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薛兆豐經濟學講義》的內容來源于薛兆豐在“得到”APP上開設的在線經濟學課堂《薛兆豐的經濟學課》。
“我的愿望是,每個中國人都能體驗經濟學帶來的樂趣,具備經濟學的思維。”薛兆豐在本書扉頁中這樣寫道。
“用經濟學的思維方式,理解現象背后的經濟邏輯,做復雜世界的明白人。”這句印在書封上的話,更明白吐露了薛兆豐授課講義的用意。
《薛兆豐經濟學講義》采用大量鮮活的事例,較為系統地講解了經濟學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
【框架結構】
作者說,“人類面臨著四大基本約束:東西不夠、生命有限、互相依賴、需要協調。人類社會的種種現象和制度安排,無一不是為了適應這四種基本約束而衍生出來的。”
本書的框架結構與這四大基本約束大體對應。
全書共10章118講。
其中第1—5章,主題分別為“稀缺”“成本”“需求”“價格“”權利”,對應的是“東西不夠”的基本約束。
第6-7章,主題分別為“耐心”“供應”,講的是引入時間維度后,選擇、需求、價格、權利的變化,對應的是“時間有限”的基本約束。
第8-9章,主題分別是“信息不對稱”“合作”,對應的是“互相依賴”的基本約束。
第10章,主題是“協調”,講的是眾人如何彼此影響,對應的是“需要協調”的基本約束。
【閱讀感受】
1.假設之學
經濟學是假設之學。
作者在本書的后記《何為地道的經濟學思維》中講了個譏諷經濟學家的笑話。在一孤島上要打開食物罐頭,物理學家說我能算出打開這個罐頭需要多大的力;化學家說我能制作些火藥把它炸開;經濟學家說,假定我有一把罐頭刀,我就能把這個罐頭打開。“這就是經濟學家的本事,別人是提出一套解決問題的方法,而經濟學家只會假定問題已經解決了”。
作者說,經濟學家太喜歡假設,但在討論現實問題的時侯,有些問題、有些條件,我們永遠不能假設它們不存在。因為事實上它們是時刻在起作用的。 比如,競爭是有成本的;信息是不對稱的; 對新的情況作出應變和調整,是需要時間的。
但從某種角度說,經濟學就是假設之學。
經濟學是建立在“人是理性的””這一認識基礎之上的。它假設人是理性的。每個人都想用最小的代價來獲得最大的利益。
同時還有一種說法,說經濟學是建立在人性自私的基礎上的。它假設人是自私的。會有一只看不見的手,讓他的自私自利推動社會福利的改進。
對此,我曾深信不疑。至少,當年我攻讀經濟學本科時,就是這樣將這兩個假設前提視為理所當然的事而照章全收的。
而薛兆豐說,人本理性、人本自私都不能作為經濟學最基本的假設,因為人不一定是理性的,人也不完全是自私的。那么經濟學這棟大廈應該建立在什么樣的基礎上才最穩固呢?答案是:稀缺。因為稀缺是一個基本事實,是人類始終面臨的基本約束。
在此,我先不論誰對誰錯。我只想說,視角變了,假設變了,前提、基石、推理、結論等自然也都會相應變化。經濟學這棟大廈也因此突然間有了“遠近高低各不同”的味道。
2.運用之學
經濟學是運用之學。
《薛兆豐經濟學講義》之所以被推崇,特別是經濟學“小白”們愛看。因為作者在這本書里首先講的不是術語、圖表、概念,而是通過故事和實例,把復雜原理用簡單直接的方式說清楚,告訴讀者經濟學基本的方法論。
在每一講之后,作者都設了一道思考題,相當于課后作業。比如,你能不能舉一個身邊的例子,給那些不知道科斯定律是什么意思的人,解釋什么是科斯定律?
在思考并試圖回答這些題目的時侯,我發現了自己學習中存在兩大問題:
一是學習浮于表面,不求甚解。看似很淺顯的東西,好像都懂了,但真要讓我用自己的、簡潔明了的語言來闡述或舉例來說明,我還真講不清講不透,并且往往也找不到生動有力的事例。
二是解答執著對錯,人云亦云。答題后,我會下意識地問自己:我答對了嗎?在哪可以看到答案呢?說到底,我還是習慣并且囿限于有標準答案的答題式學習方式。
薛兆豐說,“經濟學其實并不難學,因為它的原理都很簡單。經濟學的難,是難在運用上;難在一刻不忘隨時隨地的去使用它;難在客觀地評價周圍的事物,將自己的利益和情緒從中剝離出來”。
想想薛兆豐在《奇葩說》上對每個辯題都能從經濟學角度去觀察、分析和解讀,說得頭頭是道,讓人口服心服,不正是隨時隨地加以運用的示范嗎?
做制度上的因果分析,看看不同的制度、不同的約定會產生哪些不同的后果?這樣的分析才是經濟學關注的重點。
能用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去解讀日常現象背后的經濟邏輯,才算學有所得、學以致用吧。
3.人性之學
經濟學是人性之學。
經濟學研究的人的世界,必然會受到人性的影響。這其中,有兩點是我感興趣的:
一是經濟學研究的是陌生人的互動規律。
薛兆豐說,“經濟學之所以有如此魅力,原因在于它是以研究陌生人的互動規律為己任的學問。人的認知和判斷,至今主要還是靠直覺和短距離的人際關系來驅動,但人的身體和際遇,卻早已置于大規模的陌生人的精妙協作之中。”
比如,以“錢”競爭是目前最合理的社會競爭方式。按照出錢的高低來競爭,造成社會無謂的損失是最小的。由于競爭而消耗的資源是最少的,帶給社會發展的速度是最快的。但這里僅僅說的是社會這個大層面,如果降維到小圈子人的競爭,作者認為“認人”比“認錢”更可取。
比如,小圈子講愛心,講同情;大世界靠市場、靠規則。不要在家庭、朋友圈里斤斤計較,過分講究市場規則;也不要在市場上強求陌生人表現出不切實際的愛心。
二是經濟學關心的是事與愿違的現象。
美好愿望不一定帶來美好結果。好人好心不一定干好事。經濟學家不是研究“好人做好事、壞人做壞事”的問題,而是研究社會中那些事與愿違的事。例如,政府制定最低工資制度,但窮人最后的生活更加糟糕;政府頒布保護瀕危動物的法律,但這些動物的數量卻越來越少……經濟學家關心的是那些出于良好的愿望而制定的經濟政策會產生哪些有害的后果?
【寫在最后】
想要學好、會用經濟學,首先要擺脫直覺和經驗的控制,顛覆自己多年來積累的常識和思維定式。
而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最重要的是運用。隨時隨地加以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