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uthor:杜七
- Date:2015.08.22
- 遠道而來的黃兄展示的另外一種內家拳,讓我大開眼界。
- 以前說功夫花拳繡腿,真的是沒有碰到真正的“功夫高手”。高手的世界里面,沒有花拳繡腿。
- 眼見、親歷,是真正了解所有事情必須的過程。武術亦然。
0 前言
本周三上課培訓內容,不一一記錄。流水賬的東西,參考意義小一些。
本周看了兩本書,得到些許感悟。除去看書,自己也有幾個思考,拿來探討一下。
有些是知識相互的串聯,有些是自己的疑惑或者想了解的內容,僅僅算作個人點滴的記錄,如有問題和謬誤,歡迎討論和勘正。
1,每種武術都是一種商業模式
“中國文化是大集,詠春是小集。”,初涉詠春以后頗為贊同這句話。
中國傳統門類,不管是書法、繪畫、琴藝,還是中醫、武術,都源自中國文化——易經。
這些門類的表現各異,內核都離不開陰陽。
就像ipad,iphone,imac,樣式不一,內核其實都是蘋果獨有的操作系統。
單說武術,不同派別之間內核也一樣,只不過表現是有所差異。
所以,沒有說哪種功夫絕對好,一招一式都可以破解,只不過各自的長短板不一,在應敵和交手時候根據各自功力和臨場應對區分了勝負。
套用互聯網的詞語,好像每種功夫都是一種商業模式,不能說哪種商業模式好,哪種差,不同用戶、不同的社會發展形勢以及公司在做產品時候發心都會讓某種商業模式得到不同的結果。
也像詠春,實用的就是最好的,攤、傍、扶,搶中線,簡單的不能再簡單,但是管用。
也像返利網站,簡單到不能再簡單,買東西就返利,但是群眾就喜歡這個。
世間太大,太雜,存在即合理,喜歡就好。
2,招式的背后是不是就是沒有招式?
淘寶運營也好,其他互聯網公司也罷,總會聽到一個詞叫“打法”。
什么是打法?
古語云:兵無常勢,水無常形。
無常勢,無常形,是不是意味著沒有打法?
縱觀中國武術各個門派,太極的云手,詠春的攤、傍、扶,等等等,都有一定的招式。這些招式,到底是什么東西?
哲學里面會討論人是什么?人生的意義是什么?人從哪里來?人到哪里去?
武術也一樣,招式怎么來的?不同門派的招式的差異意義在哪里?詠春的招式為什么跟其他門派不一樣?它們有什么意義?
李小龍《生活的藝術家》這本書里面有幾句話,可能對這些問題有一些解答:
- 招式,是人創造出來的。
- 在抵達最初的自由階段,所有的方法都成為他的方法,而不拘束于其一。同理,習武者可以運用任何技巧和方式,以實現其目的。效率是最起作用的。
從李小龍的理解來看,招式僅僅是人創造的且用于實現特殊目的(即效率)的方法。不同門派實現特殊目的的過程和方法不同,但是結果應該都是一樣(不被人打且還可以打人),只不過這個目的最后實現的方法差異很大,比如內家拳和外家拳,兩類高手在功力和體力上的差異會非常大。
詠春拳可能是所有武術門派里面“效率”最高的,當然,這個“效率”的理解因人而異,我這里理解的“效率”是簡單、實用、用最少的力氣達到最大的效果(不被人打且便于還擊)。
李小龍還講過一句有名的話:
- 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
這個應該是練習招式最后期望的境界。所有的招式到最后都變成了沒有招式,也沒有了攤、傍、扶的限制。
個人的隨意YY,沒有刻意梳理邏輯和前后的推導。
3,符號系統和詠春關系
詠春既然是一套武術體系,自然是一個完整的系統。
凡是系統,都有固有的一套框架和規律,比如像數學來說,自然有符號和運算規則,基于符合和運算規則,數學才是一套系統的東西,才更好的被人所用。
詠春有這樣的系統么?
鑒于個人對于詠春的了解,粗淺的來類比一下:
- 個人覺得“小念頭、尋橋、標指、六點半棍”等這些招式都是“符號”。單獨的一個招式,不會有什么作用,就像一個數字不會有什么作用,0,1,僅僅數字,頂多也就是好看。
- 子午線、曲手留中、借力打力等則是運算規則,上述的招式“符號”在運算規則的作用下,一下子就有了力量。
- 0,1,二進制的兩個數字,總覺得它們沒有那么多力量,但是組合起來0011,1100,0101,1010,世界就蘊含在里面
從符合和運算規則這樣拆分的理解下,是不是學習和使用詠春拳會更好一些?理解詠春拳是不是也會更好一些?
4,我們練的到底是什么?
初涉詠春,讓我一下子對“功夫”刮目相看。
功夫,不是單單的“武術”,武術是一個表現,通過武術體悟的道理才應該是“功夫”最本質的東西。
武術,也不是武打的技術,而是止武之術。哎,我之前對于武術的理解,真的是以為打架用的。
我們練的到底是什么?
是一套小念頭么?還是更高級的尋橋和標指?
李小龍在《生活的藝術家》這本書里有更多的見解:
- 武術的終極知識意味著自我發現。
- 理解自我就是在實戰中研究自己與對手的動作。
- 保持“整體性”意味著能夠對實際發生的情況做出反應,因為一切在不斷運動,不斷變化,如果一個人執迷于一種有偏見的觀點,他就跟不上實戰中對手迅速的動作。
雖然我現在對于詠春和武術沒有深入的了解,但是李小龍的這個見解我非常贊同。
看了葉準的兩本書《葉問——詠春》,也加深了我對于這個見解的認同。
詠春的練習,也是一個認識自我和認識對手的過程,保持跟對手的整體性,招不常招,對手的招式時刻在變化,而我也不得不見招拆招,隨時跟上對手的動作,甚至比他快一點,這樣才會有機會贏。
自己練習的好,也能了解對手,最后是不是就會有更深的自我發現?
我現在覺得書法、繪畫、武術就是三個本質相同而表現各異的中國文化。
我們練的過程,也是體悟中國文化,最終認識自我和世界的過程。
5,無為,無不為
一出手,就有了破綻。
周三聽和看了黃兄的一些分享,又看完《生活的藝術家》,對于“無為,無不為”有了更多的理解,也對“跟對手融為一體”的談法更能接受。
之前,我一直覺得要打敗對手,一定要跟對手不一樣,如果你所有的動作和想法跟對手一樣,不能反其道而行之,怎么會打敗他呢?
其實,這個想法也不是不對,只是想的層次稍微低了一點點。
最好的“反其道而行之”的方法,就是跟對手融為一體,即我跟你一樣以后,我就知道你要干嘛,然后我就可以不干嘛。
類似籃球里面的1 VS 1,如果我能知道對手怎么防守,怎么走位和滑步,我可以更好的突破和出手。
我們從小被教育“二分法”,導致在看世界的時候總是二分,你,我,對手,你的方法,我的方法,你做了,我可能就吃虧,我做了,必定你吃虧。
知道不能干嘛,而去干嘛,是我本周最大的體會。這個也得益于用孔明燈做日報的感慨。
中國文化講究“整體”,你和我是一個整體,你做了,我的就少,我做了,你的就少,就是太極圖里面兩個陰陽魚的互動,也像一個零和博弈,最好的結果,當然是“中庸”,你沒損失,我也沒損失。要能明白的看清楚和實現中庸,則需要跟對手整體來看待,即我跟你融為一體,你的做法是我的做法的一個反面(或者側面)的展示。
“無為,無不為”,即不先做什么,就有了可以做任何事情的余地和空間。
就像水,沒有一個常態,空心而對,杯子來了,就是一杯水,碗來了,就是一碗水。倒到河里去,就是小河水。
就像是兩個高手交手,一出手,動作已定,基于這個動作另外一個高手已經知道怎么去破解和應對了。
如果都不出手,保留各種可能性。
無為,無不為。這個應該是中國文化的核心表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