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很羨慕旅行在外的人們,沒有家的禁錮,不必過著一成不變的生活,瀟灑自如,可誰知后來,如此多的漂泊。
遠行
山的那邊是什么?海的對面是什么?路的盡頭是什么?人生來好奇,向往未知的遠方,但又沒有機會和能力及時地滿足自己,只好先把它埋在心底。
小時候有個遺憾,5歲時,家人給舅舅找了個對象,外地人,來我們家住了幾天,離開時送她回家,我沒出過遠門,很想跟著去看看,卻在火車站鬧肚子疼,躺在媽懷里掙扎,心里很渴望,卻站都站不起來,眼睜睜看著亮著燈的車廂和陸續上車的人們,嘴里喃喃地說:“媽,我想去,媽,我想去...”媽一邊給我揉肚子一邊心疼地說:“媽知道你想去,可是你疼成這樣,怎么能讓你去呢?”
那是我人生前20年離火車最近的一次,卻這么錯過了,后來曾無數次地回想、懊悔,如果那次去了會是怎樣?可惜沒有如果。我們總愛說,沒關系,這次不行以后有的是機會,卻不知等待比任何事都漫長。
初中時,我學業欠佳,有幾個親戚都出去到外地讀書了,出于攀比心理,就也想去外地讀書,或者說,想擁有那種在外打拼做出成績給家人報喜的感覺,在我的反復糾纏下,爸媽答應了。
剛到學校時很興奮,到處都充滿新鮮感,大門、教學樓、操場,仿佛都在歡迎我的到來,沒有住學生宿舍,和幾個同去的老鄉臨時組在一起合租,當天晚上,我們躺在床上,互相介紹,聊自己的見聞,學說當地方言,平時在家9點多就睡覺,那天聊到凌晨仍無睡意,很久才睡著,沒睡多久又醒來,獨自睜著眼,看著外面依然漆黑的天空,心里默念著:我終于離開家了,終于可以獨自闖蕩。
年少時總習慣把未經之事想得簡單又美好,但實際并不那么美好,更自由,卻需要更獨立,離家遠,但并沒有更發達,它不過是另一座普通的縣城,別人能經常回家,我不能,作為外地人,時不時地被排擠,跟同學鬧矛盾,被壞孩子欺負,勢單力薄的我難以對抗,告訴老師只能救一時之難,還會被同學笑話只會打小報告,常常不知所措,有苦只往肚里咽。
這便是我初次離家的情況,得到很多,也失去很多,得到的會慢慢習以為常,變得微不足道,而失去的會愈加凸顯,備受煎熬。當生活歸于平淡,空虛和壓力時常襲來,想躲藏,想逃避,但開弓沒有回頭箭,有些路,一旦開始就得一直走下去。
依靠
說來慚愧,原以為我會安安穩穩地在家鄉讀完大學之前的所有課程,卻在高中時再次因為學業問題而轉校,但又跟上次不同,上次是想出去看看,這次是被迫的輾轉,爸媽到處找朋友,托關系,說好話,才給我安排妥當,不論對我還是他們都是不小的折騰,故而,沒有一絲興奮,只有重獲生機的慶幸和背水一戰的壓力。
爸把我送到學校就走了,我第一次感受到舉目無親,臨時找了個狹小的單間入住,一桌一床,粗糙的水泥墻,很簡陋,但緊張的生活很快就開始了,也就無暇顧及其他,比起生活的緊張和雜亂,心理上的壓力才是更重的,新環境,新同學,每天走著同樣的路,回家對著四面的墻,快樂無人分享,憂傷無人撫慰,為了緩解壓抑和煩悶,我用蚊香在墻上寫滿了各種自我鼓勵的口號,疲累時一抬頭就能看到,耳機里幾首歌曲循環播放,好讓我覺得房間里沒那么寂靜。
過了一段實在熬不住,就跑到學校附近的公用電話廳往家里打了個電話,是媽接的,接通后,她東一句西一句地問:“課程跟得上嗎?吃住還習慣嗎?和同學好相處嗎?”我例行公事般地答:“嗯嗯,都挺好的。”平常的問候,簡單的關心,但不知為什么,聽到媽聲音的那一刻,我的焦躁就得到緩解,雜亂的心緒漸復平靜,最后不忘說一句:媽,我都多大了,沒問題的,你放心。
可能是不想讓媽擔心而硬裝堅強,但放下電話后的我就真的像換了個人,心情放松,腳步歡快,覺得一切都不再陌生,一切就真的挺好。
孤獨無助時,我們需要的只是心有所依,不論怎樣都不會被拋棄、不會被遺忘的保障,正是那一通電話,讓我覺得家人從未遠離,只要自己需要,他們隨時都在。
小時候,我們把長大想得很簡單,再過幾年唄,當到了十七八歲時,才猛然覺得,我長大了嗎?其實多數人在心理上還是需要別人關心和照顧的孩子,人的成長,除了年齡,更重要的是給自己的角色定位,認為自己應該承擔更多,自己可以依靠自己,甚至可以成為別人的依靠時,才是真的長大了。
都市
對從小生活在小地方的人來說,都市是一種遙遠的想象,它存在于電視里、書本里、別人的故事里,每一次不經意的觸碰都會激起內心的沖動,這些沖動里,肯定會有兩個地方:北京、上海。
上海
第一次去上海是為了看一場田徑比賽,本沒打算也不奢望去現場,但在兩個體育迷網友極具誘惑的鼓動下決定還是沖動一次,網上買了票,跟在上海工作的堂哥打了招呼,如期出發。
除了去上海是第一次,還有很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坐動車,近6個小時車程,不懂像現在一樣看書、看電影打發時間,就到處打量,或閉目養神,時間就過去了;第一次坐地鐵,下了火車出來就是地鐵站,按照堂哥預先交代的找線路、買票、進站上車,最后還是在慌亂之中把方向搞反了;第一次現場看國際大賽,見到了當時的體壇一哥劉翔和其他很多國際知名的運動員,但是距離太遠,還不如電視上看得清楚,不過現場氛圍確是不錯;第一次跑很遠和網友見面并一同游玩,去了東方明珠、杜莎夫人蠟像館等等。
上海是我去過的第一個大城市,但從我踏上旅途,到抵達那里,再到從那里離開,都覺得很不真實,從小盼到大的事就這么實現了?這種感覺是生活在那里的人無法體會的,也是我圓夢之旅的開始。
天津、北京
去過的每一座城市都給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和回憶,唯獨天津是特例,或者說并不算真正去過,可以形容其為“美好的期盼,尷尬的結局”。
它是我第一次“北上”,所以期盼,我是從那里逃走的,所以尷尬。
那時我讀大四,學業壓力幾乎為零,也沒找實習,不妨趁機出去玩玩兒,有個高中同學在天津,她實習的單位組織旅游,問我有沒有興趣一起,我確認能去之后很興奮,跟家人打了個招呼,家人說,你沒怎么出過遠門,提防著點,凡事小心,我嫌他們多慮,后來的事情證明,不是他們多慮,而是我涉世未深。
我去到天津之后,跟她聯系,她讓我再買車票轉車到另一個地方,最后下了車見了面,她又和她的朋友一起,東轉西轉把我帶到了一處挺破爛的居民區,按理說,這個時候我就應該察覺到不對,但出于到一個陌生地方對熟人的依賴,我還是選擇相信她,繼續跟著她走,最后到了目的地,看到整齊坐著一屋子的人,還有一個人在前面講臺上滔滔不絕地講著奇怪的東西,才確定自己是掉坑里了,是的,傳銷,我既氣憤又不可思議,她可是品學兼優的好學生,為什么去做那種事?又為什么會騙我?十萬個為什么。
我馬上走了出去,她和朋友也跟了出來,我不知道她當時怎么想,我心里充滿了沮喪,如此重視的一次旅行突然變得十分荒唐,腦子里亂透了,我沒聽她們的解釋,也不再敢相信任何話,看誰都像壞人,想立即離開那個是非之地,但天色已晚,車票不好買,就湊合過了一晚第二天才離開。
雖然遭遇了一場哭笑不得的騙局,但仍要感謝它,起碼它給了我踏出那一步的機會,我并不想就這么結束,既來之則安之,于是,我聯系了在北京的同學,自己給自己安排一次旅行。
是的,我就是這么去的北京,接下來的20多天里,我白天在外面跑,晚上到同學那里借宿,感受了北京擁擠的地鐵,登上了萬里長城,瞻仰了莊嚴肅穆的天安門,還恰巧得知上次去上海見到的一位朋友也在北京,然后相約一同游玩了一天,除了玩兒,我順帶實地考察了北京的幾處計算機培訓機構,并嘗試著找了一份實習工作做了一個星期,我甚至差點就決定在北京待下去不走了,但那畢竟起源于一次意外,一切還是要先恢復常態從長計議。
在北京的那些天,每多一些經歷,都會多一些對生活的認識和感悟,這是我當時記錄過的兩段內心獨白:
4月10日
這一切都是意外,可這意外給了我絕好的機會去邁出人生的重要一步。從剛來沒幾天,到現在二十天了,時間真的過得很快,所以,盆友們,什么都不用怕,都會很快過去的!~
4月13日
24歲,24天,經歷了一個毛頭小子幾乎所有應該經歷的事情。路還很長,北京再見!~
從這兩段話不難看出,大量新鮮的、毫無防備的事物給我帶來的沖擊,現在說起這些可以很平靜,但那時的我卻是各種情緒相互纏繞,人常說無巧不成書,所有這些都是超出我想象的,它們讓我真切地感受了城市的氣息,以至現在每次想起都似夢似幻,巧合也好,被迫也好,有所計劃也好,這些沖動之下做的決定,給了我很多寶貴的人生經歷和對未來的更多構想。
追夢
大學時看過一部劇叫《大時代》,講了一個年輕的程序員在深圳創業成功的故事,有人說主角的原型是史玉柱,其實是誰并不重要,類似的故事一直都在流傳,不過恰巧在我面臨畢業時看到它,所以對我的決定起到重要作用。
當然,并不只是這么簡單,深圳位于中國大陸的最南邊,是個美麗、清新的海濱城市,是以前的我從未體驗過的,再加上它眾所周知的從小漁村到一線城市的傳奇發展史,足夠誘惑,適合追夢,所以,即使我想過去北京的中關村,想過去上海,曾有朋友慫恿我一起去杭州,我還是跟隨自己的內心來到了深圳。
我是夏天來的深圳,那是一次大跨度的南下旅途,晚上出發第二天下午到,從日落到日出,經過了一座座城市,一座座山,不論是空間還是時間,都讓我感覺像是到了另一個世界,南方的濕熱很明顯,大概用了兩個星期才慢慢適應,然后就是對環境的熟悉和四處奔波著找工作,兩年多的時間就搬了4次家,每次都是因為工作,顯得很不穩定,期間也因為工作或者跟同事出去玩,到了珠海、廣州、東莞等地,進一步擴展了足跡所及的范圍。
這些年我到過的地方越來越多,但之后的每次出發和到達都不再有第一次時的感覺,對未知的期盼甚至膽怯已經隨著一次次地經歷和被滿足而漸漸弱化,再看看我們的生活又何嘗不是,我們的腳步總是匆匆,而忽略了路邊的風景,我們腦子里想的都是結果,而不在意過程,我們一直在追夢,可夢想是否早就被弄丟了呢?
探尋
依然記得,第一次高考過后的暑假,很多同學考上了大學,有的出去玩兒,有的打暑假工,而我則是在家等待復讀,跟他們聊天時,不是在某個城市,就是在去某個城市的路上,覺得他們很厲害,后來,那些事我也都做了一遍,火車坐過了,城市去過了,風景看過了,回過頭會發現,那時的自己為什么那么著急,急切地想走出去,可是得到了又悵然若失,不知道接下來該往哪兒走。
我們一直在探尋,每一個期盼已久都將變成曾經擁有。現在,每當我打開朋友圈或者微博,里面有各大公司、各個城市的朋友,不少行業里有頭有臉的人物,新的工作機會、行業活動、熱門事件,我都能第一時間得知,一切盡在掌握的樣子,會不禁感慨,我是怎么認識的他們,又是怎么一步步成為今天的自己。看似瞎蒙亂撞,實則有跡可循,看似因緣際會,卻和自己的每一次選擇、每一分努力都緊密相連。所以,每當有人說誰的成績是因為機遇,我都會說,機遇也是努力的一部分啊。
時間有多神奇,看似漫長的等待,卻讓我們從“快點長大”到“不想長大”;漂泊有多神奇,看似沒有盡頭的苦行,曾認為遙不可及的,擁有了,曾感覺虛無縹緲的,真實了。或許你會說,我還想周游世界呢,我還沒走上人生巔峰呢,即使那顆想征服世界的心仍在,但過往的經歷已然讓我們的人生更加豐富,身心更加成熟,不再執著于得到所謂的答案,因為我們知道,所有困難都不必絕望,該過去的都會過去,所有美好都不必著急,該來的總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