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非要讓我實話實說的話,“不吼不叫”——在現實當中絕對是不可能的。就我而言,我不僅僅會對孩子吼叫,還會沖老婆吼叫,甚至沖父母吼叫。多數情況下,我還做得不錯——孩子也許覺得我是一個有愛心的爸爸,老婆覺得我是一個會顧家的丈夫,父母覺得我是一個孝順的兒子。但在情緒焦躁或者失控的狀態下,我是有多么糟糕——我會不由自主的大吼大叫,往往說一些令自己都后悔的話來傷害孩子、老婆和父母。我需要對自己做出深刻的檢討,但同時要學會原諒自己,否則就只會陷入到自責的泥沼中而無法抽身前行。
我想要做出改變,也許這是送給自己和家人最好的禮物了,只有讓自己變得更優秀,這個家庭才能更幸福。我的女兒現在一歲半,她是我們全家的生活重心,所以我要先學會如何平靜地和女兒合作,有了這個基礎,我就能和家庭的其他成員和睦相處。
《不吼不叫》這本書上說:“為人父母是一門需要即興發揮的藝術,總在變化當中。只要你對孩子的管教是以他的身體和情感需求為中心,只要你能夠時常關注你自己的想法、情緒和呼吸,那么,再稍加運氣,你就能培養一個健康快樂的孩子。”我希望我能成為一名好爸爸,因為我已經意識到自己要做出改變了,這是我向前邁出的重要一步。接下來,我需要尋找到方法,然后Just Do It。
以下的清單是我想要減少對孩子吼叫的原因,看看你是否也有相似的感覺。
- 我想成為一個比現在更好的爸爸。
- 我想教給孩子如何解決沖突。
- 我不喜歡吼叫時候的自己。
- 當我大吼大叫時,口出惡言時,我感到內疚和羞愧。
- 我不想看到孩子臉上的恐懼。
- 當我大吼大叫的時候,孩子會躲到媽媽那里。
不用我說,相信你也知道吼叫對孩子來說是一件特別糟糕的事情。但我還是要嘮叨一句——家庭中積累的憤怒對孩子青春期的每個時期都有影響,憤怒會投下長長的陰影,不僅有即時的殺傷力,而且會損傷孩子的情商和社會性。
當意識到我們在對孩子吼叫時,不必一直為此感到自責和羞愧,我們需要做的是找到原因——什么讓我們不得不大吼大叫?導致我們情緒爆發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比如說工作了一天身體特別累、回家的時候碰到了車速又慢又來回變道的司機、回到家里后發現家里被孩子弄亂得一團糟等等,這些“觸發器”都會引發我們大聲吼叫。
就我自己而言,有了孩子以后,我和老婆面對的第一大難題就是雙方父母都不能長期幫我們帶孩子,至于原因我就不再詳述,我相信還有很多新生兒的爸爸媽媽會面對和我們同樣的困境——沒有老人幫忙照看孩子。為此,我和老婆都心力憔悴,感到孤立無助。我們時常為了一點小事爭吵得不可開交,爭吵過程中的我就會失去理智做出過激的反應——摔眼鏡、摔凳子、摔手機,踹門、踹花盆,甚至滋生離婚的想法——這種情況下的我,對不到一歲的女兒吼出過“早知道這樣就不要你了”這樣喪心病狂的惡語。每次想起不堪回首的場景,我都強烈的暗示自己“女兒還小,她應該記不得爸爸瘋狂狀態下的可怕。”
《不吼不叫》這本書上說:“憤怒往往突如其來。你尚未覺察時,就已經被憤怒掌控。在追蹤你的吼叫時,你要尋找這樣一個時刻,在那一刻,由孩子的行為引發的煩躁轉化為一種激烈的、不受你控制的情緒。”
真的,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我對女兒的教育顯得束手無策,或者保持著一種完全錯誤的觀念。一旦她打翻了飯碗、莫名其妙的大哭不止、對我的警告漠視的時候等等,我就很容易激發身體內部那種憤怒,沖她大聲吼叫。我想當然的認為“通過嚴厲的吼叫,我就能在女兒面前樹立權威,她就會聽我的”,但事實上呢,當我用目光瞪她的時候她的眼神里充滿著害怕和委屈,如果媽媽在場的話,她會不由自主的躲到媽媽那里。每當這個時候,我內心就會感到特別難過,因為我在女兒眼里不再是一個有愛的爸爸,我變身成了“怪物史萊克”。
后來,我有機會聽了“樊登讀書會”,里面推薦的育兒書籍深深的觸動了我,從《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到《養育女孩》,再到這本《不吼不叫》,我學到了很多。
- “一個表情悲傷的孩子可能需要一個擁抱,需要一些安慰的話語,告訴他你依然愛他”
- “孩子摔倒以后,千萬不要說‘堅強,我們不哭,我們可勇敢’,你自己摔一個試試看疼不疼”
- “要教會孩子表達自己的情感,比如說難過、委屈、快樂,而不是一直教他喊‘爺爺’、‘奶奶’、‘姥姥’、‘爸爸’、‘媽媽’”
- “孩子一直哭的時候,千萬不要不理他,他需要感知到父母對他無條件的愛,而不是讓他感到孤立無助”
我老婆姐姐家的孩子特別鬧人,吃飯的時候總是滿地跑不吃飯,睡覺的時候總是要哭上一鼻子,動不動就躺地上撒潑打滾——在以前的我看來,這樣的孩子一定是被慣壞了,得好好管教管教,也就意味著,這孩子該吼就吼,該打就打。但《不吼不叫》這本書告訴我:“通過教導和練習的方式培養人,是一種學習和教導的方式。教育,而非懲罰,才是管教的核心。”
只有孩子感覺到你和他是站在一起的,并且為他著想,他就更容易配合你的要求和教導。而打或者吼,只會讓孩子遠離你。所以當你管教孩子時心中一定要充滿愛,那么即使你很強硬,也會避免利用自己的權威把孩子當作你的出氣筒或者羞辱對象。
當你處于憤怒的狀態時,你需要ABCDE這個法則:
- 自問(ask)。問一問自己為什么要沖孩子發火,是因為孩子不聽話了還是工作太累了?是因為孩子不睡覺還是孩子讓自己無法睡覺?
- 呼吸(breath)。呼出一口氣,感知自己在呼氣還是在發火,再吸入一口氣,感知自己在吸氣還是在發火,一直循環,直到自己只感受到一呼一吸。
- 平靜(calm yourself)。讓自己走開,默默的去冷靜一下。
- 確定孩子的需要(decide what your child needs)。當你自己已經平靜下來以后,就去詢問孩子的感受。問一問孩子是不是因為餓了,所以一直哭個不停?
- 同理心(empathize)。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對孩子保持同情心,畢竟孩子就是‘孩子’,如果按照我們大人的思維去要求孩子,那肯定適得其反。
當你在管教孩子的時候,你還有4C法則:
- 溝通(communication)。要學會和孩子溝通,盡管2歲之前的孩子還不能清除的表達自己的情感,但做父母的,一定可以通過孩子的言行舉止觀察出孩子的需求。當孩子摔倒的時候,要嘗試這樣做:“你是不是摔疼了啊,爸爸知道你現在很疼,爸爸抱抱你好不好?”
- 選擇(choices)。當孩子提出要求的時候,比如說她已經買了一個玩具了,但她還想再買一個玩具,那么你可以這樣做:“我們要不要再玩十分鐘新買的玩具,等我們玩的厭倦了,媽媽再給你買新的玩具好不好?”
- 結果(consequence)。當孩子因為貪玩,而不愿意吃飯,在你再三和他確認后,他依然置之不理的話,你需要做的是讓他對自己的言行負責——他想吃飯的時候飯已經沒有了,那么就是沒有了,只能等一次做飯再吃。在這一點上,一定不能和孩子妥協,否則他就會得寸進尺。但是如果孩子要摸熱水壺,那么就不能讓她進行嘗試了,要立馬制止她,父母要保護孩子的安全——每個人都承受不起被燙傷的結果。
- 連接(connection)。如果有能力做到的話,每天至少和孩子相處一個小時,讓他能夠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愛。
好了,這次我們就先說這么多。如果你還有很多好的方法能夠讓自己不吼不叫,平靜地和孩子合作,那么一定要在下方留言啊,我很期待和你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