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成功,無非就是解答題高手做對了選擇題。
首先,成功是高手的事。
其次,很多高手,做解答題水平一流,讓他們解決問題,他們水平更高,效率更佳,速度更快,結果更優。但,他們之中的大多數并不一定能夠成功,因為,他們選擇去做的事常常并不是能夠大獲成功的事——也就是說,他們做選擇題的能力很差。
最后,所謂成功,也就是用正確的方式去做正確的事情。
所以,“選擇”常常發生在行動之前。選擇錯誤之后,水平再高,于事無補,效率再佳,越做越錯,速度越快,也只能“早死早超生”。
很多人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提高解答題能力上,但很少有人會刻意打磨自己做選擇題的能力。
我們日常生活中所關注的各種能力,其實都是有關于解答題的。不論是我們說的勤奮,還是努力,其實都是你做完選擇之后的事情。
實際上,做選擇題的能力比做解答題的能力更重要。
我們總是誤以為“不選擇”不是選項之一。實際上“不選擇”也是選擇的一種。當你真正想明白這件事情的時候,就知道我們時時刻刻都面臨選擇。做好選擇題,才是做好解答題的大前提。
為什么那么多解答題高手做不對選擇題呢?因為他們沒有養成正確有效的價值觀。
價值觀是什么呢?所謂價值觀,最通俗、最有效的定義無非是:知道什么好,什么更好,什么最好。
知道什么是好的,就知道什么是差的;知道什么是更好的,就會知道什么是更差的;知道什么是最好的,就會知道什么是最差的。
但是,我們平時在面對選擇的時候,很少是在好跟差之間選擇。我們通常碰到的情況是,一個選項有好處也有壞處,另一些選項也是如此。
所以,我們不是在好跟差之間選擇,而是在好跟更好之間選擇。這就需要你平時鍛煉出甄別“更好”,甚至“最好”的能力。
只有平時不斷問自己相關的問題,才有可能在關鍵時刻,拿出一個具體的評判標準,幫助自己盡快得到最好的結論。
衡量一個人是否聰明,標準很簡單:一是看他的操作系統里有多少必要、正確、清晰的概念;二是看他的操作系統里那些必要、正確、清晰的概念之間,有多少必要、正確、清晰的關聯。
從這個角度來看,你就會明白智商根本不是遺傳的,所有人都可以通過訓練與自我訓練變得更聰明。因為按照以上的兩個標準,聰明顯然是習得的,而不是天生的。甚至,就算個體之間天生有一定的差異,那差異與后天的訓練習得相比,實在是微不足道。
你想明白了這個基本道理,那么你在正確對待自己聰明程度這方面,就會變成一個 Be-better Type(進取型人格)。
當你面臨所謂“選擇”的時候,之所以猶豫或者糾結,無非是因為你不確定哪個選項更好,哪個選項更糟。
其實,選擇并不難,甚至可能并不存在。所謂的選擇,只是價值觀確定之后的自然結果。
當你把“概念”和“價值觀”這兩個東西搞定了,“選擇”就是自然發生的事;“選擇”自然發生的同時,“行動”就會被觸發,“改變”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很多人覺得“價值觀”這個概念很懸。其實實際情況是,我們從來沒有認真定義過它到底是什么。
當把價值觀簡化為“什么更好,什么最好”時,這個通俗的定義更為本質,它會把飄浮在空中的“價值觀”拉回到地面。
所以,更深入的結論是:價值觀決定命運。
那些動不動“三觀碎了一地”的人,其命運也是很脆弱的,別說心是玻璃的了,連他們的命運也都比玻璃更脆弱,隨時可能“散落在風中”。
所以,當我們討論“方法論”的時候,本質上我們研究的是“如何甄別好壞優劣”,落實到這個層面,其實就是“解答題”了呀。為什么那么多解答題高手到了這里就好像是突然完全失去了自己的解答能力呢?
答案很簡單,也很詭異:絕大多數人被自己所局限,無法從“自己的世界”里跳出來,去觀察整個世界,或者說,跳出來去看一個更大的世界(哪怕不是整個世界),去看到一個更真實的世界(哪怕依然尚未完全接近真實)。
有一個詞,大家都聽說過,但幾乎都不知道這個詞從始至終都像鬼一樣依附在自己身上,影響了自己終生的一切,即“以偏概全”。
人們常常把自己的感受當作全世界的感受,把自己的觀察當作全世界的觀察,把自己的看法當作全世界的看法……一切都從自己出發,全然不知道別人可能跟自己不同,別人所身處的世界可能跟自己不同——甚至方方面面都有很大的不同。
元認知能力,就是避免以偏概全的最好方法。
當我們做出一系列舉動,并且得到外界反饋的時候,你能否過濾掉與這些反饋不相關的因素,僅僅考慮這些反饋的合理性呢?
這就是你戰勝自己的認知偏差,客觀公正地去對待反饋的能力。進而,如果你發現反饋結果和自己預想的不同,你是否有勇氣否定自己最初的結論呢?
這同樣需要你能夠分辨出,自己的想法并不代表個人品質。否定自己過去錯誤的想法,并不代表否定自己。這些都是我們克服以偏概全的重要品質。
舉一個“以偏概全”的例子,一個特別常見的創業者思路:我發現一個需求需要被滿足可尚未被滿足;我自己就有很強烈的這個需求;我問了我身邊的人,他們都說也有這個需求;市場上沒有滿足這個需求的產品;如果我做出來,那么就是第一個做出來的,于是,一定很有優勢,很有前景……
這是個很常見的思路,也是最難以說服的想法——因為每句話看起來都是對的,連起來看更像是對的……可是,真的嗎?
“我有一個很強烈的需求”和“整個世界都有這個強烈的需求”差別甚大。
比如說,李笑來老師有個強烈的需求,電子書應該能被跨書全文檢索,否則電子書還有什么意義呢?可 Kindle 這么多年就滿足這項需求。可是Kindle銷量依然很好!為什么呢?因為大多數人拿著 Kindle讀的是小說,大多數人真的根本就沒有跨書全文檢索的需求,甚至連單本書里檢索的需求都很少……也就是說,李老師的需求真的是極為小眾的需求,就算做出來,市場也不會有巨大的反應。
“我問了我身邊的人”——樣本數量足夠嗎?超過30個了嗎?30是一個用拓撲學計算出來的數字,而不是隨口一說的數字,統計樣本數量低于30,那么基本上不可能獲得有意義的統計結果。在數據更容易獲得的今天,也許我們需要300個甚至3000個樣本才更放心呢。另外,身邊的人常常為了“和諧”而并不說實話。甚至,每個人都有一些“腦殘粉”,他們的話是不算數的——你的媽媽就是你的“腦殘粉”。
最關鍵的是,“市場上沒有滿足這個需求的產品”,并不一定是“還沒有人想到要做”,更可能是“已經有人想到并做過了可是最終那產品死掉了”!其實,市場已經驗證過這主意行不通,可是因為做過的人已經失敗了,所以你并不知道,你其實就是再次“以身試法”。
如果你回顧一下自己的經歷,也能看到自己在每個時期做過的“以偏概全”的事情。
如果你有記錄的習慣,翻看過去自己的經歷的時候,就能回想起當時的感受。并且能和之后的結果對比一下,就有機會找到自己的思維漏洞,進而對癥下藥,修正這些以偏概全的錯誤。
知乎上有個著名的問題模板:“xxx你怎么看?” 在那里我們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人的各式各樣的“看法”。你可以花一些時間去研究,那些人為什么會那么想?在那里,少數人會有相對客觀的看法,更多的人,只是“自己的看法”,即“被自己局限到的看法”。
等你能琢磨清楚那些人的局限來自于哪里,又如何被“以為自己的世界就是整個世界”的這種“以偏概全”的思維模式所局限的時候,你自己就有了足夠的“反省機制”。
2016年美國總統競選,希拉里落敗。有一個相對比較信服的說法是,希拉里敗在她實際上并不了解身處中低層的美國白人選民的想法,也從來沒有真正“放下身段”去美國中部去體察民情。最終,希拉里“以偏概全”地、“一廂情愿”地把很多“看法”誤以為“事實”,進而做出了很多實際上是低級錯誤的決策。按照這種說法的解釋,希拉里的失敗,是精英階層自以為是的失敗。
總結:選擇決定命運,決定選擇的是價值觀;所以,真正決定一個人命運的是一個人的價值觀。價值觀養成過程中,最應該小心回避的陷阱只有一個:以偏概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