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嘗試養成閱讀的習慣,開始希望通過讀書獲得成長,但是很多人讀了一段時間就放棄了,因為讀書并沒有給他帶來他想要的結果。
為什么呢?一方面是他讀書的時間太短,讀的書太少,書籍對人的影響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功利心太強希望立刻收獲讀書回報的人自然無法享受到讀書帶來的成就感。另一方面讀書也是需要有正確的姿勢的,并不是只要讀書就會有收獲的。
正確的讀書姿勢是什么樣的?
要想知道什么樣的讀書姿勢是正確的,就先問問自己自己讀書的目的是什么?是提升個人素養?增加工作能力?拓展視野?幫助個人成長……無論是什么樣的答案,歸根結底其實就應該是一句話,也只有一句話——學以致用。讀書就是為了將書本的知識拿來用的,即使你是為了提高精神境界,也是拿來用的。
所以讀書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看懂,也不是為了記住,而是拿來用的,用來提升自己的能力,改變自己的行為。套用一句網絡流行語,不以“致用”為目的的讀書都是耍流氓。
那么如何才能通過閱讀來提升能力,改變行為呢?趙周老師在他的《這樣讀書就夠了》這本書里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方法——拆為己用的RIA讀書法。
R,就是Reading,閱讀圖書片段
I,就是Interpreation,拆書家引導促進
A,就是Appropriation,就是學習者拆為己用。A分為A1和A2,A1是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A2是思考以后我怎樣用。
之所以稱之為全新的讀書法,我認為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閱讀片段
它不需要將一本書全部讀完。這一點對于經常覺得想讀書卻沒有精力沒有時間讀的人尤為重要,至少不會給他們造成心理上的負擔。
不用讀完一本書,只需要讀一部分甚至只要讀一段就可以,這樣的目標很容易達成,這也會推動大家去讀書。只要讀一小部分的書,就不需要大塊的時間,隨便利用一點零碎時間就可以完成。
2.以讀者為中心
讀書這項活動的中心應該是讀者而不是書本。無論是從選書的角度、還是讀書的過程、讀書的收獲,都是與讀者密切相關的。但是我們現在很多人卻以書本為中心,不明白讀書的目的和意義,只是單純的為了讀書而讀書。這樣的讀書收效甚微,而且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3.拆書家引導
拆書家引導,不僅讓我們的閱讀不再限于個人經驗,不再因為個人的知識儲備和文化素養而流于膚淺。更重要的可以讓我們更容易理解知識,通過結合知識加工案例,激活我們的經驗,促動我們參與到書本的解讀中來,將書本與實踐經驗整合,最終催化我們在實踐中應用新知,提升能力,改變行為。
在整個的讀書過程中,讀者是中心,拆書家卻是靈魂人物。有了拆書家的引導,可以讓讀書效果提升百倍,讓一本30塊錢的書讀出3萬塊錢的效果。這個拆書家可以是別人,也可以是你自己。只要你掌握拆書的方法,你也可以成為自己的拆書家。
4.拆為己用
RIA讀書法的最終目標也是學以致用,但不是直接把書中的知識用于實踐,而是要先拆再用,它是一種重構式的學以致用。
這里的A包括兩個方面:體驗與反思,
反思是指將書本中學到的新知識與自己已有的經驗相聯結,尋找兩者之間的聯系,從經驗中反思,強化對新知識的認知,將新知識內化為自己的能力以備后用。
體驗是指閱讀的終極目標,即將所得新知應用于實踐中,聚焦與解決實際問題。這種體驗可以是當時及時的對知識第一次實踐的安全演練,也可以是學習者在心中思考今后可以如何將知識應用于實踐。
體驗與反思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促進的兩個過程的。體驗——反思——體驗——反思……可以更好的將知識變成自己的能力,改變自己的行為。
A強調的是經驗的關聯和實踐,是我們具有的豐富的經驗能否作為學習資源被利用,我們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效果“是否用得上”和“是否用上了”
我們讀書的目的是致力于能力提升和行為的改變,而不是知識的整理和記憶。
我們需要的最重要的學習能力是把有價值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能力的能力。
希望你也來嘗試一下RIA拆書法,讓讀書給你帶來行為的改變和能力的提升,希望你具備把有價值的知識轉化為自己能力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