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一年級,班里元旦晚會,有位男老師唱了《流浪歌》,以此獻給自己的媽媽。多年過去時,我聽著降央卓瑪的《鴻雁》,便是他當時的心情。離家的人總是容易想到家鄉,念到家里媽媽做的飯菜,那揮之不去的感覺和味蕾。
工作之后,只有在節假日時,才會踏上回家的列車,列車那邊有等待我的奶奶和老媽。從前一晚的一再叮囑早起趕車,到出發日每隔一小時的短信聯絡,最激動的莫過于剛走進家門的熟悉感。熟悉的院子、熟悉的家人、偶爾不熟悉的家具布置,熟悉的飯菜、熟悉的噓寒問暖。只要逢我回家,餐桌上必有一盤餃子,那是家鄉待客禮儀的最高規格,沒有之一。
小時候,父母太忙,忙于生計,所用的飯菜只停留在吃飯、充饑、飽腹階段,餃子只是大節日里的一像禮遇。和面、剁肉餡、搟皮、包隴,老媽一氣呵成,第一鍋必定是給老爸和弟弟的,好東西一定要給長輩,弟弟只是年齡太小順帶沾光。第二鍋,便是我和妹妹的,也許第三鍋才輪到老媽。那是,我對餃子是既愛又討厭,因為好吃而愛,因為感覺麻煩而厭。在我看來,老媽一整個上午都站在廚房叮叮咣咣,實在太辛苦,還是最后一個吃到餃子的人,這種辛苦我不背。
進入高中生活,每個周末只有可憐的半天休息時間,還好沾二姑和姑父的光,每個周末下午可以開個小灶,放學后便能吃到熱氣騰騰的餃子。每個周末,餃子,三年,從無間斷。再好吃的東西,吃多了也會膩,更別說是連續三年,每次一大碗,二姑和姑父似父母般坐下來邊吃邊聊,聊家里的最近的事情和我學校的生活。這時光,幸福又痛苦,因為分量太大,不好意思剩飯,每次都是將最后的三分之一餃子應塞進肚子里,餃子在好長一段時間成為我心里的陰影。
后來,吃餃子成了隨時可實現的事情,還可以自由選擇蓮菜、芹菜、茴香餡的,因為唾手可得,便沒有了幸福感。白菜大肉、芹菜大肉、蓮菜大肉、茴香大肉、三鮮(海鮮)、素餃子(韭菜雞蛋),吃來吃去,感覺還是欠點啥。選擇的機會多了,反倒感覺味道上都不如老媽包的香,那個香是肉爛溢出的香。剁好的肉餡下鍋炒,加以飛過水的熟蘿卜丁,翻炒,加以佐料,后來我嘗試做過一次,味道平平,餃子吃出了包子味。
過去,我會納悶,國人為何把時間浪費在吃吃喝喝上?有這時間可以做更多有意義和價值的事情!近而立之年后,才慢慢領悟到我們的感情于一桌一蔬一湯之中,默默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