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規劃好自己的人生之旅了嗎?你一直在遵照初心生活嗎?我來帶大家看一看我的~
1.無憂無慮期
我出生在一個小地方,身邊的人覺得:有一個安安穩穩的工作,有個踏踏實實的對象,然后能夠快快樂樂的生活一輩子,這樣就應該是非常好的生活吧。反正在大學之前,我從來都沒有設想過未來的生活是什么樣的。覺的大人的世界好遙遠。
2.偏執期
大學前幾年,讀了挺多名人傳記。那時候覺得,如果一個人一輩子在領域里做不到頂尖,那這樣庸庸碌碌的活著有什么樂趣可言?居里夫人是我最欽佩的女性,她低調,專業能力非常強,且有很強的奉獻精神,雖然日子過得很清貧,但是自己心里非常滿足。我是醫學生,所以跑去看了很多醫學大家的事跡,最欽佩的是萬嬰之母林巧稚,在還是個學生的時候她的專業課就非常優秀,作為一個醫生,她愿意把自己所有的時間和精力用在病人身上。我想,雖然她為了事業付出了那么多,甚至于單身一輩子,在臨終前她依然覺的自己這一生是幸福快樂的吧。
記得有一次做科研的時候,不經意間我們小組和導師討論了一個話題:選擇什么樣的生活會比較好?是能學到很多東西的一線城市?還是幸福感比較高的二線城市?導師說:選擇一線城市的話,會有很大的壓力,但也會學到很多的東西。但是年齡大了,可能會患有一身的疾病。選擇二線城市的人呢,雖然可能不會有一線城市的人所具有的眼界和能力,但不會有太大的壓力,健康快樂的生活,幸福感會比較高。聽到這個想法我特別不認同,因為我的理想是在領域里做到頂尖。如果不去一線城市,學不到非常頂尖的知識和技能,我怎么能夠成為很頂尖的人物呢?和事業比起來什么都可以退居其次吧,我不要庸庸碌碌的活著,我要義無反顧地選擇一線城市。
3.理智期
考研徹徹底底失敗了。在認清自己局限的同時,也開始認真的分析,自己是否應該在醫學這個領域繼續走下去。擁有一顆理科生的頭腦,卻想在文科似的醫學專業做出一番事業是不是異想天開?不知道興趣愛好特長能不能運用成長式思維模式轉換過來,反正我經過好多年的嘗試,也沒覺得自己適合或者喜歡這個行業。于是便有了趁早轉行的想法。
這個時候認識了很多其他行業的人,見到了各種各樣的生活方式、人生軌跡,于是慢慢覺得:一輩子做一種事業,做到頂尖,這件事有一點單一。或許像很多美國人那樣,一輩子有多種職業,體驗不同的人生,是一種特別炫酷的事情吧!分析了一下自己的性格和擅長以及大學時的表現,覺的計算機是一個很適合我的選擇。但最后因為時間和金錢的原因,不能夠從事計算機方面的學習以及工作,所以無奈之下也就作罷。
有時候會不自覺的想:自己的理想,其實依舊是希望能夠在某個或者某幾個領域里能有一番作為罷?作為一個22歲的成年人,真的,已經不年輕了。現在的打算是,先在醫療行業打拼幾年,給自己留條后路,然后投身計算機行業,希望能將二者結合起來,進入移動醫療這個暫時看起來前景挺好的領域。今后的選擇可能還會變,寫這篇文章是給自己梳理一下思路,記錄下來以后要走的路。當偏離路線的時候回過頭來看看這篇文章,考慮考慮,偏離路線對不對?怎樣選擇才最好?
但無論怎樣,希望不要忘記自己的初心:2014.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