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說過:你所有的痛苦,都源于你沒能成為你想成為的那個人。
讓我想起前不久看了一部電影《丹麥女孩》, 故事的原型,來自于世界上第一位通過手術轉換性別的案例。
故事中的Elinar是一位男性藝術家,可是在幫助妻子繪畫的過程中,慢慢發(fā)現(xiàn)那屬于女性的一面。進而誕生了女性的Lili Elbe。當時的Elinar不斷發(fā)現(xiàn)自己對于女性的向往,在那個時代是一件多么不思議的事情。
可是就是在不斷否定與矛盾的過程中,Elinar發(fā)現(xiàn)Lili才是真正自己的體現(xiàn)。
不過在那樣的時代,Elinar對于Lili的渴望被認為一種病, 電影中Elinar去了多個精神病醫(yī)院,通過電療、心理咨詢等多種方式想要去改變,可是終歸無法抵擋的真正自己Lili。
隨著時間的推移,對于想要成為LIli的強烈愿景,Lili找到了一位資深的德國醫(yī)師,赴德國準備施行全球第一個變性手術,前期階段完成后,已然讓Lili煥然重生,可是她知道自己并不是完整的,但是為了追求真正的自己,Lili毅然決然的做了子宮與卵巢移植手術,最終因變性手術的排異反應去世。而Lili的故事因為她的日記,與妻子以她的原型作畫而被人知曉。
不得不說Lili的悲劇結局讓人有著無限的惆悵,大時代下,對于Lili敢于追求自己、敢于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的行為又有著無比的欽佩。
反思一下,對比Lili,你想要成為那樣的人,自己又做出了多少的努力呢?
每個生命個體是有多么的美麗和與眾不同,沒錯,只有在我們認清自己的同時才能朝著你想要成為的人的方向努力。
有人說,我想要減肥,卻在暴食之后說還是從明天開始
有人說,我想要學語言,卻在不想背誦上千的詞匯量
有人說,我想成為作家,但是在提筆之后,卻在各種借口后止步不前
在種種事件開始之前,總是被懶惰、拖延等借口阻擋著,總是躲在自己的陋習之后,那么你與你想成為的那個人,永遠都有著天各一方的差距。
尼采說過:先打量自己,再糾正自己。那么每個人是否有大量過自己嗎?
我們都需要適時的反思,猶如照鏡子般端詳自己后,才能發(fā)現(xiàn)自己的長處、短處,進而及時改變適度的方向,成為你想成為的人。
世界記憶大師多米尼克,他可以用26.8秒記住一副撲克牌的順序,用30分鐘記住2385個隨機產(chǎn)生的數(shù)字,用1個小時記住元素周期表上110種元素的原子序數(shù)、元素符號、元素類別和精確到4位小數(shù)的原子量…,然而他小時候確實一個有著閱讀障礙的人,16歲就輟學,偶然機會看到一個記憶節(jié)目,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在30歲的時候才是記憶訓練,通過不斷的訓練總結一套方法后聞名于世。
可見,在每個人努力了解并接受真正的自己后,成為你想要成為的那個人就已不再是遙不可及了。
那么現(xiàn)在,馬上照面鏡子端詳自己,問問自己是個怎樣的人?
接下來不斷改變陋習......
那么,你離你想成為的那個人還會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