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魯克林有棵樹》是作者貝蒂 史密斯于1943年創作并出版的小說。描述了二十世紀初在紐約布魯克林的一個貧困家庭里發生的點點滴滴。其中女主人公弗蘭西的成長經歷十分曲折,母親是一名普通的清潔工人,父親是個酒鬼,家里經濟情況十分拮據,他們沒有自己獨立的住房,只好長期租住在一棟樓房的閣樓里,弗蘭西從小就和弟弟雷尼靠上街去撿垃圾換取些許零錢來補貼家用,即使是這樣弗蘭西和弟弟還依然經常吃了上頓沒有下頓。在這樣極度貧困的環境下成長的弗蘭西對貧窮和人性有著與別人不同的深刻理解。
她經常會受到身邊和她一樣的窮孩子的取笑,被商鋪的商販辱罵,被出身良好的老師傷害自尊,她身邊甚至沒有朋友,總是孤身一人。她明白這一切都是因為貧窮造成的,她也知道貧窮是自己無能為力的事實。但她并不對生活失望,她既沒有悲觀厭世,也沒有自暴自棄,而是從閱讀中獲得了力量,讀書使她變得目光深邃,心胸寬闊,樂觀向上,并且她學會了以自己的方式裝點生活。她和自己做朋友,在日記本上寫作,把圖書館里A到C開頭的書讀了一個遍,給自己講故事,對幫助過她的人滿懷感激,并努力回報。
她理解窮人的心思,但她不因為受苦而感到沮喪,相反她覺得這是一種有趣的經歷,當她長大后家里情況好轉不再像小時候那么困難,她甚至替她剛出生不久不用再經歷她童年時受的苦的小妹妹感到可惜,她覺自己的小妹妹是個可憐的人。因為苦難其實是一種難得的財富,仿佛是深海里被沙子掩埋的表面粗糙不堪的貝殼,誰也不知道其實它里面長著一顆世間罕見的珍珠。本書中的布魯克林的那棵樹其實是一棵臭椿樹,他們生存能力特別頑強,在水泥地里也能生長,即使被砍掉還是能夠奇跡般的活下來,這幾乎是一棵可以永生的樹,他還有一個你也許不知道的名字——天堂樹。
關于貧窮
沒有人不知道貧窮意味著什么,貧窮是一種苦難,但也是一種機會,一個重新看待人生的機會。許多人在貧窮的時候學會了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正如書里面的弗蘭西只有每周六可以去圖書館借書然后坐在出租屋的太平梯口,藏在濃濃樹蔭里,看著書,作者白日夢,這樣的閑暇讓她超越了周一到周五的困頓。窮人的快樂是那么的少,所以當他們擁有時,就會千百倍地去享受,就算你給他們一棵臭椿樹他們也能看到天堂。
如今這個時代,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逐漸提高了,幾乎沒有人會為了一頓飯發愁了,可人們卻反而沒有以前快樂了,孩子會為了父母沒有給自己買別的小朋友手里玩的玩具而哭泣,公司職員會因為同事升職加薪而自己還在原地踏步而不平,年輕女孩會為了沒有買到一只限量包包而和自己的父母發火,還有一部分人會勒緊褲腰帶攢半年的錢買一部最新的蘋果手機但當他們拿著辛苦買來的手機卻又開始擔心會被小偷盯上。為什么會這樣?為什么我們還是覺得自己窮?因為我們的內心是貧窮的啊!如果一個人不懂得滿足,不懂得珍惜眼前的幸福,永遠通過和別人的比較來衡量自己的幸福,那么他永遠不會快樂,即使在物質上他是富有的,但本質上他還是一個窮人。
關于幻想
每一個時代都是靠幻想養育的,以免人們過早地放棄生活,使人類走向死亡。——康拉德 約瑟夫【英國作家】
弗蘭西之所以能夠在如此艱難的環境里樂觀努力的生活,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因為她熱愛幻想,她有著超乎常人的想象力。弗蘭西的父親雖然是個酒鬼,但他能歌善舞,有著愛爾蘭人浪漫,開朗的個性。弗蘭西剛好繼承了父親這一優點,當她饑餓的時候她會和媽媽玩一個游戲,假裝當做媽媽把食物藏起來要她和弟弟親自尋找;當沒有女孩愿意和她一起玩的時候,她可以自己和自己玩,她把自己想象成自己的伙伴。
而上學后的一件事對弗蘭西的人生影響十分重大。有一次,老師想把節日剩下的南瓜餅分給班里的一個女孩吃,她不忍心把南瓜餅扔掉。班里的女孩都不愿意去吃這個南瓜餅,但是弗蘭西實在想嘗嘗南瓜餅的味道,于是她撒了一個謊,說自己還有個雙胞胎妹妹叫瑪麗,雖然自己已經吃飽了,但是想把南瓜餅帶回去給妹妹吃。事后她受到內心的譴責,感到忐忑不安,最后去找老師坦白,然而老師并沒有批評她,而是對她說,這件事說明了她很有想象力,想象力對寫作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老師告訴她可以把自己想象的盡情寫下來,但是和別人說話的時候要陳述事實。這也許就是教育的力量吧,后來弗蘭西的作文總是得A。有時,適當的想象力是必要的,即使作為一個成年人,也不要丟掉全部好奇心成為社會機器里的一顆被迫轉動的螺絲釘,那樣活著還不如做一部機器。
《布魯克林有棵樹》是一部平淡卻生動的溫情小說,他用弗蘭西生活里的點點滴滴串成一條項鏈,戴在你的脖子上,讓你感受生活的深邃與豐富。當你閱讀這本小說,會時而大笑時而流淚,我想這就是此書想傳達給人們的道理,沒錯,原來這就是生活。它看似簡單,其實很復雜,但只要秉著一顆真誠又堅強的心,相信你一定能發現生活的真相,找到生活給你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