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單車面市以來,被冠上“國民素質照妖鏡”的頭銜,更多的聲音是在質疑國民素質為利民設施帶來的傷害;清明節過后,深圳灣的單車停放似乎為共享單車模式弊端探討拉開了序幕。有人說,共享單車是在資本與營銷的驅動下才有了空前的繁榮;有人說,共享單車的命運將和滴滴快車成為孿生兄弟;有人說,假期+免費也許成為共享單車形象受損的最后一根稻草。
共享單車在資本的與營銷的驅動下走向繁榮,資本與營銷的作用任誰也不能否認,但其對單車的驅動和對快車的驅動卻又本質的不同。當快車補貼、優惠當道時,用戶舍棄的是擁擠的公交、地鐵,最后1公里的步行。他們選擇了更為舒適、便宜、快捷的快車,這里包含金錢成本、時間成本、精力成本。他們選擇的是綜合性價比,讓所有的出行體驗飛躍的綜合性價比,其中任何一個指標的攀升,都可能導致他們放棄,最終留下有真實需求的用戶。而單車與其不同,單車用戶更多選擇的選擇是方便、快捷、時尚,免費會成為首次使用者的催化劑,但它不能成為是否棄用、續用的絆腳石。最為重資產的共享單車,車輛投放密度、舒適度、維護及時性是競爭中的一些關鍵點。雖然最后依然會受到相關部門的監管,但創傷程度與滴滴還會有很大的不同。
“”假期+免費“”成為形象受損的最后一跟稻草,個人覺得并不成立。假期的特殊性將單車聚在一起,造就了深圳灣的“風景”。如果將單車的定位系統數據在特殊時期用于疏導人群,該現象會得到一定緩解,但為景區相關工作人員增加工作壓力是難免的。
凡事有利有弊,監管也許會讓它變得更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