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續(xù)參加親朋好友的婚禮,各種類型的婚禮都不同程度上打擊了我對婚姻的幻想,他們因為各種理由而認定眼前的人是自己最終期待的緣分,因而步入婚姻的殿堂,許下幸福的諾言。
我知道婚姻的排場不一定與幸福程度相關,但人心卻又為虛榮所左右,在塵世里只是凡夫俗子的我們,到了一定年紀,遇到差不多的人,結一個差不多婚,生一個差不多的孩子,如此平凡平淡平靜地走過我們的一生。
對于沒遇見愛情的我,自然不該對幸福妄下定論,只是單身經過二十五載的我,卻開始認真思索幸福的含義。
隨后,我也向幾位好友征詢幸福的定義。有人說,幸福是首先讓自己快樂,只有自己快樂,才可能讓其他人快樂。而有人說,感情是幸福的基礎,沒有感情,幸福自然不會長久。而我呢?花了很久的時間想明白,我的幸福觀。
我認為,成就幸福是一種能力。
我們每個人所處的境地大概都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所以不是最好,也不至于最差。著名學者吳敏樹曾言,大之后有大焉,得之后有得焉,勞神僥幸之門,忍苦風塵之路,老死而不知羞,終無滿意之時。也因此只有知足才能常樂。之于幸福,我認為也是如此。每個人的幸福都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只有知足,擁有成就幸福的能力才能真正感受得到。所以不管是嫁妝千萬,嫁入豪門,羨煞旁人;還是粗茶淡飯,居陋室,穿布衣;誰也不能斷定說誰比誰更幸福。
人的一生總是匆匆如白駒過隙,有多少是過客,又有多少人成了歸人。看過灰姑娘和王子的故事,總是會希望有一個自己期待的人在那個時候不早不晚地出現(xiàn),可是后來才發(fā)現(xiàn),原來有時候愛情沒有剛剛好。如果真的有剛剛好,愛情也自然而然到步入婚姻的時候,一起白頭偕老直至永遠,這樣的結局自然是最好不過,也是每個人的期待,但是世事并不一定就那么如意。
愛得死去活來的梅蘭芳與孟小冬,喜結連理,經不起櫛風沐雨的婚姻卻最終只為彼此留下一個老死不相往來的悲愴;徐志摩經歷幾番波折后于茫茫人海中尋找到了自己的靈魂伴侶--陸小曼,最終在婚姻的圍城里卻相互折磨;同時愛上兩個人的林徽因選擇與梁思成共度一生,放棄了愛她至深的金岳霖,但林徽因死后幾年,梁思成就再婚,而金岳霖卻為林徽因終身未娶;如果時光倒流這樣他們會不會后悔當初的選擇,又會不會只是好好享受愛情而不要用婚姻來檢驗愛情和幸福的牢固性。所以張愛玲也曾說,當時那么重要的人,如今變得稀疏平常,為愛而死是多么荒謬,多多少少的戀人,排除患難,修成正果,還不是以離異告終,到后來,看到對方的背影,都嚇得落荒而逃。
所以我認為或許沒有某個人是真正適合,真正不可取代地能為自己帶來幸福,我們的幸福需要好好修煉,修煉到無論遇到任何人,你都可以幸福一生。所以如果已經戀愛或步入婚姻,可以兩個人相互檢測相互監(jiān)督修煉成就幸福的能力,怎樣能讓彼此更幸福一點;如果還是獨身一人,就自己好好修煉,修煉成就幸福的能力。
之于我自己也應當如此,只是修煉成幸福的能力才剛剛開始,路也很長。于是邊修煉邊等,去等那個所謂合適的人,到了不允許等的年紀,相親也好,介紹也罷,將就一個所謂合適的人;如果注定孑然一身,踽踽獨行,也沒事,因為記得有個問題的回答:相愛的人不能在一起,怎么辦?他回答不在一起就不在一起,反正一輩子也沒那么長。那如果有人問我,如果注定孤獨終老怎么辦?我說孤獨就孤獨吧,反正一輩子也沒那么長。但是無論哪種結局,我都希望自己是幸福的,也因此堅持好好修煉幸福力。
可成就幸福的能力是怎樣?是應該寬容,應該豁達,亦或從容亦或許是虛榮,攀比,將就?就是每個人該好好思索的。
只是我相信當我練就了這種幸福力,不管在什么時候,遇到什么人,經歷什么,我都是幸福的!
這就是我的幸福觀!