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閱讀總會“逼”自己要把一本書按部就班的讀完。貓叔的文章里提到,閱讀不一定非要把書的內容從頭到尾讀完,可以依自己的需求根據目錄章節選擇自己要讀的內容。今天看了公眾號【改變自己】里提到,閱讀一定要帶著目的進行。于是我選擇看了書中關于職場的章節。以下為我觸動頗深的章節。
內容摘自羅振宇的《我懂你的知識焦慮》
別再把公司當成家
很多人喜歡把公司比喻成一個家,這個比喻是錯誤的,當你把一個公司比喻成一個家的時候,你和你的團隊的關系一定會變得很糟糕,為什么?因為你家里,你的孩子再不好,你也不會把孩子開了,不會跟你的孩子說:“寶貝兒,你挺棒的,但是你不太適合咱們家,要不然你去別的家看看?”這不可能。所以,無論你的孩子出現了什么樣的問題,你都會包容他。
而事實上,公司不應該是家,當你把公司比喻成一個家的時候,員工和老板的壓力都會變得很大。應該把公司比喻成什么呢?應該比喻成一支球隊。當喬丹去芝加哥公牛隊應聘的時候,他絕對不會說:“我要簽一個終身合同,你們能不能別開了我。”
所以,我們的公司應該是洛杉磯湖人隊或者尤文圖斯隊。當你的公司是一個球隊的時候,你會發現,正在打球的五個人,雖然有的是打完這場就要退役的,有的是剛剛簽過來的新秀,但是都不妨礙他們一塊兒玩命,因為大家是一個聯盟。
職場中兩個常見的謊言
《聯盟》這本書能夠幫我們解決在管理公司過程中最大的一個煩惱,就是怎樣讓員工真心實意地好好工作。這是一件特別難做到的事。
怎么來解決這個問題呢?我們首先要面對職場中兩個常見的謊言。第一個謊言是老板跟員工說的:“你放心,我是不會虧待你的。”第二個謊言是員工跟老板說的:“老板你放心,我一定會好好干的,我生是你的人,死是你的死人。”
當公司出現轉型、公司的業務出現滑坡、老板手中的現金流變緊以后,老板第一時間選擇的就是裁人。只要一裁人,成本馬上就下降了,船小好掉頭。而員工一旦遇到一個機會,或者找到了創業的可能,他第一時間選擇的就是離職。所以,很多公司跟自己的前員工之間,都有一些別扭的感覺。
如果你有創業經驗或者離職經驗的話,你一定會找到那種別扭的感覺:很多人都不愿見自己的前員工,或者會跟別人說那個人是壞人,大家都不要理他。
有一次我在北大上課,一個培訓班的老師中午專門跑來找我,一臉嚴肅地說:“樊老師,我要跟你吃個飯。”
我說:“怎么了,這么嚴肅?”
他說:“你知道我們那個×××嗎?”那是他們單位一個小姑娘的名字。
我點頭后,他說:“這姑娘挺能干的,但是她現在創業了,在隔壁學院開了一個班,而且教的內容跟我們差不多。”
我說:“你找我是什么意思呢?”
他說:“我就想跟您談一下,能不能別給她講課?”
他專門來請我吃飯,原來就是給我做工作,希望我不要給他的前員工上課。
很多企業和前員工之間都是這種特別尷尬的關系。很多人都說,培養人才是最不劃算的一件事,因為一旦這個人才離職去創業,就會成為自己最大的競爭對手。所以,這成為中國企業發展的一個怪局,大部分中國企業都不愿意培養人才,而愿意去挖人,因為培養人才需要花很大的精力,培養出來之后這個人就會離開你,甚至跟你干同樣的業務。這就是中國企業普遍做不大的原因。
比如,那個拜托我不要給他的前員工講課的老師,他就想守著他那個攤,再做大他就不行了。后來,我勸了他很久,要他為更大的市場考慮,慢慢去學習“聯盟”這個概念。
招聘時最應該問的兩個問題
怎么樣解決這種尷尬的局面呢?首先從招聘開始。在招聘的時候,當一個年輕人跑來跟你說:“我想到你們公司來工作。”你也覺得這孩子不錯,打算要他的時候,你要問他這樣一個問題:“你到咱們公司打算干幾年?”
他可能有點愣,會說:“我……我打算干一輩子。”凡是打算干一輩子的,你怎么回答他?
“我們這里不招要干一輩子的人。”想干一輩子的人是想在這里干嗎?養老。所以,我們不能夠招要干一輩子的人。
你要告訴他:“人生很漫長,咱們互相之間也不是很了解,你剛到我們公司來應聘,所以對我們公司的情況也不太清楚,我希望你對你的人生能夠有一個規劃。如果你有一個規劃,你覺得最起碼能在咱們公司干幾年?”讓他想想看。
如果他是一個有想法的人,他也許會回答:“四年吧。我覺得無論怎么樣,無論發生什么事,我最起碼能夠干四年。”
第二個問題更重要,你要接著問他:“四年以后,當你離開咱們公司的時候,你希望自己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
一個員工在一家公司工作了三四年,他最大的收獲是什么?肯定不會是工資和獎金。發的那點工資和獎金早就花光了,所以那點錢對他來講只能養家糊口,絕對不是他最大的收獲。他最大的收獲一定是他自己的成長,他成為一個不一樣的人,他擁有了更多的社會資源,他擁有了更多的經驗,他擁有了更多的技能,他的價值觀得到了提升。
但是,為什么我們的員工跟我們談起任何事總是說:“這件事有沒有錢?有沒有加班費或者補貼?”我們過來人都知道,那點錢對一個人來講并不重要,但是我們的員工卻總是盯著那么點兒錢,原因是什么?很簡單,因為沒有人告訴他,他還應該有一個更大的目標。
我有個師弟是麥肯錫的合伙人,他告訴我,麥肯錫的人力資源部門在招聘的時候,一定要問應聘者這樣一個問題:“當你離開麥肯錫的時候,你下個目標是哪家公司?”凡是有目標、有理想的人,才會珍惜眼下的工作,好好地工作。
“四年以后,當你離開這個公司的時候,你希望自己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這個問題就能夠把員工點燃。
你的價值取決于什么?
什么叫作“把員工點燃”?我在樊登讀書會講過一本書,叫《干法》。這是一本特別經典的書,日本的稻盛和夫先生寫的。稻盛和夫先生是日本唯一一位在世的“經營之圣”,他創辦了京瓷、日航、第二電電,全都是世界500強公司。老先生七十多歲的時候患了胃癌,還出來重整日航,在此做成了世界500強,是特別厲害的一個人。
在《干法》這本書里,稻盛和夫把員工分成三類,第一類叫自燃型,就是自己劃個火柴就能把自己燒著了。自燃型的人,不用任何人管他,他自己就會玩命干。
第二類叫點燃型,你給他做做工作、談談心,然后劃根火柴燒他一下,就能把他燒著。
第三類叫阻燃型,你拿火焰噴射器噴他,噴完他還是原樣,就像陶瓷做的一樣。我們生活中就有很多阻燃型的員工。
我有一個朋友,在雜志社當編輯,經常跟我抱怨:“你知道嗎?我現在練成了一招。”
我說:“什么招?”
他說:“我編輯任何文章,只用三個組合鍵,就是Ctrl+V、Ctrl+A、Ctrl+X,多一個我都不用。”
我問他:“你干嗎這么挑戰自己?”“我要對得起單位給我的那份錢。因為老板給錢太少,所以我只用Ctrl+V、Ctrl+A、Ctrl+X這三個組合鍵,就把這份工作對付了。”
我問他:“你這樣做編出來的文章好嗎?”
他說當然不好了,只能算湊合。
我說:“那你的水平這幾年是進步還是下降了?”
“下降得厲害,我現在出去找工作都找不著。”
“那你何苦呢?你讓自己的水平不斷地下降,然后整天Ctrl+V、Ctrl+A、Ctrl+X跟老板這么對付,為什么要讓自己的身價不斷地貶值呢?”
你們知道他說什么?他說:“我有什么辦法?誰讓他只給我那么點錢?”
大家明白這個死循環了嗎?因為老板只給這么點錢,所以他只能湊合;他這么湊合,所以老板討厭他,就給他更少的錢,于是他就倒霉了。
我們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例子?說句實話,到處都是。還有很多人把這叫作“職業”,說:“我這個人是很職業的,給多少錢辦多少事。”這叫職業嗎?這是職業殺手的職業:你想要誰的腿,給我8000元;想要誰的命,給我2萬元。而我們作為一個打工者,老板只給我們8000元,我們能不能干2萬元錢的活?老板給我們2萬元,我們能不能干10萬元的活?
你的價值不是取決于老板給你多少錢,而是取決于你創造了多少價值、你的能力有沒有得到提升。這是很重要的一個道理。但是,為什么我們生活中有那么多人,就像我這個朋友一樣,本身是很優秀的人,當年高考成績也很好,上了很好的學校,現在會是這樣的心態呢?
說到底,中國的教育提供的就是一個不合格的產品。全世界的教育流派,不管是蒙臺梭利還是薩提亞,核心都是一件事:塑造一個人獨立完整的自尊體系。一個人的自尊是來自內在的,尊嚴感不是來自于別人怎么看自己,不來自跟別人怎么比較,不來自別人怎么對待我,而是自己該做什么就做什么。
孔子就是這樣的人,用他的話說就是“行所當行”,就是你對我好,我對你好;你對我不好,我照樣對你好,因為對你好是我的需求。
當一個人有了獨立完整的自尊體系的時候,他才會去做自己應該做的事,而不是因為別人怎么對他,所以他故意要做那些跟別人對著干的事。而我們的教育從幼兒園開始,就破壞了孩子獨立完整的自尊體系,我們的辦法就是排名,跟別人比:你看他們家怎么樣,他的成績多好;他考了211或者985大學,你只考了個二本。總要找一個對比的對象,所以我們獨立完整的自尊體系基本上喪失殆盡。
很多人高中畢業的時候都會去燒書,把所有課本、習題、試卷付之一炬,因為他們痛恨學習這件事,他們從學習里面根本找不到本應該有的樂趣。這就是為什么我們的很多員工,整天在拿老板怎么對自己,來決定自己該怎么做。
你希望自己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
“四年以后,當你離開這個公司的時候,你希望自己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這個問題我問過樊登讀書會所有員工,我相信羅振宇也都問過,因為他是我們的會員,《聯盟》這本書對他的管理有很大的影響。
這個孩子想了想,也許會說:“四年以后,當我離開的時候,我希望我能夠成為一個店長,您覺得行嗎?”“很好。那么在這四年時間里,我會努力地培養你,盡量讓你成為一個店長。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可能會鍛煉你,可能會安排你出差,安排你參加培訓,有時候還要加班,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很多公司在招聘的時候,最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把自己的公司描述得特別好:咱們公司的工作其實沒有那么累,還有五險一金;咱們公司中午午飯都報銷或者免費的自助餐特別好;咱們公司男女比例合適,你來了還容易找到對象。當你用這種方法吸引員工加入的時候,請問你找來的是一群什么人?他們是沖著北京戶口、沖著免費午餐、沖著能找著對象、沖著壓力沒那么大來的,他們就是來玩的,是來休閑的。
馬云講過一個觀點,我特別認可。他說公司在招聘的時候,一定要對員工壞一點,要告訴他在這個公司工作不容易,事情特別難做,有時候還會遇到屈辱,別人會誤解你,而且咱們公司加班是常事。但是,我們要一塊兒改變世界,你愿意加入嗎?這時候,你招來的人,是那群想跟你一塊兒改變世界的人,而不是沖著免費午餐來的人。
所以,當這個員工說他想要成為店長的時候,我們不要那么輕松地許諾他:“沒問題,我一定讓你當店長。”應該讓他知道:“這是一個很困難的過程。這個過程當中,我會鍛煉你,會給你機會,會讓你出差,會讓你加班,會讓你參加培訓,但是我會盡我所能幫助你達成一個店長所需要掌握的知識。”這是我對你的承諾。
“那么,你要為我做什么?你現在進了這個店,你要幫我把這個店的業績做起來,你要讓這個店的客戶服務滿意度提高。”
雙方達成共識之后,可以簽一紙協議。這份協議上記載了員工對公司的承諾以及公司對員工的承諾。請注意,這份協議沒有法律效力。
為什么要簽一份沒有法律效力的協議呢?這個員工剛開始鉚足了勁去干,后來有沒有可能突然又松勁了呢?不可避免。因為很多年輕人就是這樣的,一旦熱情勁過了,會慢慢地有點滑坡,有點松勁,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這時候,你如果把這份協議拿出來跟他說:“你看,你當年是跟我怎么承諾的,你對得起我嗎?”當你用這份協議威脅他的時候,你又把他從主動型人格變成了被動型人格。所以,這份協議僅僅是起到一個作用,那就是備忘,咱倆都記住,咱們互相之間是有承諾的,那么就好好干吧。
當你在這四年時間里,讓這個員工加班、出差、去做一些他覺得壓力很大的事,他還會覺得是你在整他嗎?他會不會抱怨?他知道老板這是在鍛煉他,在幫助他實現成為一個店長的目標。
如果員工松懈了,可以過來提醒一下:“還記得咱們的目標嗎?咱們的目標是要做店長哦,加油!”這就夠了,然后讓這個員工不斷地努力,去把這份工作干好。
這就是聯盟的第一步,我們首先得在招聘的時候把好關,要讓員工知道,他來這兒的四年是有目標的。
在這里,我不得不提到另外一本書,《商業的本質》。這本書里有很多有用的東西,其中有一點我印象特別深,杰克·韋爾奇說:“你一定要對員工要求得足夠嚴格。”因為這是對員工負責,員工一天的24小時,有十幾個小時是在吃飯、睡覺,所以他一天能夠用來投資的時間只有八九個小時。員工把這八九個小時投資在了你身上,他不是來這兒領工資的,而是來這兒投資的,他每天把人生的八九個小時投資給這家公司,所以你要為投資人負責。你要為這個員工負責,要讓這個員工得到他應得的回報。
這個觀點是不是跟《聯盟》這本書連起來了?你要讓他知道,這四年時間里,你每天投資八九個小時在咱們公司,就要有所回報,你的目標要搞清楚。所以,當員工找到一個目標,說我的目標是要成為一個店長的時候,他才不會覺得那些加班是浪費時間。
喬丹和他的老板有沒有目標?喬丹說:“我的目標是成為史上最偉大的球員。”老板說:“很好,那這樣,你給我得兩個總冠軍,我培養你成為史上最偉大的球員。”然后,喬丹就玩命地打球,這個老板就開開心心地捧他,最后大家達成了一個雙贏的結局。
這是聯盟的第一步。
第一種情況:員工想要留下怎么辦
領導力的課程里面有一個非常基礎的知識:什么叫管理者?很多人做了很多年管理者,都不知道什么叫管理者。
管理者的定義就是,通過別人來完成工作的人。很多人不知道這個定義,所以遇到任何事都說:“這個放著我來!”男性管理者尤其喜歡這樣,因為男人最需要得到的就是被需要的感覺,特別喜歡聽別人說“我特別需要你”。
所以,當一個男人有這種意愿替別人做事的想法的時候,他就會特別累,整天替人干這個干那個,還得把別人訓一頓。最后我們會發現,凡是替員工做了很多事的老板,通常跟員工的關系都不太好,因為員工覺得不被信任、不被欣賞,所以不僅不會感謝老板,還會覺得他擋住了自己前進的道路。
所以,只要你是個管理者,你身上永遠都有一個最重要的責任,就是培養他人成長。在這四年時間里,你的任務就是培養這個員工成長,努力幫他實現想要達到的那個目標,做店長。
到了三年半的時候,你要再跟他談一次話。你把他找來問:“你看時間過得這么快,轉眼就三年半了,怎么樣?找著下家了嗎?”
這個員工說:“沒有,還沒找到下家。咱們公司挺好的,我還想接著干,不想走了。”
這時候,你要嚇唬他一下,說:“世界那么大,你不想去看看嗎?”
他說:“我不去,真不去。”
這時候問他什么呢?問他:“這次你打算干幾年?這次的目標是什么?”
這就叫任期制,一個任期接著一個任期地談下去。
第二種情況:員工要跳槽怎么辦
另外一種不太順利的狀況是,這個員工跟你說:“老板,我找著下家了,就在對面那座樓上,那個公司以前是咱們的甲方。”人家要跟著甲方跑了,怎么辦?
這時候,你就大氣一點,不要扣人家的社保、保險之類。跟他說:“很遺憾,你真的要走了,不過這也說明咱們這四年的培養是有效的,最起碼給你店長的待遇了吧?很好,祝賀你!我會親筆給你寫一封推薦信,我要把你所有的優點都寫出來,要讓他們知道咱們的人有多么優秀。去了好好干,別給咱們丟人,有任何問題,隨時可以回咱們公司聊天。咱們公司就是你的大本營,咱們永遠都是朋友。可是還剩半年多的時間,我想拜托你一件事,幫我培養一個接班人。”
用半年的時間培養一個接班人,我覺得時間很充裕。讓他培養一個接班人,他會不會幫你培養呢?一定會。這時候,還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你要跟他說:“除了推薦信之外,我還要通知你一下,你可以加入咱們公司的前員工俱樂部了,享受前員工的福利。”
什么叫前員工福利?比如,我們公司的前員工可以給我們公司介紹新人加入,只要介紹一個人加入,就會得到一筆獵頭費;因為前員工對公司的業務非常了解,所以他可以假扮神秘訪客,來提升公司的效率;前員工還可以享受員工內購價格;如果公司有大的Party,前員工可以來參加;假如公司談下來一個學校,可以讓員工的孩子們上幼兒園、小學,前員工也可以享受這個福利。這些都是邊際成本很低的事,你讓前員工加入進來,讓前員工感到他并沒有離開這個公司,這個前員工聯盟就會具有凝聚力。
在這方面做得最好的公司應該是寶潔,寶潔的前員工俱樂部叫作“寶潔商學院”。我有很多師弟、師妹都在寶潔工作,我也參加過他們的活動。你知道寶潔的人見了面互相怎么說話嗎?他們會互相問:“你是哪一級的?”他們把寶潔當作了一個學校。
寶潔的待遇不算特別好,所以寶潔的離職率很高,但是寶潔的培養很好,所以寶潔的人出來以后都干了很好的工作。我認識那么多從寶潔離職的人,幾乎沒有聽過一個人跟我抱怨寶潔,沒有一個人告訴我寶潔是一個爛公司。所有人還會跟我說:“你還要買寶潔的產品,洗發水就是好。”類似這樣的話,還在給我做營銷。
寶潔的前員工聯盟有25萬人,就是說有25萬人都被他們管理了起來。而LinkedIn的前員工群有15萬個,涵蓋了美國98%的世界500強企業。想想看,LinkedIn想要在哪個公司找一個熟人,是多容易的一件事,因為他們全部都在網上待著。
中國也有很多做得不錯的企業,比如阿里巴巴。馬云有一句名言:“一天的阿里人,就是終身的阿里人。”我很欣賞這句話。我有一個同學是跟著馬云創業成功的,他在阿里巴巴的工號是70多號。公司一上市,他就變成了億萬富翁。
他們公司有一個特別大的大廳,據說能夠容納上萬人,馬云每年都會在這里做一個前員工聚會。能夠被邀請回來到阿里巴巴總部進行前員工聚會的人,都會覺得特別光榮,因為馬云會親自對他們演講,然后大家分享、吃飯、聊天。他們自稱“阿里系”,他們愿意投資彼此的公司,因為他們知道大家的價值觀是一致的,做事都很拼,這就變成了一個特別大的資源池。
有一次,我在一個論壇上講了這件事,結果底下一個騰訊的人就不高興了,他說騰訊也有這個東西。其實華為也有,他們都愿意管理自己的前員工聯盟。當你能夠這樣對待你的前員工的時候,請問:對現任員工有沒有影響?對現任員工會是好的影響,還是壞的影響?
你們站在員工的角度思考一下,看到老板這樣對待一個離開的人,那么你會認為老板是一個什么樣的人?肯定會認為老板的格局足夠大,老板是真對我們好。所以,老板之前說的話是可信的,咱們現在好好干就行了,將來有一天,也可以跟老板成為朋友,也可以成為前員工聯盟中的一位。
但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夠進入前員工聯盟的。如果你讓老板完全失望,根本沒有達成之前設定的那個目標,根本不在意你對老板的承諾,那么,你就沒有推薦信。在國外的公司,沒有推薦信是一件非常嚴重的事,而且這一點在中國也會變得越來越嚴重,為什么?隨著中國的創業者越來越多,我相信中國的企業管理會不斷地升級。
為什么中國企業的招聘總是亂糟糟的?因為沒有人太在意招聘這件事。而當我做了好幾個公司以后,我才發現招聘是最重要的一步。
在國外,你拿了推薦信和簡歷到一家公司,人力資源部不光會給你那個寫推薦信的人打電話確認真假,甚至會給你原來的公司打電話,隨機找別人問你在那兒的表現到底怎么樣,一定會做背景調查。
前不久去日本,一個日本人跟我說,他不能理解為什么在中國會有人騙人。他們覺得在日本騙人是非常嚴重的事,一旦你在公司里騙了老板,你在公司里應付做事,讓老板開掉了,是特別嚴重的事,你這輩子就完了,因為每個公司雇人的時候,都會去前一個老板那兒打聽。中國遲早會形成這樣的商業氛圍,慢慢地,人們就會重視他在雇主那里獲得的口碑。
所以,你要告訴他:“不是所有人都能夠進入前員工聯盟的,表現得好才能夠進入這個聯盟。”這樣,現任員工也會拼命地好好干活。
同樣的道理,請問這個離開的員工會不會恨你?會不會說你的壞話?當你邀請他加入前員工聯盟,還給了他這么多福利以后,他是不是會走到哪兒都說,這家公司是一個不錯的公司?
對公司的口碑影響最大的人不是客戶,客戶說你的公司不好,別人還有可能不信。如果這個公司的員工說這個公司很亂,很坑人,別人一聽就會信。怎樣能讓離職的員工依然說你的好話?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這就是你的口碑管理。
這個離職的員工有沒有可能給你繼續帶來生意?因為他對你的業務非常熟悉,他出去以后認識的人更多了,所以很有可能成為你最好的兼職業務員。
每個員工都應有創始人心態
我每次講完領導力以后,就會有很多學生來問我:“樊老師,你看這個案例,這個孩子怎么不努力?你看這個,我給他提的要求,他怎么就做不到呢?”他們總是對員工提出特別多的要求,希望員工能夠做到。我發現其中有一個根本性的問題:你有沒有考慮過這些事對這個員工的好處?你有沒有考慮過這個員工在你們公司的發展?你是否只想讓他老老實實地當工具?
大部分企業都希望員工不要走,都希望員工老老實實地待在一個地方不動,這樣人力資源成本就會下降,公司就是穩定的。但是,你只能留住庸才。
硅谷產生了那么多那么棒的公司,但是硅谷的人員流動性非常高,一個人干上兩三年就會跑掉。但是,在《聯盟》這本書里,里德·霍夫曼說:“硅谷的秘訣到底是什么?就是每一個員工都有創始人心態。”
不管你要不要創業,都得有創始人心態。你得覺得我做這件事,是在做一項偉大的創造,不是為了養家糊口,坐在這里混日子。所以,打造前員工聯盟,對于現任員工和已經離職的員工來講,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而且,可以大幅地提高在職員工的士氣,因為大家知道老板是玩真的,老板不是來假的。
有一個很有趣的案例,我在某大型國企上課時,我講完這個觀點,底下第一排坐著的老板突然“啪啪啪”地拍起了大腿。我說:“你怎么反應這么強烈?有什么問題嗎?”他說:“哎呀,你這課我聽晚了。之前有個員工就沒管好,弄得現在很糟糕。”我說:“是什么人,搞得你這么焦慮?”
這個人叫任正非。任正非從這家公司走的時候,公司就是各種卡他,反正總之弄得特別不愉快。任正非到現在都不提這個碴兒,從不說自己跟這家公司有關系,就鬧得這么別扭。
他說:“我們當年那么有錢,如果給他投200萬,占華為10%的股份,現在還用蓋樓嗎?都可以當首富了,可是沒做。”
他剛說完,旁邊的副總就說:“還有一個呢,你忘了?”第二個人就是碧桂園的老板楊國強。這家國企到最后都沒有與前員工形成一個良好的聯盟的關系,反過來變得水火不容。他們后來總結了一下原因,就是因為公司沒有前員工聯盟,而且打了很多前員工官司。
有一家公司在這方面做得特別棒,航空航天部有一家公司叫771所。這是一家微電子公司,是一家特別有名的三線公司,是一家軍品、民品都做的公司。
這個公司為什么做得特別好?公司當年有一個員工,50多歲了,要離職創業。他們的老板沒有讓他離職,說:“這樣吧,我們投資給你,你去創業。你要是做成了的話,就算是咱們公司的一點股份。”這個員工同意了,因為那時候都沒錢。他從公司拿了錢跑到深圳去創業,做了一家公司。這個中年人叫侯為貴,這家公司叫中興。
所以,771所現在每年都會有分紅,只要中興一發分紅,771所所有員工都發獎金,日子過得特別爽。你看,當年的一筆投資只要成功了,你的前員工聯盟只要打造起來了,就行了。
第三種情況:員工要創業怎么辦
第三種情況是,這個員工說:“老板,我沒有找到新的工作,我也不想找工作了。我現在決定了,我要創業。”
員工要創業了,怎么辦?這時候,你要問他,需不需要幫助。當然,前提是你認為這個員工是不錯的,你可以問他需不需要幫助,能不能投資,讓你入一股,你會幫助把它做得更好。
這就是個創業平臺的搭建。為什么LinkedIn的老板里德·霍夫曼會寫這本書呢?我們必須提到另外一個很牛的人,這個人叫彼得·蒂爾。彼得·蒂爾創立了一家公司叫PayPal,就是美國的支付寶。他在1999年就搞出了PayPal。
彼得·蒂爾被稱作“硅谷的創業教父”,他的公司并不是硅谷最大的公司,PayPal后來被Ebay收購了。但他為什么能夠被稱作“硅谷的創業教父”呢?因為他確實太牛了,他們公司的一個員工要出來創業,他說:“行,沒問題,我給你投資。”這個員工就去創業了,創立了一家公司,就是LinkedIn。
他們公司又有個人說要創業,彼得·蒂爾又給他投資,干了一個公司叫Facebook。他投了Facebook50萬美元,后來的回報是70億美元。
后來,他們公司又有個人出來說:“老板,我要創業。”沒問題,繼續投資,這個人就是Youtube的創始人陳士俊,是我們華人。那個送人上火星的Space X公司,也是他們公司的人出來創業搞出來的。
還有一個更牛的公司叫特斯拉,他也是股東。包括美國的大眾點評網YELP,也是彼得·蒂爾的投資項目。他從來不會阻止任何一個員工去創業,他會入一股,然后扶人上路。
你會發現,當一個老板的格局是希望員工成功的時候,員工才會不斷地冒出來。
我知道很多人也都想投資,想做點一級市場,想做點股權投資什么的。我投資過很多公司,我的投資基本上沒有虧過,大部分投資都賺了上百倍。你們知道投資給什么樣的人最靠譜嗎?
很多人說,投資給熟人最靠譜。你二舅創業,你會投資給他嗎?你表哥創業,你會投資給他嗎?肯定不投資,不是所有熟人都能夠投資的。
投資給什么人最靠譜?投資給你的同事最靠譜,因為你知道他們是怎么干活的,你知道他們工作的狀態,你知道他們的思維模式,你跟他們開過會,你相信他能夠把這事做好。所以,孵化自己的員工去創業,這是最靠譜的方法。這和徐小平老師做的那種撒種子一樣的天使投資是完全不一樣的,他們要求的是成功率。
彼得·蒂爾的投資原則就是,他絕對不會亂撒種子,他投任何一家公司,一定會把自己的所有資源配置上去,讓它成功。想要了解這部分內容,可以看《從0到1》這本書,它跟《聯盟》都是奇點系列里的書,是2015年最火的一本商業書籍,能夠讓你充分了解彼得·蒂爾的心智模式,了解他是怎么看待這個世界的。
總之,四年期滿的時候,這個員工無非就是四種情況:接著干、離職、創業,或者他表現得特別糟糕,被你開掉。如果他表現得特別糟糕,被你開掉,不再續約了,那就沒有前員工聯盟的獎勵了。我們就打造出一個這樣的聯盟來,這就是《聯盟》這本書的最核心的精髓所在。
所有員工都要如此對待嗎?
有人會問:“所有的人都要這樣對待嗎?我手下有那么多人,我一天到晚得忙死。”不是所有的人都要這樣對待的。
《聯盟》這本書把員工分成了三類,第一類員工是創始人、合伙人、股東,這些人不用管,因為他們拿著錢進來的,所以好好干就OK了。
第二類是初級員工,比如麥當勞里收款的、后廚炸雞翅的,只需要給他們足夠的培訓和考核就好,因為他們所做的工作是簡單化的,這種人不要緊。
“聯盟”這種方法要管理的最主要對象是誰?就是核心的中堅力量,公司里的中層人員。當你把這些中層力量管理好的時候,你會發現你的公司在不斷地孵化、不斷地變大。
我要推薦一個我和羅振宇共同的朋友,宗毅。他自己摸索出了一套裂變式創業的方法,在公司內部孵化出了十幾個非常優秀的公司。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聯盟”的概念。所以,我們要學習騰訊、阿里巴巴和華為這樣的公司,下功夫去打造聯盟這個體系。在考慮公司的發展的時候,不要忘記了員工的發展,一定要讓員工知道他的目標和你的目標并不矛盾,目標是一致的。你要得總冠軍,他要成為最偉大的球員。他在你的公司里工作,最大的收獲不是來自工資、獎金,因為你給他發再多的工資,他在北京也買不起房子。他想要在北京買得起房子,必須得創業成功一次。所以,他在這里最大的收獲、成長,來自他成為一個靠譜的人,一個可以去創業的人,甚至你可以成為他的天使投資人。
《聯盟》這本書對我和我周圍的人的影響都非常大,我常跟我的員工們講:“如果你們想掙快錢的話,你可能還不如出去開Uber(優步)。你玩命開,一個月掙兩三萬元都是有的,咱們公司只能給到八千、一萬元。要不要去開Uber是你自己的選擇,但是在這兒如果4年干下來,我希望你能成為我們的創始人之一,你愿不愿意跟我們一起用讀書的方法來改變這個世界?”
這時候,我發現員工們愿意做這件事的激情是發自內心的。他們加班不需要我要求,他們覺得必須加班把這件事干完,他們會樂于享受這件事。
中國社會目前最缺的東西,就是每個人能享受自己的工作,我們每個人都是苦哈哈地工作,目的就是為了攢夠去旅行的錢。這是特別要命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會讓我們永遠痛苦下去。一個人一定要學會沉浸在自己的工作中,快樂地去享受它,當然,這需要聯盟的幫助,得讓你知道公司的目標和個人的目標是可以達成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