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親戚家的孩子高考完了,家境普通,想在肯德基麥當勞等快餐店找份暑期工,一來打發時間,二來賺點零花錢。怎料去了三天就不去了,一問之下才知道是覺得不易上手,還有一個月就開學了,寧愿在家晾著。
這種連鎖式的餐廳對于暑期工實習生都有自己的SOP標準化流程,這種流程不難,而且入職前都會有培訓,培訓也會按照一定比例的工資結算的。這流程也許日后用不上,私以為能提早接觸社會也是好的。作為前輩的我,當年也把快餐廳作為暑期工的搖籃。畢業5年以上,對大學生賺錢的渠道我的認知倒還停留在快餐店上。
2.
這幾天,因為業務所需,打算把一些收集資料的工作“外包”給空余時間較多的大學生去做,好讓自己騰出更多的空間處理更有時間利潤的事情,于是乎在找了兩個相熟的大學生,問問他們做不做這樣的工作。
這工作是怎樣的呢?好比如我單位時間能賺100元,在1小時里,根據主題,我需要尋找題材,如果我用10元事先把工作外包出去,那我就能在有限時間內節省時間成本,好讓我更專心構思。這樣,我既能提高效率,也能增加輸出數量。如此一想,便覺自己聰明無比,這點子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后來,我發覺我錯了。
我跟大學生A說了這想法,我一說完,A就問我,你怎么取信于大學生呢?如何厘定保底工資,是要一個人還是幾個?內容上定位?有沒有模板?一連串的問題讓我覺得我才像個大學生般。然后,他轉發了他的公眾號給我,然后跟我說他現在大二,在做一個公益項目,團隊有11個小伙伴,都是大學生,來自大江南北,等內容達到一定的量,各自用各自的資源渠道去推廣,公眾號所得收益,就是他們的工資。
然后,跟我普及了幾個大咖公眾號的粉絲定位,從初芒,十點讀書,月寒書社,到羅輯思維,人民日報;甚至還跟我分享了他投稿的技巧,哪些平臺的首發率高。
我贊他太棒了,他謙虛地說,我們還年輕,要學的東西太多了。社會經驗少,都是做公益項目,獲取的資金想讓更多的有需要的大學生受到幫助,這樣可以認識更多有愛心的朋友。
我腦子里第一感覺除了蹦出“少年中國,中國少年”這些肉麻愛國洗腦紅文字外。
覺得自己過氣了。
“我懂的,他都懂”
“他懂的,我真的不懂”
我試探地問道,你出身在一個中產家境?他說是,今年剛去了臺灣做交換生,暑期去了云南普者黑,香格里拉,西藏拉薩采風。
有句流行的老話:比你優秀不可怕,比你優秀的人比你更努力才可怕。起點比你高不可怕,可怕的是別人認知高度比你高還比你努力謙虛上進百倍千倍。
3.
大學生B,我跟他說了一遍我的想法,他索性把我拉進了他的工作室的qq群里。我本來以為他只是個做小說封面的美工,后來深入了解,知道他自己有寫小說,半年來寫作月入足夠供養自己日常用度;我向他請教這些小說平臺的區別,他把起點,晉江,瀟湘,創世,龍空,逐浪,愛奇藝,網易,qq閱讀,阿里閱讀,紅袖添香,簡書這些小說平臺給我講解個遍,每個平臺背后的老爸金主,定位客群,簽約稿費都總結出自己的一套經驗。
我問他工作室跟普通公司有什么不同,他也說得頭頭是道,他說現在他的工作室有10數人,qq群供作家與美工交流,群內素材資源共享。
我不相信他是個大學生,他就把他在老家的照片截圖我,上面是一個普通的農村庭院,相中少年不過20。
他最后說:“小說改變了我,幫我打開了一大門”
我們都在討論寒門是否難在出貴子。
在10年前,作為大學生賺錢的渠道可能單一化:做家教,在快餐店打暑期工。
10年后,互聯網讓我們彼此忘記了彼此的年紀。
它不需要學歷和場地。
它不分你在真實世界里的身份,不論你是高薪厚職的白領還是象牙塔里的大學生 。
親戚問我,還有什么好的暑期工介紹。
我說:培養一個興趣,讓它成為你撬開大門的鑰匙。
想起這兩個大學生,一個家境優越,卻從未停止進步;一個家境普通,興趣與努力為他贏得橄欖枝。
他們最大的共同點,就是如饑似渴的想最大量的捕捉這美麗新世界。
可是,這世界的門,從來不是四敞大開等你輕輕松松走進來的。A需要不眠不休召集小伙伴,B需要日更6000字伺候小說讀者。
你眼前的所謂困難,在他們眼中唯有拼盡全力,才能鑿開一個洞,艱難而狼狽地勉強躋身進去。
所謂的過氣感,是我們的視野停留一個地方太久了,感覺自己無能為力,自己的競爭領域如干涸荷塘。
有的時候,不是看到希望才去努力,而是你努力了,才有可能看到希望的彼岸。
你年輕,但你過氣了。
我年長,但我正青春。
我們都必須努力,也許我們這一代最后的努力只是別人的起點,但已經比我們來的時候進階了不少了,不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