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紹振如是解讀《三峽》。
經典型散文。
首先,山之美,統一在很壯觀。七百里都是“兩岸連山”而且沒有高低變化,“略無闕處”,一連七百里都沒有低凹下去得地方,可見其壯觀之至。
接下來,從側面也就是人的感受上來寫,“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不但說明兩岸的山高峻,而且說明兩岸的山高只露出頭頂的一線條,這就更為壯觀了。形象壯觀而語言簡練。
第二段:江水暴漲。和前面的山之美有因果關系。因果之一,正因為江岸狹窄而高峻,江水才容易暴漲。因果之二,正是因為夏天洪水猛漲,從下游到上游航路不通。但是,順流而下,速度有很驚人:“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有夸張的成分在其中,既是地形之美,也是人的情緒之豪爽。酈道元生活的時代,文學和實用文體的區別沒有充分的分化出來,所以,他記錄人文歷史,地形風貌,是比較嚴謹的,但是有時,筆端帶著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