021年7月27日,南京市召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相關情況發布會。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丁潔27日通報,此次疫情的毒株性質為新冠病毒變異毒株德爾塔(Delta)。毫無疑問,各地的疫情防控,特別是專業的組織與管理,仍然需要繼續加強和落實,才不會導致之前的大好形勢功虧一簣。
8月4日,一項針對德爾塔毒株的最新研究發現刷屏了。據中國生物官微披露,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楊曉明研究員團隊最新發現,針對德爾塔變異株有效的單克隆抗體,中和活性IC50高達5ng/ml。意味著,單抗對德爾塔等新冠變異毒株有效,新冠肺炎治療有望迎來特效藥。目前,該抗體的臨床申報工作正有序推進,以期能盡快用于國內相關新冠疫情的防控中。
疫情防控是一場持久的戰役。堅持做好個人和家人的日常防護,從你我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