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卡丁車開得好,我就以為開車跟開卡丁車差不多。”這是一名15歲的男孩出事后說的一句話。
7月23日,那天是他朋友的生日,在媽媽睡覺間隙,他偷偷開走了家里的奔馳車,去參加同學的生日聚會。
沒曾想,晚上23:00左右,開車在路上的男孩,撞倒一位女孩,傷勢嚴重,女孩當場死亡。男孩在撞人后逃逸,因害怕一宿未歸,當警察根據(jù)現(xiàn)場的一些證據(jù)找到他媽媽的時候,媽媽才發(fā)現(xiàn)兒子和家里的車都不在,這才意識到出事了。
找到孩子,第二天一早媽媽帶著孩子去到派出所投案自首了,孩子說出了上邊那句話。
執(zhí)法人員初步判斷:因孩子未滿18周歲,不能夠判定為刑事案件,孩子可能不會受到刑事處罰,但是會面臨高額的民事賠償。
看到這個說法,網(wǎng)友們不淡定了:
紛紛替死去的女孩覺得惋惜,一條命,一個家庭,就這么被毀了,其中有一個評論說“都是因為孩子沒教育好”,是呀,一個沒教育好的孩子,毀了別人未完的人生,不管法律怎樣評判,最后都將得到社會輿論的口誅筆伐。
再看看事件始末,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個15歲的少年,家庭教育是有問題的,最起碼少了吃苦教育和責任感教育。
1、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決定孩子的社會行為
TDE演講上有一位媽媽的演講讓我印象深刻,題目叫《我的兒子是校園搶手》。
她的兒子多年前在校園里槍殺了十二名學生外加一名老師,其余受傷二十余人,槍殺發(fā)生以后飲彈自盡。
這場演講可以說是媽媽闊別多年以后的一次自我救贖,在那場悲劇過后,有很多人都問她“你作為孩子的媽媽,難道事先就沒有一點點感覺嗎?沒發(fā)現(xiàn)孩子的異常嗎?”
那位媽媽說,為了那句話她深深自責,之后的一段時間里,她害怕見死者家屬,害怕被媒體圍攻,害怕被憤慨的民眾責罵,害怕看新聞,最害怕的是別人罵她是一個不稱職的媽媽。
是的,事后她有深刻的反省,她認為在孩子那么多年的教養(yǎng)中,她對孩子不夠了解:孩子有心事不會跟她敞開心扉地聊,他不知道孩子在學校遭受欺辱,不知道孩子有抑郁的傾向,不知道孩子早有自殺的念頭,不知道孩子在自殺前跟一個同樣內(nèi)心扭曲的孩子在密謀一場謀殺。
一直以來她都以為孩子只是性格如此,就連孩子準備實施槍殺的那個早上,出門前也只是輕描淡寫地跟自己說了個“拜”,沒曾想,波瀾不驚的外表下,暗藏著一顆隨時爆發(fā)的心。
不能說這個孩子有這樣的行為是媽媽導致,但最起碼他極端個性的形成跟這樣冷漠的家庭氛圍是有一定關(guān)系的。
最早研究家庭教養(yǎng)方式對兒童社會化影響的是美國心理學家西蒙茲(p.m.symonds) ,他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被父母接受的孩子一般都表現(xiàn)出社會所需要的行為,如情緒穩(wěn)定、興趣廣泛、富有同情心等。被父母拒絕的孩子大都情緒不穩(wěn)定、冷漠、倔強并具有逆反心理。
2、好的教養(yǎng)方式,才能培養(yǎng)出身心健康的孩子
好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是懂得在精神上“富養(yǎng)”孩子,這個精神上的“富養(yǎng)”一是要孩子學會吃苦,二是要孩子學會獨立。
一則非常感人的泰國短視頻,講的是一位媽媽帶著女兒賣菠蘿,因為家里條件不好,他們靠賣菠蘿為生。
一開始小女孩不會削菠蘿,媽媽并沒有用言語告訴她應該怎樣怎樣,而是故意放慢手上的速度,讓孩子跟著學,看了幾次之后,女孩就學會了。
看到其他小孩都在買冰棍吃,女孩渴望的眼神媽媽看在眼里。隨后用菠蘿做成了雪糕的樣子,插上竹簽,放在冷凍箱,自制“冰棍”就做成了。其他小朋友看見了,都想買他她的冰棍,媽媽跟她喜出望外。
第二天她們就做了很多,到最后有很多沒有賣出去,她很疑惑地問媽媽“為什么別人家的生意都那么好”,媽媽并沒有直接告訴她,而是讓她去隔壁攤位觀察,最后她發(fā)現(xiàn):原來需要叫賣。
最后,在媽媽的鼓勵下,女孩發(fā)出了第一聲叫賣聲:“誰買菠蘿冰棍了,好吃的菠蘿冰棍”,就在她的一次次嘗試下,吸引來了很多顧客,她的菠蘿冰棍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就賣完了。
這位媽媽的做法令人敬佩,她知道沒有傘的孩子,只有學會自己奔跑。就在她的一次次鼓勵下,孩子在實踐中變得越來越獨立,越來越自信,這才是媽媽給女兒一輩子最好的禮物。
真正的“富養(yǎng)”并不是你要給孩子多么豐厚的物質(zhì)條件,開著父母的奔馳在同學面前尋找優(yōu)越感。真正的“富養(yǎng)”是讓孩子擁有生活的能力,一個人最牛的炫耀資本,應該是自己。
就像安德魯在《人生七年》里說的:金錢等沒有實質(zhì)性的東西,都不能長久地留下,而好的教育能讓孩子們終身受用。
3、兒童期是孩子人生的奠基期
兒童期是人生的奠基期,是對孩子善良人格和優(yōu)秀品質(zhì)進行培養(yǎng)和造就的關(guān)鍵時期 。
美國心理學家戴安娜·鮑姆林德 (Diana Baumrind)通過“響應程度”和“要求程度”兩個維度把家庭教育模式分為四類——權(quán)威性、獨裁性、溺愛性、不作為性。
“響應程度”指的就是父母給孩子的愛。
“要求程度”指父母是否給孩子的行為制定一些規(guī)則。
兒童良好的發(fā)展,不僅需要關(guān)愛,還需要適當?shù)叵拗啤_@四種模式中,權(quán)威性和溺愛性剛好在“響應程度”和“要求程度”上是截然相反的。
溺愛型家庭:對孩子低要求、高反應
溺愛型家庭中,父母對孩子只有關(guān)愛,什么都是無條件答應。但是對孩子違反規(guī)則的行為則沒有相應的懲罰,要么視而不見,要么默認接受,很少讓孩子對自己的過錯負責,這樣長時間地、過度地縱容,反而會讓孩子失去理智和分寸。極易形成不良的個性,逆商低、自我控制能力很差、缺乏責任感、對父母依賴性強、常常以哭鬧形式尋求即時滿足,甚至偏好反社會的行為,因為在他們的理解中,一切行為都是合理的。
權(quán)威型:對孩子高要求、高反應
所謂權(quán)威型教養(yǎng),指父母給孩子充分的關(guān)愛,在孩子提出要求之后,不是無條件地答應,而是善于傾聽孩子的理由,覺得合理就滿足孩子,覺得不合理,父母可以提出更適合孩子的要求。當然,在孩子犯了錯誤之后,也不會一貫縱容、視而不見,而是善于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權(quán)威型的家長跟孩子的溝通始終是平等的,尊重而不嬌慣,從孩子的生理特點、心理特點、個性差異出發(fā),因材施教。
戴安娜·鮑姆林德 (Diana Baumrind)的研究證明,權(quán)威型管教方式是比較可取的教養(yǎng)態(tài)度。
4、教育孩子:從小預防比長大補救更有效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艾瑞克·伯恩 [Eric Berne]說:從小就應使兒童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
為了杜絕種種悲劇的上演,唯一的辦法就是:家長要從小給我們的孩子最正確的教育。教育孩子,從小預防比長大補救更有效。
①不嬌慣、不溺愛,將眼光放長遠
只顧著嬌慣孩子的行為,是一種太過短視的行為。畢竟一輩子很長,家長能陪伴孩子走過的也就一大半時間,剩下的時間他要獨自面對這個世界。
將孩子奉為至寶沒有錯,但是只需要給予濃濃的愛意,讓他感覺生活在這個世界有家、有愛、有親人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足矣。要將眼光放長遠,教會他們?nèi)绾稳蹌e人,如何與這個世界友好相處,這才是最難能可貴的。
因為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財產(chǎn),將來他還會有自己的小家,他會有自己的伴侶、孩子。他還會加入社會那個大家,在那個大家里他得做一個合法的公民。
所有的這些,都要從做一個好人開始,善良、真正、有愛、有擔當、有責任感等等,是他身上必備的素質(zhì),這些都是要從一個小孩開始培養(yǎng)的。
②權(quán)威型管教,讓孩子從小培養(yǎng)責任感
記得前段時間,孩子的同學浩浩來我家玩,我跟浩浩媽媽就在一邊聊天,中途只聽嘩的一聲,隨后就聽浩浩喊叫“阿姨,軒軒把書扔下去了”。
聞聲趕過去才發(fā)現(xiàn)我家軒軒站在凳子上,把一本書從廁所的窗戶扔了出去,原因是他兩為了一本書爭執(zhí)不下,軒軒生氣了就直接扔下去了,之所以他會去廁所,是因為其他臥室的窗戶都有防護網(wǎng)。
看到這個情形,我沒有暴怒,而是語氣堅定地告訴軒軒“你這樣就把書扔下去,你確定下面沒有人,萬一砸傷路人怎么辦?你要對你的行為負責。”
浩浩媽媽在一旁說:“好了好了,教育一下就行了,這么小負什么責啊!”
但是我依然嚴肅地告訴軒軒:“你現(xiàn)在自己下去撿書去,萬一有人被你的書砸到,你還要給人家道歉,得到別人原諒。萬一別人被你砸傷,你還要負責陪著人家去醫(yī)院。”聽到這里,軒軒應該是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了,“媽媽,我知道自己錯了”。
看到他能意識到自己的過錯,我就陪著他下去把書撿了上來,萬幸沒有砸到路人。
隨后我又給他講了很多真實事件,例如前段時間有小孩從樓上扔熱水瓶,直接砸到路人致死,軒軒聽得很認真。結(jié)束他告訴我“媽媽,沒想到后果會這么嚴重,我以后再也不從樓上扔東西了,那樣做是對別人的生命不負責任”。
相信以后再遇到類似情況,他都會想到今天的事情,也會三思而后行。對孩子的教育,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里積累起來的。
不要想著“沒發(fā)生什么大事,就隨他去了”,這樣的思想最可怕,一旦發(fā)生,那后果可能就是無可挽回的了。
③春風化雨般感化比暴風驟雨式批評更有效
難免會有一些不服管教、不聽勸的孩子,這種類型的孩子不能硬碰硬,要采取特殊的方法加以感化。有時候,溫柔教育可能比暴風驟雨般的嚴厲批評更有用。
就像《正面管教》里的那句話:如果你總是在孩子面前指責他們的一個缺點,那最終孩子也會朝著相應的方向發(fā)展。面對他的頑劣,你如果還能夠讓他感覺到自尊心被保護,那么他會真正反省自己的,這才是管教的藝術(shù)。
好的家庭教養(yǎng)是孩子社會行為的底色,愿我們的孩子都遠離底色悲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