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有美國人贊揚我的英語口語像是本地人說的,幾乎聽不出來我是一個在美國只生活了五年的人。我一直對這類贊揚感激不已——對于一個為文字與語言而癡迷的人來說,這是莫大的褒獎。為此盡量保持謙虛,告訴贊揚者“I tried”。
我是理工科出身,大學時除了四六級,能在英語上接受的正統訓練并不多。盡管后期準備出國集中練習了托福、GRE,那其中的題目對口語水平地道是否并不提供必然幫助。中學、小學時期的義務教育,雖然我所在的省重點中學有比較強大的英文教研組,但如今回想起來,當時最多是讓聽力水平維持穩定、口語不算啞巴英語,僅此而已。要論語調的地道,語氣的自然等,確實是要從書本外獲得的。
所以我想在這篇文章里集中講述練習地道英語的心路歷程,野路子出身,沒有任何科學根據,但是希望對非英語專業的英文愛好者有所幫助。
我的秘訣,其實可以算作是“跟讀”,但我認為并沒有跟讀那么簡單,最重要的其實在于“模仿”。但是在付出實踐之前,我想先從如何調整心態講起,最后再把精神付諸行動。
不怕口音,就怕不敢說
我個人竊以為無論有多少語言學上的理性困難,中國人說英語,面對的第一個也是最難的一個坎,其實在于“不敢說”。在美國生活的這些年我觀察到許多中國學生以及剛入職場新人,在面對嘰里呱啦的美國人時難免面露怯場之色。如此導致的結果,就是在美國的研究生課上較少看到中國人提問,公司開例會也較少聽到中國人發言。能發言的基本上都是英語比較流利,或者說講起英語來比較有自信的。(這里可能比較適用理工科學校、科技類公司,我相信還是有很多文商科的同學說起英語來侃侃而談的。)
對于不敢說的童鞋這個問題要怎么解決呢?我認為一種方法就是要意識到,其實——沒有人介意你的口音,沒有人介意你的口音,沒有人介意你的口音!(抱歉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首先,全世界的中國口音、印度口音、日本口音、法國口音、俄羅斯口音,那聽起來簡直就是大雜燴,所以根本就沒人會花時間評價你的口音如何的。其次,即使在職場里,最重要的是在于內容準確、清晰,語速連貫、流利,如果你的講話內容專業有料,即使有人注意到口音,也是瑕不掩瑜——因為只有講話的內容是真正體現你的內在水準的。也就是說,要克服心理障礙敢于說出來,才能得到鍛煉和刺激,最后進入良性循環。
如果你已經能做到流利連貫地表達觀點,那么我認為作為非英語專業出身,你的英語歷程已經達到優秀了。去看一看某科技大佬曾經那位陸老大,人家也是有明顯口音的,但是語速不慢,觀點清晰,不影響當老大。
培養熱愛
還有相當一部分人并不滿足于“流利”而已,他們渴望講出地道的英語,甚至是可以用“好聽”來形容的英語。要達到這種境界——我至今也仍然在追尋——我認為首先要培養對英語語言本身的熱愛。
就我個人而言,大概是讀西方文學較多的緣故,在培養熱愛方面沒走太多彎路,基本上高考結束后就自動進入要看英文原版小說的狀態。讀英文原版小說確實是學英語的良方,它可以通過情節分散你的注意力,讓你遇到生詞也不氣餒,因為忽略生詞仍然能順利讀下去;并且如果查字典,生詞放在上下文語意里也容易記住。
英文原版小說如果語言優美或跌宕,比如《霍亂時期的愛情》、《金翅雀》等,那不僅僅是情節上的引人入勝,更有語言的令人折服。這里再次舉出我反復用過的例子,因為這句話實在太美——
The twilights out there were florid and melodramatic, great sweeps of orange and crimson and Lawrence-in-the-desert vermilion, then night dropping dark and hard like a slammed door.
在讀英文原版小說時遇到這種辭藻華美的句子,讀上幾遍,想不愛上英語都難。
對于不愛通過看書學習英語的,我認為也不是什么大問題——有人愛看書,有人愛看電影,應該蘿卜青菜各有所愛。但我認為看美劇和電影一定要用雙語字幕,遇到生詞要倒回去重看——當然這不意味著所有詞語都要后退,但是如果一部電影里你記住了一個詞,或者記住了一句讓你印象深刻的經典臺詞,就是收獲。
但關于口語如何變地道,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跟讀和模仿美國或英國人的講話方式。
方法論:模仿
大學那幾年由于宿舍有室友等諸多不便,我通常是在教學樓角落里的樓道朗讀英語的。因為不在課桌邊上,加上學習緊張,也幾乎沒有看美劇的時間,所以從mp3里聽美國之音成了最便捷的方式。我把當日要讀的文章打印出來,帶上耳機,邊看邊聽美國之音里播報這篇文章的音頻。熟悉之后再跟著朗讀,重復幾遍,最后達到跟讀時只比美國之音里的播報員慢兩到三個單詞的速度。
這樣做有幾個好處,一是美國之音幫助擴展大學英語詞匯,我在聽力上加強,在視覺閱讀上也對記憶力進行了加強;其次是跟著同步讀,而不是說一句讓人家等我一句,刺激了從“聽”轉變成“說”的轉換速度;最后就是由于只差兩三個單詞的同步速度,我能幾乎完全跟上播報員的語調變換。比如說一句很長的話,如果他讀完一整句我才重復,那時候可能已經忘記了中間他在哪里升調、哪里降調,但是如果我只比他向后移位兩三個單詞的進度,我能完全記住這幾個詞的語調語氣等。
關于英語的語調,這是說地道英語最大的取決性因素。大家很容易想象到有些同學的單個詞匯發音準確,但是整體聽來卻不夠有味道,原因就在于連貫起來后語調的抑揚頓挫太平。這可能是來自于漢語言整體聽上去幾乎沒有升降調的緣故。
就這點而言,我曾經跟著一本美語發音教程朗誦了一陣,里面指出了美語句子中,美國人喜歡哪里重音、哪里連讀、哪里降調、哪里停頓等,很有幫助。其中還歸納了正宗美音與英音的發音特點,比如butter在美音里“t”聽起來幾乎就是“d”,在“but”里“t”幾乎聽不出來,但是舌頭位置應該在哪里是有講究的。我相信市面上大多數專業書籍也都提供了此類知識。
把里面的竅門大方面過一遍之后,就開始大量朗讀、模仿。我稱之為模仿,是因為你要把語調變換根深蒂固在自己的口語里,成為你的一部分,就得先師從一個你喜歡的口音,然后試著用他/她的方式講話。電影臺詞、一句感嘆、打招呼方式等,每天模仿一句話的發音方式,最后就成為你自己的了。比如《老友記》里,Rachel的咬字比較重,Monica發音比較干脆,Ross相對而言比較清楚、圓潤,你找到自己喜歡的風格,然后從小句子開始以其為baseline來不斷糾正自己。
掌握了技巧后最關鍵還是要“學以致用”,在英語課發言、與外國人打交道時,要把學到的東西融會貫通,自然而然地娓娓道來。比如說《格蕾》的第八季,Cristina去各個醫學院面試回來后說再也不想跑出去面試了,受夠了沒完沒了的schlepping。Schlepping我當時就不認識,后來知道是拖著很多東西奔波的意思——下次你再拖著很多東西奔波在機場,累到要趴下,就也會覺得enough with the schle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