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面“歷史遺留問題”——改變自己從打磨核心能力開始
小時候剛開始寫作文,我就發現一些同學作文寫得比我好,我覺得很神奇,以為他們天生寫的好。而時至今日,我仍然覺得自己寫作的過程中時常有“卡殼”的感覺,似乎沒有任何一篇完全通順和自信的文章,這是為什么呢?如何改變這種窘迫的狀態呢?
像這樣至今沒有令自己滿意的地方,我稱為“歷史遺留問題”。人不完美,隨著年齡的增長、時間的流逝一定會積累一些問題和遺憾,這正是自我突破和成長的沃土——與其不停更換新的領域,不如盯緊一兩個核心技能反復打磨,能力和經驗會在反復摸索和嘗試中逐漸積累。
近兩年來我有幾次較為深刻的體會:
我的第一次改變是連續十天通讀了《卡拉馬佐夫兄弟》。在如今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的年代,似乎閱讀是人人都會的本領,其實不然,就像笑來說的,現在有很多人是“識字的文盲”。一個讀《知音》和《讀者文摘》的人,和一個讀《讀庫》和《讀書》的人,我們不能不承認是有差別的。一個好的讀者,一定要有意識地提高自己的閱讀品位和耐力,為吸收高質量、高密度的優質著述打好基礎。如果我說,這本書讀完我的心變得更柔和了,或許聽起來有點矯情。但如果我說,這本書讀完后,我覺得自己更沉得下心閱讀了,卻是毫不夸張的事。10天945頁,每天4-5小時連續坐在桌旁,讀這本“看起來沒什么用”的長篇虛構小說,這個經歷讓我的閱讀耐力獲得很大的提升,我也因此相信自己可以坐得住板凳去做別的事兒。后來再讀200-300頁左右的書,無論中英文,從心態上已經不在抗拒和恐懼了。就像跑完了一次半馬以后,會覺得3公里的日常跑變得容易。
我的第二次改變,是在新生大學跟著“清晨朗讀會”晨讀了一百天。這真是我自主選擇的“刻意堅持”時間最長的一件事。100天一百篇短文,每天一小時開口朗讀的經歷,不僅減少讓我對張嘴講英文的恐懼,而且讓我初次體會到自律帶來的掌控感和成就感。同時,我也總結了英語學習經驗和心得,寫在了公眾號上。
我相信,正如身體可以通過“塑型”訓練保持健美一樣,人的頭腦也可以通過一定的鍛煉來保持“健康”。無論是注意力集中的訓練、口語的訓練,還是連續100天做一件事的耐力訓練,在我看來都是一種“頭腦塑型”方式,真真切切地給我帶來了不小的改變。
下一個想要進行的“頭腦塑型”訓練就是寫作。文如其人,寫文章有“卡殼”的感覺,說明我的思維一定有僵硬的、匱乏的,不自信的地方。認真對待文字,就是認知剖析自己思想的過程。寫作是我的“歷史遺留問題”之一,二十多年來,我還沒有在寫作上游刃有余。沒關系,我相信接受這個現實,就是改變的開始。
二、心智能力的提升——把學到的“技能”用起來
既然寫作與思維能力密切相關,那么對寫作的重要性、有效性和可行性的認知越充分,動力性就會越強,這大概也是北宸老師布置的第一篇作業的原因吧。
我認為除了上述“塑型”功能外,寫作和運動還有另外一個作用——讓自己的能量流動起來。活著就要有活力,讓身體和心靈都保持平衡中的動態。寫作是讓心靈“能量”流動起來的最好方式。
付費知識高速發展的這兩年,我陸陸續續聽了很多課程、讀了很多文章。多到什么程度呢?我從2014年3月開始,在一個本子上記錄自己深度認同的文字、技巧和方法論,到7月15日,兩百頁的本子已經記滿了。仔細回想,我吸收到的內容包括“優質雞湯”、“方法論”和“成長速率數據”三個方面。優質雞湯持續供給成長所需的營養、方法論提供革新的依據和方向。而“成長速率數據”則是動力的來源,讓我感到不再孤獨和迷茫。
“成長速率數據”是我自己提出的概念,意思是做事情成功的人的成長速率的確切數據。比如昨晚,北宸老師課上說他高中寫作是不及格的,2011年才開始寫作,2年期間帶來了工作的巨大轉變和豐厚回報。盡管我的突破可能耗時不止兩年,但絕對不是無法改變的,這本書就是莫大的鼓勵。
給我很大動力的類似“數據”還有很多,比如:
羅永浩說錘子科技1小時的發布會,他會至少花100小時的時間來準備,也就是100倍的背后投入(來源于其一塊聽聽講座《改變命運的演講能力》)。我于是知道了,自己之前花半小時寫完就扔在一邊的文章,注定與數十小時打磨的文章差距很大,要想辦法提高投入于寫作(以及任何事)的時間和耐心。
Paul·J·Sylvia說,每天2小時嚴格高效執行寫作行動,就幾乎能全部完成的學術寫作任務(來源于其著作《How to write a lot》)。我于是知道了,學術寫作的教授并非幾十年從早寫到晚的,走這條路不像我想象的那樣枯燥和艱難(當然還是不容易的)。
笑來說,如果想學會一件事,就在未來的一個星期乃至1個月,每天專注2小時在這件事兒上。相信我,大多情況下,兩小時就已經足夠了(來源于《把時間當做朋友》第二版175頁)。同樣,打消了我初始階段對一件事望不到邊的艱難的恐懼。我告訴自己,每天先完成2小時在說。小步伐,動起來,不必想太多。
……
然而,盡管我邊寫便反復翻閱和思考,但必須承認,這些內容在我實踐中的應用率不超過50%(盡管已經帶來了很大改變)。本著“用不起來的經驗,價值為零”的原則,我打算通過集中實踐某一件事,把學到的“技能”都用起來,真正融入到自己心智的“循環系統”和“骨骼”中。思來想去,通過多寫作,訓練自己的心智能力,是最方便、低成本且高效的實踐方式。
三、寫作促使我反思閱讀習慣——做什么事都有“套路”,對嗎
上文中,我把寫作和閱讀分別比喻成了健身和飲食。正如健身達人通常都是有嚴格的飲食管理的,經常寫作的人通常也是非常重視閱讀的質和量。關于閱讀已經有很多好的文章可以參考,包括笑來的文章《如何消化一本書》、莫提默·J.艾德勒、查爾斯·范多倫的《如何閱讀一本書》,還有一篇名為How to read a book的文章等等,在這里就不展開了。
這里主要想談談寫作給我帶來的關于閱讀習慣的反思。
長久以來,我認為閱讀只關注idea。大家可能以為我在說廢話,誰讀書不是讀想法的呢?但是如果仔細考慮這事兒,我們應該知道,讀書還可以讀邏輯、讀素材、讀寫作技巧。
以前,我讀書時最多會問自己“作者說的有沒有道理?這個概念你讀懂了嗎?”。我是如何閱讀的,就是如何寫作的。如此囫圇吞棗的閱讀,也就只能囫圇吞棗的寫作。
現在我還會問自己:作者得出的這個結論是如何鋪墊、展開、舉例和論證的?他的例子恰當嗎?是否邏輯嚴密?如果是我來寫作,我會用哪些例子?
做什么事都是有“套路”的,對嗎?這是我近期在思考的問題。據說優秀的象棋手會話大量時間讀棋譜、優秀的程序員會花大量的時間讀代碼。他們的閱讀肯定不是以在吸收知識信息為主,而是以吸收策略為主。那么我們閱讀時是否從優化自己寫作角度出發,是否要帶著解剖范例的心態,仔細分析其寫作策略、邏輯框架、詞匯語句呢?如果寫作有套路,一定不是固定不變的,需要我們反復拆解經典文獻逐漸領悟。早就聽笑來說,“讀一篇好文章,等于參觀了作者的兵器庫”,但我一直沒有有效地應用起來。直到我自己開始寫作,發現邏輯架構困難、詞匯干癟、素材枯燥無趣時,才猛然發現這是可以通過閱讀不斷學習的。
四、寫作讓我深刻理解了“優秀產品的產出過程”——是需要反復行動、不斷建立、拆解和重組任務的動態過程
這里說的反復行動,不是一天一篇新文章,而是針對同一個文章和話題不斷的深挖和精修。William Zinsser早就在寫作圣經《On writing well》中告訴我們,好的寫作是改出來的。其他腦力活動的產品何嘗不是如此,勃拉姆斯創作第一交響曲歷時21年之久,其中經過多次反復斟酌和修改;相信這也正是“推敲”和“字斟句酌”這些典故的來源。
“不斷建立、拆解和重組”任務的能力也是我近幾年領悟到的。創作是從無到有的過程,肯定是艱難的。這需要我們一開始有建構“模型或整體圖景”的全局視野、一環環細化拆分到可以動一只手指來操作這樣的簡單具體步驟、再從具體細節中不斷回頭修改宏觀布局,如此循環往復。這個過程往往是隱蔽的,我們讀到的文章往往是最終的成品,看不到背后的付出。反過來想,想要知道自己的一篇文章是否可以拿得出手,其實有一個很簡單的判斷依據:你的作品中,凝結了多少猶豫和徘徊,多少自我否定和掙扎,多少自問自答?
創作這是一個動態過程,我們只有在不斷的親身嘗試中,才能真正深入的理解方法論和意義。通過不斷的做事情,周而復始地實現上述步驟,讓思維漸次清晰、逐層深入。正如《羅拉快跑》中所引用的艾略特經典語錄,“我們不應該停止探索,我們所有的探索最終將回到我們的起點,并第一次了解該處。”對我來說,艾略特說的“起點”就是我們對自己的了解。寫作作為一種輸出行為,是踐行上述過程的最好方式,可以讓人的思維保持活躍,并且展示自己、保持開放。通過寫作這個訓練方式,首先通過大量踐行去掌握“套路”、形成自己的風格,然后嘗試著去做一個流動的人,敞開的人,一個更好的自己。這是我目前所理解的寫作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