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出一片盎然春光
——《春》教學實錄
丁衛軍
人大復印資料《初中語文教與學》全文轉載師:同學們,現在開始上課。先來溫習一下,我們已經學過的關于春的古詩詞。
生: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師:《鳥鳴澗》,我們一起背誦。(生齊背)繼續!
生: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師:寫春風。繼續
生: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生: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生: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
師:同學們真是厲害,能背誦那么多。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走進朱自清先生筆下的春天,看看朱自清給我們描繪了怎樣的春天。打開書本。看屏幕,放開聲,自由朗讀課文。一是體會,徜徉在春天里,作者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呢;二是看看作者為我們描繪了哪些春天的圖畫。讀起來。
PPT顯示
1.徜徉在春天里,作者帶著一種怎樣的心情呢?
2.在作者的筆下,春天就像一幅幅美麗的圖畫。說說課文描寫了春天的哪些圖畫。
(學生放聲自由朗讀課文,教師巡視,提示學生打開聲音讀課文。教室里書聲瑯瑯)
師:好,課文讀完了,誰先說說,你體會出作者怎樣的心情。
生:作者對春天的喜愛。
師:這是作者對春天的情感。
生:作者對春天的贊美之情。
生:作者有著對美好未來的憧憬。
師:想得更深了。作者徜徉在春天里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呢?
生:作者很歡快。
生:作者很興奮。
生:作者很愉悅。
師:作者帶著這樣的歡悅、興奮的心情,描繪了哪些畫面呢?
生:描寫了春草、春花、春風、春雨、春早人勤。
師:不錯。書旁邊有批注。看看這些批注,像剛才這位同學說的,是對內容的概括。比如第二小節旁邊說:“大處落筆畫春。把大地蘇醒的景象寫得形象動人。”這里也是繪春,這里的批注是對內容的賞析。還有的批注是提出了問題。我們在自讀課文的時候也要學會批注,寫旁批,可以是內容的概括,可以是賞析,也可以提出自己的問題。
師:剛才是對2-7小節的概括。下面我們把開頭和結尾連起來讀一下。讀起來!
(學生讀第1小節和最后三小節)
師:第一小節寫的是盼春。再讀一遍。(生讀)讀出盼的意味了嗎?還不夠。節奏慢,拖沓。哪位同學站起來讀一讀?(一女生站起來讀)
師:有點意思了。她關注了“盼望著”的反復,心情的急切。“春天腳步近了”的欣喜。我們再讀一遍。注意兩個“盼望著”,語氣要逐步加強。“近了”要讀出柔和甜蜜的歡喜。齊讀。
師:有進步。剛才讀最后三小節的時候,大家聲音很洪亮,讀得也很順暢。但還是太平了。結尾寫了什么?是的,對春天的贊頌。三個段落形成排比。應該怎么讀?這位男生的體會是要逐步加強語氣。很好!老師提醒,還要注意“生長著”“笑著、走著”“領著我們上前去”這些詞語。好,再讀一遍。
師:這里作者贊頌了春天的哪些特點呢?我們還是從春天一幅幅美麗圖畫中去找尋吧。下面我們繼續讀課文,在誦讀中體會春之美。(屏幕顯示)我們要讀出作者內心的愉悅與歡快,讀出作者對春的喜愛與贊美。有兩個活動,先試讀2和3兩小節;然后小組合作,選擇一段邊揣摩邊誦讀。
PPT顯示
讀出作者內心的愉悅與歡快,讀出作者對春的喜愛與贊美。
1.試讀2和3兩小節。
2.小組合作,選擇一段邊揣摩邊誦讀。
師:第二小節怎么讀?先來試一下。女生讀第一句,男生讀第二句。女生齊!(男女分組讀)
師:第一句話哪個詞語關注不夠。(生:欣欣然)“欣欣然”什么意思?書下有注。高興的樣子,歡歡喜喜的樣子。要讀出剛醒來看到外面世界的歡喜之情。第二句呢?要關注哪個詞語?
生:三個“起來了”。
師:怎么讀?
生:一個比一個重。
師:一個比一個高昂。好!把這一小節齊讀起來。起!(生齊讀)我們感受到了春天到來的欣喜、興奮。下面去讀讀春草吧。先自己在下面輕聲讀。(生自由輕輕讀)好,下面齊讀一遍。
師:注意最后一句話中的兩個讀音。“散”是第四聲,“軟綿綿”,疊詞ABB形式,“綿綿”應讀第一聲或輕聲。
師:誰來讀讀第一句?這位女生。(一女生讀)你來說說她讀得如何?(指向另一女生)
生:太平淡,沒有注意輕重音。(生笑瞇瞇的)
師:哪你覺得要關注哪些詞語呢?為什么?
生:嫩嫩的,綠綠的。寫出了草的顏色。
師:綠綠的,寫的是顏色。“嫩嫩的”寫的是什么?(師去摩挲學生校服)就這料子的?對了,質地。很鮮嫩,嫩綠的草。還有嗎?
生:我關注“鉆”字。(師:為什么呢)鉆,寫出了小草沖破土層的擠勁。
師:你這是從哪里來的?(生低語:資料上的)哦,要學會自己思考。還有誰關注了這個鉆字的。
生:這個鉆字寫出了草的生機。
師:你讀出了生機,富有生命力。前一個同學說表現了擠勁,這個同學說寫出了小草的蓬勃生機。一個是從表層說的,一個是從深層理解的。很好。
生:我關注的是“偷偷的”。這個詞寫小草出來時不想被人家發現的樣子。
師:這個發現很好。大家想想,作者看到小草從土里鉆出來了嗎?對了,沒有,這里是作者的……對,想象。你看要讀好一句話,就要真正去品味語言,觸摸語言的溫度和力度,才能讀出句子的情韻。這一句話中的動詞“鉆”,這一句話中疊詞的使用。本文中有很多疊詞,需要我們去關注。看屏幕。
PPT顯示
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
“偷偷地”含有“悄悄地、不知不覺地”的意思,用擬人的修辭把春草人格化了,寫出了春草鉆出地面欣喜的情態。
“鉆”寫出了春草沖破土層的擠勁,表現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
“嫩嫩的”寫質地,“綠綠的”寫顏色,準確地寫出了春草“新”的特點。
師:再看下面的句子,與原文比較一下,有什么不同?
PPT顯示
園子里和田野里,一大片一大片嫩嫩的、綠綠的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在軟軟的草地上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悄悄地吹。
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
師:把這兩段話分別讀一讀。體會體會有什么不一樣,有什么變化。
生:沒有原文的味道了。(師:為什么呢?生撓頭說不上來)
師:看看句子的長短。原文短句多,讀起來歡快。小孩子在草地上玩耍的情景,我們是不是有體驗。再看最后一句,讀一讀。閉上眼睛,輕輕的柔柔的,多舒服啊!
(生美美地讀,聽課教師會意、頷首)
PPT顯示
擬人的語句,讀得要親切,帶著一種驚喜的細聲輕讀。短句多,要讀得輕快些,讀出輕松、愉快的感情。最后要讀得歡快而輕柔。
師:看屏幕。這一段可以這樣來讀。把握好情感,讀準語氣。好,再讀一遍。(生齊讀)
師:有意味。朱自清的這篇散文在淺淡的語言中飽含濃濃的詩意。我們可以當作詩歌來吟詠。
PPT顯示
小草偷偷地
從土里鉆出來
嫩嫩的
綠綠的
園子里
田野里
瞧去
一大片一大片
滿是的
坐著
躺著
打兩個滾
踢幾腳球
賽幾趟跑
捉幾回迷藏
風輕悄悄的
草軟綿綿的
師:這樣一讀,詩意盎然,也讓我們清晰地看到了作者的行文脈絡和層次。第一層次是點的描寫,想象;第二層次是面的描寫,寫草的茂盛;第三層次是寫小孩子在草地上活動、嬉戲;最后寫總體的感覺。下面我們小組合作來運用剛才我們嘗試的方法去讀下面的內容。我們就先讀好春花這一小節吧。小組長按照你們平時的方式組織好。看屏幕要求,開始。
PPT顯示
提醒:
把握情感基調,注意輕重緩急,調控快慢停頓。
(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教師巡視,適時參與小組討論)
師:好,哪一組愿意來展示?其他同學注意聽,你怎么評價?
(一組展示,齊讀)
師:哪一組愿意評價?
生:讀得很整齊。(師:你覺得哪一句話讀得好?)“紅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這一句讀得好,把花開的氣勢讀出來,讀出了排比的意味。
生:我覺得“閉了眼”這一句讀得好,把想象的喜悅讀出來了。
師:還有覺得讀得不夠好的句子嗎?
生:蜜蜂那一句。我覺得沒有讀出鬧的氛圍。
師:這里的“鬧”,能不能改為“飛”?
生:不能。鬧,寫出蜜蜂很多,很熱鬧的樣子。
師:哦,不僅讓你看到蜜蜂繁多,還讓你聽到蜜蜂嗡嗡的聲響。真好!你能不能把這一句話讀出來呢?(生讀)不錯,你不僅把這個“鬧”字讀得好,“飛來飛去”讀得也很活潑。還有哪一組愿意再讀。
生:我們組,我來讀。(這一組表現很積極)
師:這一個同學把最后一句“還眨呀眨的”讀得特別俏皮,像一個小孩子,充滿童趣。
師:大家齊讀屏幕上的一段話。(生讀)
PPT顯示
花朵兒一串挨著一串,一朵接著一朵,彼此推著擠著,好不活潑熱鬧!
“我在開花!”它們在笑。
“我在開花!”它們嚷嚷。
——宗璞《紫藤蘿瀑布》
師:這里要讀得怎樣?用原文中的詞句說。對,要讀得活潑熱鬧。再把下面的兩句讀一讀。(生再讀)你看我們文中哪些句子可以這樣讀,讀出活潑熱鬧的動感來。哦,對,第一句話。齊讀。
師:語速還是慢了,有些拖。該快的地方要快,該慢的地方要慢下來。“你不讓我,我不讓你”擬人化了,搶的意味不夠,要稍快。再來一遍。(生再讀)下面能不能把“紅得像火”這一句改寫成樹在說在喊呢。想想。(學生面露難色)那我們來讀讀老師的改寫吧。
PPT顯示
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開滿了花趕趟兒。
哈,你看我,我開得多紅艷啊,紅得像燃燒的火一樣呢!
看我吧,看我吧,我開得像滿天的彩霞!
還是看我吧,你看我,你看我,開得多白呀,像雪一樣喲!
師:這樣一改,樹活了,熱鬧了。剛才同學們覺得難了。其實這里,我們可以通過想象來完成這樣的改寫。再看一下面的改寫,大家比讀一下。
PPT顯示
遍地是散在草叢里的各種各樣的野花,有的叫得出名字,有的叫不出名字,像眨巴著的眼睛,又像是閃耀著的星星。
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
生:改寫的少了生機。和上面一樣,句子變長了,沒有了韻味,節奏感也沒有了。
生:這里作者寫到地上的野花。看得出來是從上到下來寫的。
師:剛才的同學從句子的長短變化,從情感的體驗來說。這位同學說的是描寫順序,作者從樹上的花,寫到花下的蜜蜂,再寫到地上的野花,由高到低,層次感也很強。特別是最后一句一改就完全沒有了童真童趣的生機與喜悅了。我們再讀一下最后一句“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起!
師:春風這一段,書旁邊做了很詳細的批注。作者調動了觸覺、嗅覺、聽覺等感官,把無形的春風寫得有聲有形,豐滿而富有感染力。我們先來讀一讀林斤瀾筆下的春風。讀的時候注意紅色標注的動詞、疊詞。
PPT顯示
一夜之間,春風來了。忽然從塞外的蒼蒼草原,莽莽沙漠,滾滾而來。從關外撲過山頭,漫過山梁,插山溝,灌山口,嗚嗚吹號,哄哄呼嘯,飛沙走石,撲在窗戶上,撒拉撒拉,撲在人臉上,如無數的針扎。——林斤瀾《春風》
師:誰來說說,讀完這一段的感受?
生:這里寫的是北方的春風,讀起來很有力量啊,春風很生冷。
師:這樣一比較,朱自清筆下的春風具有怎樣的特點呢?
生(七嘴八舌):溫暖,令人陶醉,舒適……
師:好,我們就來感受一下,要讀出溫馨陶醉的快感來。看屏幕。女生讀到“鳥兒”前面,男生從“鳥兒”開始。女生注意綠顏色的詞語要輕讀,男生注意紅色詞語要重讀。
PPT顯示
“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風里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跟輕風流水應和著。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嘹亮地響著。
師:好,剩下的“春雨”“春天的人”兩部分,課后自己嘗試著讀一讀。讀出雨的和平安詳的靜感,讀出人們喜迎春天的興奮感。最后,我們再來讀結尾三小節,結合前文試著說說作者贊美了春天的哪些特點呢。(生齊讀)誰來說?
生:新,是剛落地的娃娃,全是新的。美,花枝招展的。充滿活力。
師:不錯,這里作者熱情地贊美春的新、美和充滿活力的特點,寫出了春天涌動的蓬勃生命力,強烈的生命動感。下面我們再一次體驗作者詩意的語言,體會作者這篇文章的詩的韻味。
PPT顯示
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
從頭到腳
都是新的
它生長著
春天像是小姑娘
花枝招展的
笑著
走著
春天像健壯的青年
有鐵一般的
胳膊和腰腿
領著我們
上前去
師: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春天,你把春天比作什么呢?能不能也發揮自己的想象,給這篇文章添上一個詩意的結尾,熱情謳歌一下春天呢。作為課后作業,大家完成,然后學習小組交流。看屏幕,齊讀!
PPT顯示
四季景色千姿百態,美不勝收。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寫出景物之美,關鍵是要善于從美的事物中發現美,并用美的語言表現美。
師:這是我們的單元學習要求。這一節課告訴我們,要發現春之美,發現情之美,發現語言美,只有去反復誦讀,反復品味。
PPT顯示
反? ? ? 發現春之美
復? ? ? 發現情之美
誦? ? ? 發現語言美
讀
師:好,這一節課就上到這里,下課。同學們再見!
【導師點評】
放得開手扣語用? ? 邁得開步益語能
——丁衛軍執教朱自清《春》點評
郭志明(著名特級教師,南通市名師培養導師團副團長、通州區名師培養導師團團長)
朱自清的《春》,是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傳統名篇,“教什么”自然不成問題,“怎么教”展現的是老師的教學理念與功力。丁老師教《春》,在眾多的精美設計中另辟蹊徑,完全從語用的角度,放開手腳,讓學生酌詞品句;學生呢,則邁得開步,在語言的理解與運用中增益著語文的素養,養成著語文的能力,有新意,又實誠,在讓人耳目一新的同時,又覺得特別值得向同行們推介。
設計:舍“面”抓“點”,放得開。像《春》這樣一篇散文經典,學生應該背誦,應該模仿著寫作。一般的老師設計教學,總是一幅圖、一幅圖的讓學生讀,讓學生體會寫的精妙。所以很多老師在教學時自己津津樂道,不講又不放心;學生細細咀嚼,背不下來又顯得不圓滿,結果往往花時很多,好好的一篇文章,給分析得太滿,反而失了美感。丁老師不失男兒本色,教學處理時比較大膽。他花不多的時間讓學生理清“盼春→畫春→頌春”的總體結構,簡要分析作者表現的優美,接著就拉出“春草圖”,與學生一起細細品味,然后要學生用“春草圖”品酌的方法去欣賞“春花圖”、“春風圖”,學生學得興味盎然,對其他的段落自然也能浸潤其中,悟得真諦了。事實上,學生學這篇文章,文字上是沒有障礙的。作品的文字美、畫面美、情感美,老師適當引導后學生自己品讀,就能得其要義。設計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的,丁老師這種舍“面”抓“點”的大膽設計基于學情,一方面讓學生自己在課內課外去搜誦讀領悟,另一方面,他更多的是從語用的角度,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努力創造讓學生與語言親密接觸的機會,讓學生在課堂上直接游弋于語言的海洋,直接獲得語文的滋養。老師放得開手,學生才能邁得開步。舍“面”抓“點”的設計是真正為了學生的“學”而進行的教學設計,是真實有效的教學設計。
導學:品“詞”嚼“句”,細入微。2013年修訂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落實到具體的課堂上,學生對文章內容、題旨、技法、情感等的理解,就是應該通過對語言文字的品味鑒賞,來進行揣摩、感悟。丁老師教《春》,因為舍“面”抓“點”的設計,就使課堂師生的互動更多的落腳于文字和句式,散發出濃濃的“語文味”。特別需要一提的是,作為一個男教師,他有著女教師的溫婉、嫻靜,指導學生品味語言很具體,很細微,深入到文字的底層。我們看丁老師帶著學生品味“春草圖”的教學片斷:
師:下面去讀讀春草吧。先自己在下面輕聲讀。(生自由輕輕讀)好,下面齊讀一遍。
師:注意最后一句話中的兩個讀音。“散”是第四聲,“軟綿綿”,疊詞ABB形式,“綿綿”應讀第一聲或輕聲。
師:誰來讀讀第一句?這位女生。(一女生讀)你來說說她讀得如何?(指向另一女生)
生:太平淡,沒有注意輕重音。(生笑瞇瞇的)
師:哪你覺得要關注哪些詞語呢?為什么?
生:嫩嫩的,綠綠的。寫出了草的顏色。
師:綠綠的,寫的是顏色。“嫩嫩的”寫的是什么?(師去摩挲學生校服)就這料子的?對了,質地。很鮮嫩,嫩綠的草。還有嗎?
生:我關注“鉆”字。(師:為什么呢)鉆,寫出了小草沖破土層的擠勁。
師:你這是從哪里來的?(生低語:資料上的)哦,要學會自己思考。還有誰關注了這個鉆字的。
生:這個鉆字寫出了草的生機。
師:你讀出了生機,富有生命力。前一個同學說表現了擠勁,這個同學說寫出了小草的蓬勃生機。一個是從表層說的,一個是從深層理解的。很好。
生:我關注的是“偷偷的”。這個詞寫小草出來時不想被人家發現的樣子。
師:這個發現很好。大家想想,作者看到小草從土里鉆出來了嗎?對了,沒有,這里是作者的……對,想象。你看要讀好一句話,就要真正去品味語言,觸摸語言的溫度和力度,才能讀出句子的情韻。這一句話中的動詞“鉆”,這一句話中疊詞的使用。本文中有很多疊詞,需要我們去關注。
這里,丁老師通過讓學生讀、思、說,去感受語言的魅力,析得那樣細,議得那樣透。讀,讓學生輕聲讀、齊讀,讀準聲調,讀準重音,讀出抑揚的節奏,讀出語言的美感。涉及到細微處,諸如疊詞等,都及時地提醒;思,讓學生找到文本中的重要詞語,了解其字面意思,明白其再現春草某一方面的特點,揣摩出文字后面所隱含的信息;說,讓學生說出自己體會到的,又引導學生去觸摸他們體會不到的地方,走進語言深處。學生這樣去品讀,就能像丁老師所說的那樣,能真正“觸摸語言的溫度和力度,能讀出句子的情韻”。現在,很多的語文課之所以沒有語文的味道,缺少的正是這樣一種精雕細琢的功夫。而只有這樣一種細致,學生才能真正享受到語言所能帶給我們的韻味,并通過有溫度的語言,悟出作者的情感、傾向,以及表達上的匠心。
技法:推“特”出“新”,有創意。當語文教學還是“以課文為例子”這種格局的時候,一個語文老師課堂教學最大的成功就是通過教學,學生真正喜歡上了課文,與課文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親密擁抱。這樣,課文的豐富養料才能真正滋潤學生的心田,并內化為學生的語言素養。聽丁老師執教《春》,我們發現,他不以通常的套路自說自話的把文本之美說得天花亂墜,而是變著法兒以獨特的路徑讓學生去體悟、比較,從而由衷地喜歡上作品。他的這種創意在這堂課上體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文句”變“詩行”。教學中,丁老師兩次將作品文字的散文句式改變成詩行的句式加以排列,讓學生朗讀。雖然只是形式上的細小變化,但一變而詩意頓生。
小草偷偷地
從土里鉆出來
嫩嫩的
綠綠的
園子里
田野里
瞧去
一大片一大片
滿是的
坐著
躺著
打兩個滾
踢幾腳球
賽幾趟跑
捉幾回迷藏
風輕悄悄的
草軟綿綿的
這么一排列,朱自清的散文句子還真的就是一行行的詩句,那么整飭有致,那么韻律優美,那么富有動感,那么情意四射。這是朱自清散文語言本來就蘊藉著的詩意,更是丁老師教者詩心的本能發現。有了這樣的發現,作了這樣的排列,學生驚奇了,課堂涌動了,朱自清《春》的美麗就緩緩的站起來,款款的走進孩子的心田,滋潤起他們豐潤的心靈。
二是“原文”變“改文”。為了讓學生更真切的體會到作品語言的美麗,教學中,丁老師還對原文進行變式處理,給學生展示改變后的文字,引導孩子將“原文”和“變文”對比著讀,悟覺作品語言的獨有味道。如將原文“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改成“遍地是散在草叢里的各種各樣的野花,有的叫得出名字,有的叫不出名字,像眨巴著的眼睛,又像是閃耀著的星星。”學生一比較,就有了這樣精彩的師生對話:
生:改寫的少了生機。和上面一樣,句子變長了,沒有了韻味,節奏感也沒有了。
生:這里作者寫到地上的野花。看得出來是從上到下來寫的。
師:剛才的同學從句子的長短變化,從情感的體驗來說。這位同學說的是描寫順序,作者從樹上的花,寫到花下的蜜蜂,再寫到地上的野花,由高到低,層次感也很強。特別是最后一句一改就完全沒有了童真童趣的生機與喜悅了。
三是“文本”和“課外作品”比照著讀。丁老師在帶著學生領略朱自清筆下的春風時,向同學們介紹了著名作家林斤瀾在《春風》一文中寫北方春風的句子,讓學生進行比較閱讀。
一夜之間,春風來了。忽然從塞外的蒼蒼草原,莽莽沙漠,滾滾而來。從關外撲過山頭,漫過山梁,插山溝,灌山口,嗚嗚吹號,哄哄呼嘯,飛沙走石,撲在窗戶上,撒拉撒拉,撲在人臉上,如無數的針扎。——林斤瀾《春風》
“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風里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跟輕風流水應和著。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嘹亮地響著。
——朱自清《春》
林斤瀾筆下的春風,給人以力量感,又讓人感到很生冷。和朱自清的《春》一比照著讀,學生就更深切地體會到文中所再現的南方的春風那溫暖、和煦、舒適、令人陶醉的特點。有比較才有鑒別,比較后才更有感觸,丁老師將課外作品引入課內,既拓展了學生的閱讀面,更讓學生用語文的方法感受語文的魅力,表現出一種獨特的藝術思考。
四是以想象性文字與課文進行比較。作者寫春花,有這樣的句子:“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開滿了花趕趟兒。紅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畫面的充滿活力,丁老師對寫花的色彩的排比句進行想象性描寫,于是有了這樣的句子:
哈,你看我,我開得多紅艷啊,紅得像燃燒的火一樣呢!
看我吧,看我吧,我開得像滿天的彩霞!
還是看我吧,你看我,你看我,開得多白呀,像雪一樣喲!
這樣一改,樹活了,熱鬧了,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培養的是同學們的想象力和表現力。
教學是藝術。丁老師課堂教學中高超技法的運用,路徑新,展現的是全新的教學角度,這對我們如何老文新教,具有很好的啟發意義。
語能:日“積”月“累”,重養成。語文教學,美文是教不完的,關鍵是要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而方法的教學必須是滲透在日常的教學中,不知不覺地,巧妙自然地。丁老師是深悟其道的,教學中,不經意間,他就在對學生進行這方法的點撥,促使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潛滋暗長著學生的閱讀水平。我們看這樣幾個教學片斷:
師:同學們,現在開始上課。先來溫習一下,我們已經學過的關于春的古詩詞。生: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師:《鳥鳴澗》,我們一起背誦。(生齊背)繼續!
生: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師:寫春風。繼續
生: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生: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生: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這樣的開始新課一點也不新鮮,也不稀奇,不過卻很實在。為什么?孩子要能說出一句句再現春色的古詩詞,必須有豐厚的古詩閱讀積淀,這其實也是語文學習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方法。課堂上,學生經受老師這樣的挑戰,一定會心有所動,然后行動。一旦真正行動起來了,其益處可謂大矣!
師:作者帶著這樣的歡悅、興奮的心情,描繪了哪些畫面呢?
生:描寫了春草、春花、春風、春雨、春早人勤。
師:不錯。書旁邊有批注。看看這些批注,像剛才這位同學說的,是對內容的概括。比如第二小節旁邊說:“大處落筆畫春。把大地蘇醒的景象寫得形象動人。”這里也是繪春,這里的批注是對內容的賞析。還有的批注是提出了問題。我們在自讀課文的時候也要學會批注,寫旁批,可以是內容的概括,可以是賞析,也可以提出自己的問題。
這里,丁老師讓學生閱讀時關注“旁批”,要學生在閱讀時自己也要學會批注,這種學法的引導,關注的是終身閱讀的能力。
我關注“鉆”字。(師:為什么呢)鉆,寫出了小草沖破土層的擠勁。
師:你這是從哪里來的?(生低語:資料上的)哦,要學會自己思考。
學生自主閱讀往往缺少自信,所以常常喜歡找教學參考資料,長期以往,會形成一種依賴。丁老師課上的提醒很自然,關注的是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和學生自主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