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 一:? 選自《堅持,一種可以養(yǎng)成的習慣》
盡量找出不被侵犯的“圣地"
利用不容易被工作或私事影響的時間最好,例如,如果利用每天開始工作前的時間,就不容易被安排好的事情影響。
當然,我們很難開始就做到最好。經常會發(fā)生,“打算早晨七點開始學習,結果沒睡夠而無法集中精神””計劃晚上八點閱讀,結果經常被偶發(fā)事件影響”等情況,所以,請在實際生活中多方嘗試,如果無法順利進行就改變做法,找到最佳行動模式,并把此模式“嵌入”日常生活當中。
I:在實際生活中,發(fā)現自己的行為方式,找到一個完全不被任何事情打擾的時間段,把要培養(yǎng)的習慣嵌入進去,形成自己的行動模式。
A1:想要培養(yǎng)健身運動的好習慣,并且堅持住,目前我已經養(yǎng)成的早起和反思記錄的習慣,同時由于工作強度,晚上我的意志力會非常疲憊,早上就是最好的選擇,將早起的時間從原有的6點調整到5:40,進行運動,然后寫反思日記,逐步培養(yǎng)運動好習慣。
A2:在工作時間,通過記錄、觀察,發(fā)現自己的精力情況,建立自己的高效工作表,將重點核心工作安排到此時間段,高效完成工作。
片段 二: 選自《非暴力溝通》
非暴力溝通第二個要素是感受。心理學家羅洛.梅認為”成熟的人十分敏銳,就像聽交響樂的不同樂章,不論是熱情奔放,還是柔和舒緩,他都能體察到細微的起伏。“然而,根據羅洛.梅的敘述,大多數人的感受”像軍號聲那樣單調“。
人們認為感受無關緊要的,重要的是各自權威主張的”正確思想“。于是,我們被鼓勵服從權威而非傾聽自己。漸漸地,我們習慣于考慮:“人們期待我怎么做?”
在一次研討班中,一位大學生說,室友將音響的聲音放得很大,他怎么也睡不著。我詢問他當時的感受,他說“我覺得在晚上不該這么大聲。”我提醒他,雖然他用“覺得"這個詞,但他表達的是看法而非感受。他請他再試著表達感受,這一次,他說”聲音太大了就沒會打擾到別人。“我向他解釋,這依然是看法非感受。他想了想,斬釘截鐵地說”我沒有什么感受。“
很明顯,他有強烈的感受。不幸的是,他體會不到,更不用說表達它們了。體會和表達感受并不容易。
I:非暴力溝通的要素之一是表達“感受”,而非對人、對事的看法,但是能夠發(fā)現且體會到自己的感受,并且合理表達出自己的感受,都非易事。
A1:之前忘記了一位好友的生日,在朋友圈看到狀態(tài),有些許埋怨的意思,私信發(fā)了紅包,對方收到后回復“哼,原諒你了”。當時我的感受非常不好,我知道對方并無惡意,是在表達對這件事情的重視及自己的傲嬌性格,未記住朋友生日是我的疏忽,但我所采取的措施也表達了我對事件的重視和補救,對成年人來講,如果有想法和需要可以直接表明;我們是彼此尊重且平等的朋友,埋怨指責或者居高臨下的態(tài)度都不應該是好友之間相處的方式,我表達了最真實的感受:不被尊重令我非常不舒服。我將這段思考整理成文字,回復給了朋友,得到的反饋是非常正向且積極的,我尊重且重視對方,我非常希望我們繼續(xù)走的更遠,成為互相信任一起成長的朋友,描述我的感受和體會,結果是讓雙方都從中獲益,更加了解彼此且信任!
A2:在工作生活中遇到需要溝通的問題,不要關注在對人和事兒的判斷上,以及留意自己的情緒,調整狀態(tài)將關注點放在自己的感受上,客觀描述感受和過程即可。
片段三: 選自《打破僵局》
如果你不在談話技巧上花心思,很容易表現的咄咄逼人,使談話陷入僵局,因此需要改變你的談話方式。我的建議是,需要考慮做出改變的不僅是說什么,還有如何說,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可變因素:
1.節(jié)奏—對話的節(jié)奏應該加快還是減慢?
2.音量—你說話時聲音有多大?你應該提高還是降低音量?
3.打斷—是你打斷對方,還是對方打斷你?
4.停頓—在回答對方之前,你能否等一等,稍作沉默?
I:談話是需要花心思的,需要在談話之前做好準備:心態(tài)、語音、語調、音量等等,除了關注講的內容,也要關注自己講話的方式。
A1:我性子偏急,剛開始工作的時候,做事情,溝通工作都是想到啥說啥,不做準備,如果對方有不同的意見,也會打斷對方,喜歡去解釋,慢慢時間長了,別人就不愿意說了。現在會做好準備,提前想到對方是誰,要溝通的內容是什么,他可能關注的問題是什么,會提前做好溝通準備,不過在打斷這個方面,做的還不是很好。
A2:在溝通前盡可能了解溝通對象,確定談話目的,分析對方性格以及喜歡的談話方式,注意刻意練習自己的談話技巧,放慢語速,關注插花問題,多多引導對方多說,少做解釋,注重談話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