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道軟件胡福俊
下一個就要輪到我上場演講了,觀眾席一大片人,腦海一片空白,手在微微顫抖,心想就這樣講講吧,能講成什么樣就什么樣吧。心理極度緊張,這是上臺演講前絕大部分人真實狀態寫照。
兩腿不聽使喚地擺動著,心撲咚撲咚地加速,身體和大腦都極度煎熬,腦海中一直重復著要不還是停下來走吧,已經跑了很遠了。
我相信絕大部分人都經歷過這兩種情形,也嘗試過各種方法來改善,比如上臺演講前做深呼吸,默讀演講稿;給自己定個目標,然后分解,逐步增加每次跑步的距離。遺憾的是,對于大部分人來說,這兩道坎好像始終邁不過去,最后的結局一般就是我不適合做這件事,不了了之。
為什么會出現緊張和極度不舒服的狀態呢?這兩種狀態有什么樣的共性呢?在回答之前,我們先來看下上面兩種行為的另外一種境界。一位演講者演講一段時間之后,從他的表情和聲音中可以看出他的精神狀態是極度興奮的,有種自信心爆棚的感覺,到問答環節,互動的時候一點沒有他剛開始的那種聲音顫抖的緊張狀態;長跑的時候,跑了一段距離之后,會驚奇的發現好像沒那么難受了,反而有種越跑越起勁,越跑越輕松的感覺。從生理上來看,演講時的緊張,跑步時的極度不舒服正是身體和大腦的狀態在切換,從平時的冷靜狀態切換到興奮狀態過程中而產生的。
那么重點來了,該如何來改善呢?答案很簡單,不斷重復做。這樣我們的身體和大腦就會逐漸適應在這兩種狀態之間切換,切換周期會越來越短,甚至短到觀眾感受不出來。這也是有時我們能看到那些牛逼的演講者以及馬拉松運動員表現得很自然很輕松的原因,注意,并不是他們沒有緊張和不舒服的狀態,只是他們重復了太多次,所以這兩種狀態的切換就會顯得很自然,作為觀眾很難察覺到。我們老板是一位很有經驗的專業speaker,我發現每次他上臺剛開始講的時候,聲音同樣稍微有些顫抖,但他馬上就能切換到興奮狀態,聲音變得有穿透力。
最后,在不斷重復做的同時不要期望一下子就能變得非常自然,這是一個getting better的過程,慢慢地學會去感受和適應這狀態的切換過程。當然可以做些輔助的工作來加速這種切換的過程,這就是平時我們所提到一些緩解緊張的方法,比如做深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