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五年級的時候,才接觸到第一本課外書,借閱同學的。發黃發黑的紙頁,連封面都不見了,左側隱約印著《苦菜花》.依稀記得那本書講述了那個戰亂苦難的年代里一位偉大苦命的母親。
小學六年級的時候,母親帶著我到鄉里百貨大樓,買下生平一本課外書《小學生得獎作文大全》。
初中的時候,接觸到大量的課外書,金庸,古龍,梁羽生的武俠小說,瓊瑤的言情小說,即”泛濫成災”又有幸得閱。在那個社風與校風混亂的年代,唯有看書能讓人安靜。
所有看的小說都是同學之間傳閱的,有上冊沒下冊,有時只看了中冊。借書那種渴求的眼神,那怕是平時很討厭的男生,問借書的時候也做強顏歡笑,低聲下氣,無奈自己又沒錢買書。
借來的書,在規定時間里要看完,因為下一位同學還等著呢。只能上課時間看,慶幸長得高坐在后面老師也比較難發現.有時正聚精會神,全神貫注地沉浸書中,老師突然從前面伸出一只手來,頓時魂飛魄散,滿臉惶恐。惶恐的并不是被老師發現自己上課看課外書,而是書被會沒收,還不了給人家,下次再借書就難了。
被老師收走的書,總有同學會有辦法向老師要回來的,所以每次上課看課外書變得格外小心了。
在那個“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時代,鄉里唯一的一所初中,升學率不到10%。學校里常有拉幫結派,打架斗毆的現象。有時上課,后面幾排課桌是空的,老師也無能為力,一個班差不多有90個學生,擠滿了教室的角落,對于不想學的學生只要不出事,基本上就不管了。
就這樣,初一的期未成績從考入時的前三跌到末十,母親極為震怒,又打又罵,仍然我行我素。在文科成績能保持及格,理科成績以個位數顯示的日子里渾渾噩噩的度過了初中三年。
職高一年級的時候,在縣城,住宿了,家里也會給些零用錢了。
縣城有幾家書店,可以免費看一段時間,看久了老板也不高興。星期六日的時候,約上同學或者獨自一人去書店看書,有時也會買上一兩本書,以博得老板歡喜。
就是在那個時候,接觸到了三毛的書籍,仿佛一下子找到心靈的知音。即使省吃儉用,拆東墻補西墻也要買她的書回來看。所有三毛全套的書都買了,感受著她在沙漠里生活的氣息,以至于看的時候情不自禁,淚流滿面......,恨不能穿越千山萬水與她相遇相識。
正經的書是實在讀不下去了,終身學歷職高肆業,在18歲生日的第2天,踏上社會走向獨立。
走上社會后,才知道書到用時方恨少,沒有學歷只能做普工. 沒日沒夜的加班勞作,剝奪了全部的時間,有時整月整月的不出廠門,看書成了奢望,集體宿舍會準時關燈。
換了工作,時間多一點的時候,也會上書店看書,張愛玲,蘇青,賈平凹,卡耐基的都會買一些來看;小攤上的《深圳青年》,《讀者》,《青年文摘》。最愛看的是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反復看了好幾遍,平凡的世界里真實的人生路。
胡曉梅的《夜空不寂寞》,大膽犀利的語言,剖析著城市夜空中寂寞的心靈,如一輪明月,照亮著人的內心,給人慰籍和方向。不知什么時候這檔節目后來就不播了,語言最能溫曖寂寞的心。有時我在想,如果胡曉梅的節目還在,富士康那些縱身跳下的靈魂在生前是不是嘗試去找心靈的安慰,排解內心的苦悶,從而改變想法,不跳樓了呢。也許吧
戀愛結婚生子后,家庭的瑣碎,工作的繁忙,看書也沒了興致。所看的書也就是給孩子的課本上簽名時翻看幾下。
微信興起的時候,公眾號里最先訂閱的是《立方讀書》,后來的《悅讀》,都是跟讀書有關的,有些推送的文中介紹的書單里有一些是少年時看過的。
所幸的是,少年時愛看書,人到中年還沒有完全放下. 上上周趁著當當網暑假打折活動,一下子買了四本英文原著。雖然現在看原著很吃力,但只要保持學習的心總有一天會全部看懂的。
那些年看過的書,在心里種下了根,武俠書讓自己具有正義感,性情豁達;言情讓自己善解人意;雜志讓自己內心豐滿;勵志書讓自己內心強大;散文又讓自己生活隨意不拘泥。
看書是一種興趣,即能怡養性情,又能讓人變得有趣,不無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