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 一: 選自《堅持,一種可以養成的習慣》
【R:閱讀原文】
盡量找出不被侵犯的“圣地"
利用不容易被工作或私事影響的時間最好,例如,如果利用每天開始工作前的時間,就不容易被安排好的事情影響。
當然,我們很難開始就做到最好。經常會發生,“打算早晨七點開始學習,結果沒睡夠而無法集中精神””計劃晚上八點閱讀,結果經常被偶發事件影響”等情況,所以,請在實際生活中多方嘗試,如果無法順利進行就改變做法,找到最佳行動模式,并把此模式“嵌入”日常生活當中。
【I:用自己的語言重述】
1.時間選擇一般在早上起床到上班之前這段時間和晚上下班到入睡這段時間,遇到特殊情況例外,大多數情況,早上這段時間沒有能被打擾
2.實際情況中會出現“被騷擾”的現象,所以需要摸索出屬于自己的一套的可利用的時間。
【A1: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
1.早上早起這段時間非常重要,比如我早上會在5點半的樣子起床,偶爾會運動,總結前一天的工作計劃和財務花銷等,另外還會思考今天的計劃,很少受影響。
2.晚上的時間就不一定了,有時候公司會開會朋友聚餐或者自己貪玩手機,所以我的時間掌控在早上。
【A2:以后我怎么運用】
1.以后我會加強暗時間的細化利用,比如去公司的通勤路上,洗臉刷牙的這段時間,可以利用起來思考一些問題。
片段 二: 選自《非暴力溝通》
【R:原文片段】
非暴力溝通第二個要素是感受。心理學家羅洛.梅認為”成熟的人十分敏銳,就像聽交響樂的不同樂章,不論是熱情奔放,還是柔和舒緩,他都能體察到細微的起伏。“然而,根據羅洛.梅的敘述,大多數人的感受”像軍號聲那樣單調“。
人們認為感受無關緊要的,重要的是各自權威主張的”正確思想“。于是,我們被鼓勵服從權威而非傾聽自己。漸漸地,我們習慣于考慮:“人們期待我怎么做?”
在一次研討班中,一位大學生說,室友將音響的聲音放得很大,他怎么也睡不著。我詢問他當時的感受,他說“我覺得在晚上不該這么大聲。”我提醒他,雖然他用“覺得"這個詞,但他表達的是看法而非感受。他請他再試著表達感受,這一次,他說”聲音太大了就會打擾到別人。“我向他解釋,這依然是看法非感受。他想了想,斬釘截鐵地說”我沒有什么感受。“
很明顯,他有強烈的感受。不幸的是,他體會不到,更不用說表達它們了。體會和表達感受并不容易。
【I:用自己的語言重述】
1.“感受”就是對事物情感的感覺,是強還是弱每個人體會是不一樣的,
2.順從權威,自己卻缺乏獨立的思考,目前最可悲,人云亦云!
【A1: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
跟客戶聊天的過程,客戶會有自己一些狹義的理解,對產品的挑剔和考驗達到無人能及的地步,但是在溝通的過程他有強烈的意愿將自己的想法強加給你。
另外有其他部門的同事跟我們聊天,說我們部門種種不好,我們特別反感,甚至討厭,又不想發起沖突所以只好不理他,自然而然沒人跟他討論只好作罷
【A2:以后我怎么運用】
1.察言觀色,顧及到對方的感受,聊天的過程一定要讓對方舒服,而不是強烈的意愿,這樣大家都不開心。
2.自己有時會贊同別人的建議,在別人的建議下來,我的第一反應是我該去做,這個時候應該停一停,思考一下,然后再做決定!
片段三: 選自《打破僵局》
【R 原文片段】
如果你不在談話技巧上花心思,很容易表現的咄咄逼人,使談話陷入僵局,因此需要改變你的談話方式。我的建議是,需要考慮做出改變的不僅是說什么,還有如何說,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可變因素:
1.節奏—對話的節奏應該加快還是減慢?
2.音量—你說話時聲音有多大?你應該提高還是降低音量?
3.打斷—是你打斷對方,還是對方打斷你?
4.停頓—在回答對方之前,你能否等一等,稍作沉默?
【I:用自己的語言重述】
1.談話過程注意有語速、音量、打斷方式、必要的停頓等地方。
2,談論的時候一定不要出現尷尬的地方,自然而有趣的發生。
【A1: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
1.談論之前先準備好話題,要說的內容先寫在本子上面,做到心中有數,
2.回避讓別人方反感的事情,多觀察對方是一個什么樣的人,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談論!
【A2:以后我怎么運用】
1.加強說話之前的三思而言,利用暗時間思考如何說,一步步寫下來,做到心中有數,做到表達自己觀點的同時不要讓別人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